二黃湯(《醫學正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正傳》卷二。具有瀉實火,解熱毒之功效。主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燥熱,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瘡毒。

基本介紹

  • 名稱:二黃湯
  • 出處:《醫學正傳》卷二
  • 組成:黃芩、黃連、甘草
  • 功用:瀉實火,解熱毒
  • 主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燥熱,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瘡毒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黃芩(酒制,炒)、黃連(酒制,炒)、生甘草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消等分,亦時時少與,毋令飲食在後;如未已,只服前藥,取大便利,邪氣已則止。

功用

瀉實火,解熱毒。

主治

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燥熱,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瘡毒。

加減化裁

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瓜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甘草、荊芥、防風,並與上藥相合用之。或云:頭痛酒芩,口渴乾葛,身痛羌活、桂枝、防風、芍藥,俱宜加之。

附方

名稱:二黃湯
組成: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梔子仁十四枚,甘草(炙,銼)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下芒消半錢匕,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午各一
主治:骨極,膀胱不通,大小便閉塞,面色枯黑,耳虛鳴,煩熱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名稱:二黃湯
組成:大黃(銼,炒)四兩,芍藥五兩,細辛(去苗葉)、甘草(炙)各四兩,黃芩(去黑心)二兩
用法:上藥銼如麻豆。每用五錢匕,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食後溫服,每日三次
主治:兩目暴熱痛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〇六
名稱:二黃湯
組成:黃連、黃芩、荊芥、薄荷、連翹、土貝、粘子、甘草、赤芍、柴胡、黑梔子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皮色不易,堅硬不潰之證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正傳》:“二黃湯,治大頭瘟初起。黃芩、黃連並酒炒、甘草生各一錢,水煎,小小呷服,再用酒浸大黃、鼠黏子炒,煎成湯,人芒硝等分,亦時時細呷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