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eep Rooted Breast Carbuncles
- 多發群體:產後哺乳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乳房
- 常見病因:肝鬱氣滯、胃熱壅滯、乳汁瘀滯
- 常見症狀: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
乳癰是以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以致結膿成癰的急性化膿性病證。多發於產後哺乳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俗稱奶瘡。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
乳癰病,中醫病名。是發生於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本病一年四節都可發生,但多發於炎熱的夏季。常...
妊娠乳癰,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指妊娠期間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妊娠乳癰,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指妊娠期間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
內消乳癰湯是一種藥品,主要成分有橘葉等,適用於乳癰初起(急性乳腺炎)。...... 內消乳癰湯是一種藥品,主要成分有橘葉等,適用於乳癰初起(急性乳腺炎)。...
乳癰丸是一種藥品,由天門冬、澤蘭等組成。...... 乳癰丸是一種藥品,由天門冬、澤蘭等組成。目錄 1 組成 2 主治 3 用法用量 4 製備方法 ...
乳癰【藥物組成】乳香1錢,沒藥5分,苡仁2錢,川芎5分,甘草5分,防風1錢,銀花2錢,知母1錢,陳皮1錢,當歸5分,瓜蔞仁2錢,木通1錢,香附1錢,貝母5分,橘葉20片...
一般來講,急性乳腺炎病程較短,預後良好,有問題及時治療,若治療不當,也會使病程遷延,甚至可並發全身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乳腺炎中醫稱之為“乳癰”。...
乳癰,少乳,肋間神經痛等。乳上操作 灸,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一般不針。(也可沿皮刺0.3-0.5寸,針後局部重脹,若深刺1-1.2寸,整個乳房部可出現...
成膿期是乳癰的一個發生時期。乳癰是發生於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分為郁乳期、成膿期、潰膿期。...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常發生於哺乳期,特別是初產婦產後1~2個月內,故又叫急性哺乳期或產褥期化膿性乳腺炎,中醫稱為“乳癰”。初產婦急性乳腺炎的發病率高達2%~4%...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常發生於哺乳期,特別是初產婦產後1~2個月內,故又叫急性哺乳期或產褥期化膿性乳腺炎,中醫稱為“乳癰”。初產婦急性乳腺炎的發病率高達2%~4%...
乳癖消片,軟堅散結,活血消痛、清熱解毒。用於痰熱互結所致的乳癖、乳癰、症見乳房結節,數目不等,大小形態不一,質地柔軟,或產後乳房結塊、紅熱疼痛、乳腺增生、...
乳房炎,又稱乳癰、奶黃、奶腫,是由於瘀血毒氣凝結於乳房而成為癰腫,乳房出現硬、腫、熱、痛,病牛拒絕幼畜吃奶或人工擠奶的一種疾病,多見於產後哺乳期的母牛,...
漿細胞性乳腺炎,又叫導管擴張症,中醫叫粉刺性乳癰,俗稱導管炎,簡稱漿乳。漿乳不是細菌感染所致,而是導管內的脂肪性物質堆積、外溢,引起導管周圍的化學性刺激和...
一般來講,急性乳腺炎病程較短,預後良好,但若治療不當,也會使病程遷延,甚至可並發全身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乳腺炎中醫稱之為“乳癰”。...
乳頭皸裂是哺乳期常見病之一。輕者僅乳頭表面出現裂口,重者局部滲液滲血,日久不愈反覆發作易形成小潰瘍,處理不當又極易引起乳癰。特別是哺乳時往往有撕心裂肺的...
是乳癰的始發證候。治宜疏肝風清胃熱,活血消腫之劑。速下乳汁,導其壅塞,是消腫預防成癰的重要方法。內服藥宜選逍遙散,或用小柴胡湯加減。外治可用熱敷之品或...
配少澤穴、膻中穴治乳癰;配少澤穴、足三里穴治乳少。乳根附註 1.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