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還輿京師以定和議而安危局折

《乞還輿京師以定和議而安危局折》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乞還輿京師以定和議而安危局折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臣康有為跪奏,為瀝陳奉詔出行、開會籌救、萬國尊信公請復辟情形,乞還輿京師,以定和議而安危局,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由軍機章京楊銳面帶硃筆密諭,以變法觸忤皇太后,位幾不保,囑臣等妥速密籌,設法相救。臣即與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等捧詔徬徨,相持痛哭,日夜密籌,冒死設法,冀圖補救。事未及就,八月初二日奉上諭,催臣迅出上海,並由軍機章京林旭面帶硃筆密諭宣達聖衷,命臣出外國求救,嘉臣具忠愛熱腸,戒臣愛惜身體,善自調攝。期臣重效馳驅,共建大業。臣伏讀流涕,不知所云。以哀恫中國,思救危亡,不敢愛身,冀有補益,過承知遇,竭盡愚誠。恭逢聖主發奮之時,大為變法維新之舉,萬國拭目,億兆喁喁。乃以此觸怒長信,幾危大位。臣不能圖救,罪宜萬死。乃皇上躬當危難,事變倉皇,猶紆聖慈,睊睊垂念,委曲保全,令速迴避。殷勤愛摯,誼若家人,臣感激罔極,灰骨難報。
仍念皇上險難,不忍遠出,思救萬一。臣弟廣仁及譚嗣同以身任籌救之事,督臣出京。當即奏明遵旨,於初五日起程前赴上海。不料賊黨忌臣,早已蜚言成獄,羅網密設,海陸並張。停鐵軌而絕行人,閉城門而大搜尋,緹騎遍於京輦,校卒塞於津沽,飛鷹之艦渤海長驅,煙臺之吏波濤查索。至上海,來往諸輪,連日調兵密搜。乃皇天臨鑒,憐臣愚忠,呼吸之危,坦然蹈過。英國領事哀臣無辜,特遣小輪救於滬海。於時,英人濮蘭德據上海道蔡鈞交來偽諭示臣,謬稱皇上業已升遐,誣臣以進丸致毒。臣驚聞痛絕,蹈海思殉。濮蘭德以傳聞未真,勸臣少待。後聞臨朝偽詔,知皇上託疾猶存。遂往香港,苟存喘息。乃十一日偽詔謂臣為營私結黨,十三日偽詔謂臣為圍頤和園。數日之中,罪名三變。蓋榮祿、剛毅,志圖弒逆,歸罪於臣,因以全力捕臣,志在必得。故舉動張皇,為四千年未有之事。若微臣不幸被戮,皇上有不可言,彼守舊助篡諸臣,乃得以滔天喪國。天惠愛中國,篤生聖主,以與臣有關係,故特曲予矜存。惟天命之眷臨,豈賊謀所得逞?諸賊以罪出無名,不敢行弒。乃妄架誣詞,枉行誅戮,鉤忠臣於黨獄,囚聖主於瀛台。乃至郊壇不行,廟朝皆廢,新政俱黜,賊黨高張。此神人所共憤,而普天所飲泣者也。臣奉循衣帶,仰天痛心,蹈日本而哭庭,走英倫而號救。灑淚以宣聖德,雪涕以厲國民。奔走經年,往還重溟,旅民共沐聖人之德,海外鹹知新政之由,戴若昊天,愛如父母。臣乃開會合群,期以勤王籌救,名為“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薄海旅民,聞風踴躍,奔走來歸。入會者數百萬人,開會者凡數十埠。會所奉萬歲聖牌,會眾懸皇上聖像。聖壽則結彩燃燈而恭祝,旬日則召眾議事而齊來。人人識尊君親上之心,家家講忠君愛國之義。互相激勸。競厲同仇。遠電力爭,日求歸政。及去年十二月,賊臣載漪、榮祿、剛毅等同謀廢弒,更立溥儁。臣逖聽聞,憂懼無措,乃電告各埠馳電力爭,莫不眷念聖主,同心憤怒。一埠之中,多者數萬人,少者數百眾,奔走聯名,若失慈母。舉人邱煒萲忠義憤發,實總其事。臣時在港,又電屬上海、各省同志並馳電爭救。薄海震怒,鹹欲致死。諸賊遂生畏憚,未敢遽驚乘輿,改名皇嗣,飾以恩科。似此兆民忠憤,實創古今所未聞,皆由新政鹹孚,故戴聖君於罔極。蓋自此民心鹹戴,天命益凝,聖德既遐邇皆彰,萬國亦傳聞同仰矣。
賊臣載漪、榮祿、剛毅等,內不得逞,外欲示威,以為外能排逐強鄰,而後內可壓抑民庶。於是肆行廢弒,莫敢誰何。乃撫用拳匪,殺逐外人。榮祿實總統武衛軍,而令董福祥圍使館,慘殺橫行,暴惡已極。用至召怒鄰國,連兵深入。遂至乘輿播遷,九廟不祀,津沽流血,宮闕為墟。卿士死喪而流離,生民塗炭而盪析。燕京慘狀,聞者酸心。以二百餘年太平繁盛之京師,四萬萬神明靈胄之民庶,祖宗以累世艱難而締成之,諸賊以一旦篡盜而輕擲之。此真率土臣民所裂眥憤怒者矣。夫由聖上維新之政驗之,中國可興,萬國之聳敬如此。由賊黨守舊之政驗之,京、津被禍,中國之危險如彼。自爾以來,臣民之戴皇上而惡賊黨益甚,萬國之欲認皇上而不認賊黨益堅。即臣負罪無狀,謬讚維新,然於皇上用人之公,及微臣救上之志,是非得失,至是可以表白於天下萬國矣。
乃者派大學士李鴻章議和,而各國以偽朝難信,恐和議雖結而亂機再興。鹹皆尊信皇上,認為中國之主,必欲皇上復辟,還與北京,乃肯開議。而乘輿西幸,為諸賊所挾,不得還京。故三月以來,和議無緒。天下惶惶,莫不震怒。臣雖在海外,私竊憂危,以為皇上若還北京,其益甚大。各國於皇上維新,久加敬愛,信其能安定中國,信其能親睦友邦。但予之恤賞,優給利益,各國旅民得保,商務有增,各倡平和保全,當可議和速結。聖躬既可安全,主權亦能復攬。於以汛掃宗廟,禋祀郊壇,維新庶政,輯睦邦交,中國可安,億兆可保。此今日必然之定義,含識側望之同心,有全利而無少害者也。若皇上不還北京,各國必不信偽朝,恐和議難成,事久變生。際茲人心搖動,竊恐內外交訌。臣愚私憂,不勝大恐危亡之害,有不忍言者。雖中國人心甚固,或能效死成城,而內訌可憂,亂萌遍伏。慎勿謂崤潼天險,可以泥丸封塞也。
事關國家存亡,皇上自能昭察。而不能遽還北京者,殆賊臣劫挾皇上,以為號令天下之計。不知北京之禍,得罪天下甚矣。眾怒難犯,違天不祥,土崩瓦解,大勢易裂。即諸賊欲僥倖圖存,亦恐側身無所也。萬國以通拳匪殺旅人,憤惡皇太后甚矣。皇太后知此,念亂悔禍,或願歸政謝事,聽令皇上還京議和,皇上仁孝如天,亦聽其自處於陝,養其餘年。不然,石晉李後徙北之辱,唐韋庶人誅戮之禍,必不免也。夫常人之情,蔽於目前,而忽忘遠慮。神拳之害,已為前轍,今復不鑒,復見近憂,與其身與國俱亡,奚若身安而國家可保耶?
若左右之臣,或有他慮,恐乘輿還京,躬蹈敵軍,遠鑒微欽,近虞土木,故當戒慎,不敢言還。此則臣敢力保之。蓋皇上維新,萬國久已愛敬。此次拳匪肇釁,鹹知非出聖心。又八國政治文明,舉動皆按公法,其國政既迥非金、元野蠻之比,其將帥又迥非也先、彝狄之心。若乘輿果還,臣保各國必備禮崇敬。此在他人或未知,而皇上深通泰西政學,又所習聞者也。惟庇匪首逆未誅,仍無以謝中外。扈從諸臣,親睹喪亂,上念祖宗,下念國民,豈再為諛媚之徒、重識危亡之禍?必當諷諭極言,伏屍死諫。雖皇上未能親政,暫無誅賊之權,而群臣篤念國危,宜共懷討賊之憤。聞李鴻章已請治亂首,想能速定大計,誅屏庇拳逆首,以救亂亡。頃中外臣庶,與臣同心,誓敵王愾,鹹欲除拳匪而清君側,扶聖主而輯邦交。若皇上還輿京禁,鹹願北入警衛,俾和議速成,中外安謐。
臣與皇上親同患難,今幸猶存,託庇英國,過承保護。每誦聖訓愛惜身體之言,不敢不留此殘軀,以待將來之報稱。感此危局,不勝憂憤,冒死上言。謹托英國公使交議和大臣李鴻章代遞。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錄自《清議報》第六十七冊,參校以手稿及《知新報》第一三三期、《萬木草堂遺稿》]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