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九龍坡區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是九龍坡區於2012年2月8日頒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龍坡區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Jiulongpo District in 2012 government work report
  • 頒布時間:2012年2月8日
  • 頒布人:丁洪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極不平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國內巨觀調控多重影響、區域競爭逼人態勢和自身經濟轉型壓力,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千方百計抓機遇,攻堅克難破瓶頸,全力以赴促發展,圓滿完成區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譜寫了九龍坡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新篇章。
——過去五年,經濟實力大幅躍升。16項主要經濟指標任務超額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690.5億元,實現翻番;工業總產值在全市率先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32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19.1億元增加到60.2億元,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8.1億元,增長1.5倍;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64億元,年均增長18.4%。區域經濟總量始終穩居全市前列。
——過去五年,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率先成為全市城鄉統籌綜合改革先行示範區,戶籍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關鍵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56.6億美元,利用外資增長12倍,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2家,連續八年獲全市發展開放型經濟先進區。高新區順利完成體制調整,“三次創業”穩步起航。
——過去五年,五大工程成效明顯。累計投入600億元。宜居工程:率先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由261天增加到321天。暢通工程:建成骨幹道路124公里,鎮通暢率、村通達率均達100%。森林工程:植樹造林1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4個百分點。平安工程:不斷健全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體系,民眾安全感指數大幅上升。健康工程:推動衛生和體育行動計畫全面實施,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93%。
——過去五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6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實現翻番。每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5%以上投入民生,“民生十條”、“共富十八條”和55項民心工程務實推進,“關注民生·關懷一生”終身惠民體系基本形成,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城鄉居民。
這五年取得的成績,充分展現了九龍坡百萬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團結與拼搏,必將激勵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奮勇前進。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經濟增量提質
堅持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6年1.8︰50.6︰47.6調整為1.2︰47.9︰50.9。突出工業集群發展。鋁加工、汽摩和現代裝備等產業集群效應明顯,西南鋁、慶鈴、隆鑫、格力成為百億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16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986.4億元。園區引擎帶動作用明顯,九龍園區穩居全市特色工業園區前茅;西彭鋁產業區升格為市級直管園區,成為全市十強園區;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46個項目落戶,成為全市筆記本電腦產業生力軍。突出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培育楊家坪、石橋鋪兩大百億級商圈,陶家商圈躋身全市五大新商圈,恆冠鋼材、綠雲石都入圍百億級市場;精心打造旅遊業,“五穀豐登·十泉十美”聲名遠揚,直港大道、巴國城獲評國家級特色美食街,新增國家4A級景區6個、五星級酒店3家,酒店星數達到62顆,累計來區旅遊人數突破50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6.8億元;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個、市級文化和創意產業基地11個,黃桷坪藝術園成為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川美·創谷”盛大開谷,世博重慶館永久落戶巴國城。突出現代都市農業特色發展。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發展專業合作組織109個,花果、農產品加工、生態休閒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榮獲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升級,成功創建市級園區,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成為國家級物流樞紐。
(二)抓投資引項目,增添區域發展動力
堅持投資拉動經濟,項目推動發展。計畫項目累計完成政府類投資429億元、社會投資380億元。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引進各類項目1000餘個,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144個,實際到位資金突破600億元,華碩中國第二運營總部、萊佛士國際教育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紛紛落戶。累計發展內資企業32645家,總量全市第一。大力實施項目建設。策劃包裝重大項目785個,230個項目納入市級重點項目;建立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健全區領導聯繫重點項目制度,437個項目建成投用。全力強化金融保障。強化政府性投融資監管,率先在全國地級市區發行企業債券;引進浙江民泰商業銀行、齊魯證券等金融企業25家,培育梅安森科技成功上市,銀行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047.7億元、921.2億元。累計爭取上級資金132億元,多渠道籌集資金410億元。率先實施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兌現扶持資金8600萬元。培育著名商標61件、馳名商標7件,總量均列全市第一,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國家商標戰略示範區。
(三)攻難題求突破,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破解二元結構難題。綜合改革先行先試。率先實施“四規疊合”,完成27個村規劃編制;率先完善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流轉土地3.7萬畝;率先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試點,華岩鎮共和村經驗全市推廣;率先啟動戶籍制度改革,實現“農轉城”30558人;率先構建“六金”收入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城鄉收入差距比縮小到2.11︰1。健全城鄉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服務職能向農村延伸,建立村居社會保障服務站和綜治工作站;創新市政管理模式,農村垃圾實現集中收運處理;推動農村公交客運改革,場鎮實現公交全覆蓋,62個行政村實現公交通達。全面改善鎮容村貌。著力打造白市驛——西彭市級城鄉統籌集中示範點,建成農民新村21個、巴渝新居4382戶,改造農村危舊房3989戶,白市驛場鎮風貌改造成為全市亮點,金鳳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經驗全國推廣;投資5.8億元,新改建公路226公里;整治病險水庫16座,解決1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成功創建全國城鄉統籌標準化示範區,海龍村成為綜合改革展示視窗。
(四)重建設強管理,打造宜居魅力城市
堅持最佳化拓展空間,再造重塑城市形象。規劃引領城市發展。90%區域進入“二環”版圖,率先在全市完成分區規劃編制、區鎮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新增城市建設用地3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92平方公里;高新區獲批50平方公里拓展空間,楊家坪24平方公里規劃納入“兩江四岸”城市設計,九龍西城完成中心區城市設計及控規編制,陶家躋身全市五大新城市副中心。綜合整治城市環境。改造危舊房、城中村、棚戶區221萬平方米,城市房屋徵收工作經驗全市推廣;完成房地產投資500億元,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1.5平方米;整治社區20個、背街小巷201條、建築外立面168萬平方米、店招店牌5.9萬平方米;完成白改黑120萬平方米,提檔升級人行道60萬平方米,消滅無燈區980處;深入開展“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四大行動,打好創模攻堅戰,二環內畜禽規模養殖全面取締,次級河流綜合整治成效明顯,成功創建市級環境保護模範區。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啟動快速路一縱線等骨幹道路建設,新建九濱路等城市道路13.5公里,打通五台山等城市堵點9個;新建變電站7座、水電氣管網2000公里;新增城市綠地1200萬平方米,新建公園67個、廣場8個,彩雲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全國典範,直港大道成為城市亮點;新增停車位2522個,新建垃圾站21個、污水處理廠(站)23個。在全市率先實現主城數位化管理全覆蓋,組建首支市容巡警隊,創造市政管理“九龍經驗”。
(五)解民憂惠民生,構建平安和諧社會
堅持民生導向,增進百姓福祉。健全社會保障。實現就業再就業20.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扶持微型企業1522家;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戶39865家,獲評全國民營企業招聘貢獻突出城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5%,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多層次、全覆蓋救濟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廉租房18.6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公租房350萬平方米。繁榮社會事業。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區,連續五次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創建市級重點中學1所、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5所,率先實現中國小塑膠運動場全覆蓋,蛋奶工程、愛心午餐等教育民生行動惠及13萬餘人,榮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示範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舉辦“唱讀講傳”活動2000餘場次,基層文化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建成區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走馬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曲藝之鄉”,九龍鎮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率先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率先完成鎮村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率先實行藥品電子監管,擴建區一院,建成九龍中醫大廈、區五院,成功創建全國計畫生育工作優質服務區、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區、全市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示範區;新增體育場地65.6萬平方米、健身步道130公里,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全域覆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成功化解矛盾糾紛7100件;啟動數位化應急聯動防控體系建設,推進社區警務、校園安保,新建交巡警平台36個;率先建立專職維穩工作隊,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率先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依法查處“毒血旺”、“染色花椒”等案件38起;強化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50個掛牌重大安全隱患全部銷號,榮獲全國安全生產工作先進,成功創建全國平安暢通區縣。切實維護和諧勞動關係,勞動仲裁工作經驗全國推廣。圓滿完成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檔案示範區。成功創建市級文明城區。
(六)強責任聚合力,提高政府施政能力
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按時辦結1283件人大代表建議和1327件政協提案。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政府專家諮詢顧問團開展各類諮詢活動71次。建成公共資源綜合交易平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率先建立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行政審批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至4.48天,列主城首位。政府信息公開率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日趨完善。完成政府新一輪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行公務員招錄“陽光面試”,率先開展民主測評百名科長活動。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初步形成企業聯合徵信系統。四級應急救援體系經驗全國推廣,圓滿完成石橋鋪“4.24”火災事故善後處置工作。及時處理公開電話、公開電子信箱反映問題,辦結率達99.6%。紮實開展“三項活動”、“三項治理”,全區機關幹部下訪4萬餘人次,“結窮親”8141戶。安排送溫暖資金近億元,慰問民眾30萬餘人次。深入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立案查處違紀違法案件82件,黨紀政紀處分110人。
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得到加強,民宗、僑台、民防、審計、修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對口支援崇州、雲陽工作獲全市先進。五年來,109項政府工作獲國家級榮譽,273項獲市級表彰獎勵。
剛剛過去的2011年,我們繼續圍繞“一大帶三大”工作思路,深入推進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次級河流整治、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違法用地整治“四大攻堅行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高新區全力推動50平方公里拓展區建設,籌融資55億元,征地1萬畝,建成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6.9億元、增長21.2%,固定資產投資110.4億元、增長120.7%,區級稅收收入12.5億元、增長48.8%,外貿進出口5.05億美元、增長283%。全區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工業總產值增長20%,九龍、西彭、金鳳三大園區對全區工業經濟成長貢獻率突破50%。招商引資創歷史新高,新簽約項目107個,新增外資企業30家,實際利用內資240.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96億美元。第三產業持續繁榮興旺,商品銷售總額實現1742億元、增長30.7%,楊家坪、石橋鋪商圈改造升級,社零總額占全區85%以上。全面開展“城市形象提升年”主題活動,集中實施4大類87個重點項目,完成九龍半島國際方案徵集,建成九龍外灘廣場一期,啟動白彭公路提檔升級,華潤二十四城等十大房地產項目穩步推進,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一期建成通車,陶家生態公園、楊家坪“三橋兩地通”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小灣小區等老舊住宅區整治深得民心,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連續榮獲全市優秀。
五年來,九龍坡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之路。這五年里,世界經濟風雲激盪,金融危機席捲而來,巨觀政策不斷調整,資源環境約束突出,但我們始終發揚“敢上九天攬月,勇於龍行天下”的九龍精神,危中求機,困中解難,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充分體現“加快”和“率先”、符合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發展新路!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深切體會到:
一是只有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才能切實打開局面、創新發展。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應對挑戰中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中創新模式。全力實施高新技術、城市化、都市農業“三大戰略”,發展基礎更牢、後勁更足;切實推進“扮靚老城,拓展新區”,發展環境更優、空間更廣;深入貫徹“東興都市、西強工業,城鄉統籌、兩翼齊飛”發展戰略,發展水平更高、活力更強。實踐證明,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創新發展的勢頭不動搖。
二是只有堅持超前謀劃、搶抓機遇,才能有效搶占先機、率先發展。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整合資源中統籌兼顧,在統籌兼顧中勇闖“盲區”。緊緊抓住統籌城鄉綜合改革機遇,先行先試全市率先;緊緊抓住高新區管理體制調整機遇,黃金政策多重疊加;緊緊抓住黃奇帆市長指明的“三大機遇”,九龍半島、九龍西城、成渝高速公路分流道納入全市發展戰略。實踐證明,只有搶抓機遇、搶占先機,才能勇立潮頭,始終保持率先發展的勢頭不動搖。
三是只有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能更好攻堅克難、跨越發展。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和諧共創中真抓實幹,在真抓實幹中破解難題。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出台系列產業扶持辦法,齊心協力應對金融危機,強勢提振區域經濟;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切實規範用地行為,同頻共振破解資金壓力、土地瓶頸,奠定發展堅實基礎。實踐證明,只有齊心協力、埋頭苦幹,才能化危為機,始終保持跨越發展的勢頭不動搖。
四是只有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才能真正心繫民眾、和諧發展。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快速發展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增強民生幸福。“五大工程”投入真金白銀,打造宜居宜業、和諧安康環境,百萬人民衷心擁護、盡享其果;“民生十條”、“共富十八條”、“關注民生·關懷一生”構建終身惠民體系,助推共建共富共享。實踐證明,只有內惠民生、外樹形象,才能固本強基,始終保持和諧發展的勢頭不動搖。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的發展和變化,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結果,是歷屆班子打下紮實基礎的結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理解信任、建言獻策的結果,是各位老領導、老同志關懷和支持的結果,凝聚著全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離不開社會各方的關心和幫助。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辛勤戰鬥在各條戰線的廣大人民民眾,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九龍坡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績來之不易,認識務必清醒。在五年的發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牽引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不多,高端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還需加強;城市功能不夠完善,東城欠賬較多,西城基礎薄弱,城鄉形象還需提升;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部分民眾生活仍然困難,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還需提高;能源資源供給形勢嚴峻,環境保護約束壓力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需增強;個別單位存在形式主義,部分機關幹部缺乏敢想、敢幹、敢擔當的精神,服務意識和能力還需提高。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不斷通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切實加以克服和解決。
未來五年主要目標和任務
各位代表,未來五年是九龍坡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全面發力、闊步前進的重要時期,是逆勢而上、保位爭先的關鍵時期,是直面困難、迎接挑戰的攻堅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環境,面對重慶強勁發展的上升勢頭,面對區縣奮勇爭先的激烈態勢,政府工作還面臨系列困難和挑戰:保位爭先形勢嚴峻,率先發展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城市再造任務繁重,均衡發展的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還需進一步拓展;東西發展差距較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縮差共富任務艱巨,和諧發展的氛圍還需進一步營造;發展環境有待最佳化,跨越發展的合力還需進一步凝聚。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果敢地搶抓新機遇,更加堅定地邁向新征程,更加昂揚地實現新跨越!
根據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建議新一屆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314”總體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民生導向、共富發展,按照“東興都市、西強工業,城鄉統籌、兩翼齊飛”發展戰略,搶抓二環時代、高新區拓展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三大機遇”,秉持品德人生、品位城市、品質生活“三品”理念,著力提升綜合實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建成“一極七區”,努力建設美好九龍坡!
今後五年,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在全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
具體目標是:到2016年,實現四個翻番,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一番以上,分別達到1400億元、3300億元、100億元、750億元以上;實現兩大突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25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累計突破120億美元;實現兩覆蓋、兩縮小,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全覆蓋;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基尼係數下降到0.33。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認真把握以下七個工作著力點:
(一)著力促進經濟量質齊升。突出高新引領,堅持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建成主城核心增長極。再造一個九龍坡經濟體量。高新區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三百億級高技術服務、三百億級高端裝備製造和百億級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深度融入全市“雲端計畫”,大力發展雲計算服務,建設西部技術交易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力爭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50億元,成為助推跨越發展的新“發動機”,實現“西部領先”發展目標。再造一個九龍坡工業經濟。深入實施“千億集群、百億企業”工程,建成三個千億級特色工業園區。九龍園區重點發展汽摩、現代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壯大慶鈴、隆鑫等百億級骨幹企業,建成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彭鋁產業區做精做深鋁加工產業,支持西南鋁、薩帕等核心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建設鋁產品研發中心,建成中國鋁加工之都;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產業,建成全市一流電子信息專業園區。再造一個九龍坡城市經濟。三大商圈引領城市經濟蓬勃發展,楊家坪商圈增容提質,加快發展高端商務、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石橋鋪商圈立體擴容,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無煙產業,建成長江上游IT數碼中心,建設二郎總部樓宇群,打造全市知名總部經濟集聚區;陶家商圈快速崛起,突出時尚、生態、人文特色,建設西部現代商貿集聚區,入圍百億商圈。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動九龍港、黃磏港升級改造,推進千億級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和低碳物流中心建設,著力打造有色金屬、鋼材、汽摩和冷鏈等百億級專業市場。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建設黃桷坪、華岩、巴國城和二郎四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搶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高地。積極發展旅遊業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開發中梁山、九鳳山、寨山坪及大溪河等旅遊資源,精心包裝“五穀豐登·十泉十美”品牌,新增A級景區4個、四星級以上酒店15個,做靚“都市休閒谷”名片。
(二)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創新推動發展、以開放增添活力,建成改革開放先行區。開放平台全面發力。用好國家級高新區“金字招牌”,利用緊鄰西永綜合保稅區和微電子園優勢,依託特色園區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功能,加快出口製造基地及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擴大內外資利用規模,重點打造“1+4”開放平台,構築集聚輻射功能突出、支撐帶動有力的產業高地和人才窪地。區域合作縱深推進。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經濟技術合作,主動投身成渝經濟區建設,在交通設施、能源利用、產業布局等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主城西進橋頭堡;深化對口支援,拓展合作領域,在產業轉移發展、市場互通、勞動力轉移等方面加強溝通,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體制機制重點突破。完善金融企業引入機制,大力引進各類新型金融保險機構,促進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加速發展;強化財政投資評審,規範政府投融資平台管理,防範和控制政府債務風險;扶持優質企業上市,推動非公經濟轉型升級。
(三)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加速城市再造,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建成城市形象展示區。九龍西城挺進“城市時代”。突出生態宜居特色,打造納入主城二環區域發展規劃的白市驛、陶家和西彭三個大型聚居區,著力建設高端製造產業匯聚、生活環境優美的白市驛聚居區,著力建設商務功能強大、配套服務完善的陶家城市副中心,著力建設鋁業獨樹一幟、港口物流便捷的西彭聚居區;強力實施格線化道路體系建設,推進成渝高速公路分流道、快速路一縱線建設,建成高新大道、金曾路、金彭路等骨幹道路;加快宜居小區建設,強化公共配套設施、公眾休閒場所、公益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形成6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骨架。九龍東城挺進“商務時代”。九龍半島,充分挖掘濱江山水、歷史文化等優勢,最佳化功能定位,打造成為全市十大城市片區開發亮點,形成高品質商務集聚區;完成建設廠、鐵馬集團等片區搬遷改造,擴大商業體量,形成商務財富匯集中心。高新區東區,加快重慶啤酒廠片區開發建設,推進城市房屋徵收和城中村改造,新建兩個主題數碼賣場,著力發展服務外包、電子商務和科技創新等現代服務業。華岩地區,對接重慶西客站、輕軌5號線、成渝高速公路分流道建設,構建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樞紐,高標準建設配套完善的複合型聚居區和區域性商務中心。城市管理挺進“數字時代”。繼續推進應急管理、防空網路、交通運輸、社會治安、市政管理等城市數位化管理系統建設,建立集監控、調度、指揮為一體的綜合性平台,整合共享數字信息資源,提升數位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設電子政務、數字社區、雲端智慧型城市等信息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惠民信息化服務水平。
(四)著力保障民生改善。立足民生幸福,堅持推進“民生十條”、“共富十八條”、“關注民生·關懷一生”十大民生行動,建成民生改善模範區。促進民眾增收常態化。實施收入倍增計畫,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中小型、微型企業,著力解決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問題, 穩步增加就業創業收入;規範土地、房屋等租賃市場,改善投融資環境,穩步增加財產性收入;落實動態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健全完善民眾增收常態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城市開發區域配套學校建設,建成一批鎮街中心幼稚園和普惠性幼稚園,打造3-5所巴渝知名國小,辦好一批優質國中和市級重點高中,規範和加快民辦教育發展,建成萊佛士國際教育園。優質發展衛生事業,積極創建“三甲”醫院,提速西城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確保城鄉居民病有良醫。著力提升人口素質和質量。加快基層體育設施建設,增強民眾體質。促進社會保障全民化。重點推進住房保障和醫療、養老保險,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公租房、安置房和巴渝新居建設及後續管理,改善城市“老舊散”居住區條件,確保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居有定所;完善最低保障增長機制和救濟救助體系,不斷提高城鄉低保戶、五保人員、優撫對象等群體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五)著力推進城鄉統籌。促進縮差共富,堅持城鄉環境共發展、城鄉事業共繁榮,建成城鄉統籌示範區。推進管理一體化。推進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綜合整治村容環境,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完善市政管網,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和改水改廁工程,推進行政村公交全覆蓋和西部水電氣供應一體化。推進要素市場化。統籌規劃和合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加快土地開發整理和建設用地復墾,完善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擴大城市規劃區外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的範圍和規模,完善權益評估、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配套政策;發展村鎮銀行,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培育發展農林產品交易市場,促進農工商、產供銷一體化,引導規範城市資源向農村轉移。推進產業現代化。發揮農業科技園區集聚輻射效應,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培育壯大生物農業,推廣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產品,建設西部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組織,培育龍頭企業;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推進環境生態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倡導“全民環保行動”;推進生態林帶和濱江濕地建設,抓好“兩山四河”生態修復和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抓好節能減排;有效防範治理工業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防範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六)著力增強區域軟實力。提升發展內涵,堅持以管理促和諧、以文化促發展,建成文明和諧引領區。實現“大綜治”全域覆蓋。積極構建新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健全交巡警和校警警務機制,強化重點高危行業監管,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創新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夯實基層基礎工作,規範村居綜治工作站運行,建立區級有統攬、鎮街有銜接、村居有延伸的“三位一體”格線化管理體制。實現“微服務”全程關愛。深入開展社會矛盾糾紛排查,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深入開展幹部下訪民眾工作,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建立人口動態服務管理體系,健全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機制,實現民眾工作和社會管理到戶到人;設立社情民意傳達室,建設一批愛心服務點。實現文化建設全國先進。深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活動,推進文化“名牌、名品、名人”工程,加快黃桷坪藝術園區、走馬古鎮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抗戰歷史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等市級重點項目落戶,建成全國文化先進區。實現文明水平全國前列。積極培育塑造城市精神,縱深推進“唱讀講傳”活動,深化“十百千萬文明行動”,開展十大道德模範、十大感動人物等評選,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爭創全國文明城區。
(七)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轉變職能,堅持落實“民主法治十五條”、提高施政能力水平,助推民主法治先行區建設。增強依法行政能力。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嚴格集體決策和公示制度;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加強人民建議徵集工作,搭建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直通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減少、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推進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全覆蓋的便民訴訟網路;強化市場監管,綜合運用規劃引導、產業扶持和財稅政策等手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服務發展能力。紮實推進學習型政府建設,加強理論武裝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公務員素質和能力;切實轉變機關和幹部工作作風,摒棄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的觀念,改革創新謀事、集中精力想事、沉心靜氣幹事。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深入開展廉政教育,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強化審計、監察等監督,充分運用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和電子監察系統,加強重點領域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堅決查處違法違紀案件。
2012年重點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屆首之年。五年看頭年,開局最關鍵。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建議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實現“九增長、三確保”,具體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力爭實現800億元;工業總產值增長20%,達到158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完成400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完成380億元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2%;新增城鎮就業4.5萬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60元,分別增長13%和18%。確保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內資達到24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4億美元;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抓好十大重點工作:
(一)加壓猛推高新區“三次創業”。全面發力,強勢拉開高新區大開發大建設格局。夯實發展基礎,完成征地拆遷1萬畝,建設標準廠房、安置房各30萬平方米。完善創新創業體系,打造一批專業孵化器、加速園等平台,積極推進高新區納入“新三板”擴大範圍試點,培育發展1-2家上市企業。加快培育計算機及外部設備創新型產業集群,啟動建設生物醫藥園、高端裝備製造園,力爭引進1-2家行業領軍企業。全年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億元,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7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億元,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億元,增長20%;區級稅收收入15.6億元,增長25%;招商引資實到資金100億元,增長27%。
(二)強力提振工業經濟。協同發展,充分凸顯園區經濟主戰場地位。三大園區工業總產值力爭突破千億,建設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對全區工業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九龍園區啟動建設壹本科工城、隆鑫鋼結構等6個項目,促進慶鈴重型車及發動機、悅康藥業等6個項目建成投產,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18%和21%,達到520億元和145億元。西彭鋁產業區啟動建設西南鋁22萬噸鋁熔鑄等10個項目,推進森迪安防等10個重點項目建設,建成戴卡捷力輪轂、鑫邦鋼材城等10個項目,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均增長15%以上,分別達到410億元和85億元。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力爭引進電子類企業17家,力促應達利等15個項目落地建設,確保台晶電子等8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10億元和2.8億元。
(三)集結打響西城會戰。攻堅克難,集中掀起“再戰九龍西城”主題年熱潮。完成西城總體規劃編制,深化白市驛、陶家、西彭三大聚居區城市風貌設計,完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等專項規劃編制。投入200億元,建設165個項目,構建西城發展框架。推進快速路一縱線、成渝高速公路分流道工程,加快渝黔新線、成渝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完成白彭路提檔升級,建成高新大道、金曾路,形成高新區西區、陶家商圈兩大閉合路網。啟動國家質檢中心基地、貝迪國際會議中心和西城文體中心建設,推動西城公園、陶家生態公園建設,實施陶家場鎮、走馬古鎮風貌改造,建設227萬平方米公租房,開工建設100萬平方米安置房。全力爭取建設用地指標,依法清理閒置土地,集約節約用地。成立九龍西城管委會,設立西城行政服務分中心,完善運行機制,健全考核評價辦法,促進西城大開發大建設。
(四)精雕細琢品位東城。更新上檔,協調統一外在形象與內在品位。突出城市特色風貌,提升改造楊家坪、高新區東區和華岩三大區域,全面完成危舊房和城中村拆遷掃尾年度任務,加快重慶理工大學等5個核心地塊和華潤萬象城、龍湖西城天街二期等高端商業中心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啟動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二期等7個暢通工程,開展快速路二縱線建設前期工作,建成謝家灣、西郊路人行地通;繼續推進主幹道建築外立面及老舊住宅區改造,新增排水管網20公里,提檔升級道路設施50萬平方米。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啟動中梁山歷史風貌街區、盤龍廣場、美茵運動公園建設,推動“川美·創谷”、“雲創·蝶谷”等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打造郵電路藝術品交易街、楊九路“民國印象·工業記憶”特色街和九龍外灘商業廣場。
(五)最佳化再造城市經濟。激發活力,最佳化存量與培育增量並重並舉。做活商貿流通業,楊家坪商圈加速高端商貿業態布局,引進商貿龍頭企業,力爭社零總額達到200億元; 石橋鋪商圈擴容升級,加快打造長江上游最大IT數碼港,力爭社零總額達到130億元;陶家商圈完成規劃編制,啟動整體開發。全區新增商業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商品銷售總額力爭突破2000億元。推動專業市場西遷,加快建設重慶汽摩城等重點市場,培育壯大恆勝化工醫藥等特色市場,打造西部專業市場集群。做靚休閒旅遊,精心打造“十泉十美”,推進龍門陣二期、錦怡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節會品質,力爭實現旅遊接待1800萬人次,旅遊及相關產業收入突破90億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速推動九龍半島、二郎總部集聚區建設,力爭引進金融保險、高新技術等企業總部2-3家。支持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盤龍、大堰等片區開發,開工量達到200萬平方米,在建量保持630萬平方米。
(六)加速提升開放水平。外引內聯,積極拓展對外開放廣度深度。瞄準國際國內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重點引進跨國公司總部、國際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型企業等優勢項目,引進外資企業20家。鼓勵轄區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培育年出口超千萬美元的骨幹企業3家,培育2-3家企業上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22億美元,其中出口18億美元。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白市驛水廠,推進含谷寶洪220千伏等6座變電站建設,實施楊家坪天然氣環線改造,推動楊家坪—西彭DN420管道工程建設,完成恆盛能源LNG調峰站建設。用好用活各類優惠政策,健全企業融資扶持機制,探索建立“五低成本”政策體系,緩解企業發展資金壓力。強化對口支援交流合作,最大限度爭取勞動力支持,切實保障企業用工需求。
(七)統籌兼顧城鄉發展。點面結合,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新建5個農民新村、15萬平方米巴渝新居,打造10個農村社區示範村;啟動陶跳路等農村公路和3個公交場站建設;解決3.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鼓勵農民依法、自願、有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和服務管理機制,力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4萬人;全面完成農村集體“三資”清理,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改革和城市規劃區外農村“三權”抵押;推動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轉入常態化,提高農村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壯大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優質葡萄基地2000畝、花卉苗木基地1000畝;新增龍頭企業3家、專業合作社10個、新型股份合作社3個。農業科技園區加快西部國際涉農物流加工區建設,完善園區15平方公里控規,為建設“千億級”涉農物流園區夯實基礎。
(八)縱深推進民生實事。共建共享,穩步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注重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老舊住宅區管理等十大民心工程,確保實現背街小巷全部整治、支次幹道全部白改黑、城區和場鎮旱廁全部改造、城市無燈區全部消滅。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發展微型企業1000戶,帶動6000人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6%。健全救濟救助體系,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群體。全面完成次級河流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爭創國家衛生區和國家藥品安全示範區。
(九)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優質均衡,著力推動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新建公租房配套國小4所,改擴建鐵路中學等6所中國小,建成2所國小和一批普惠性幼稚園,推進萊佛士國際教育園和二郎高中建設,加快名校、特色學校建設,提升高中辦學質量和水平。最佳化公共衛生服務,完成區一院改擴建、區五院配套工程和銅罐驛、白市驛鎮衛生院改造,啟動建設高新區人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率達100%,推進區一中醫院“三甲”、區一院“二甲”創建。全面提高人口素質,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繁榮發展文體事業,建設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生態園,深化“唱讀講傳”活動,探索文化消費直補,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及服務全免費;推進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市射擊射箭學校建設,打造一批全民健身示範廣場。
(十)切實加強社會管理。改革創新,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激發社會活力。夯實基層基礎,強化社區建設,充實社區工作隊伍,拓展服務領域;建立物業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提高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群體教育、幫扶和矯正。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建立“一站式”民眾接訪平台,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深入開展幹部下訪民眾工作,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切實防範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廣泛開展“六五”普法宣傳教育,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保障公共安全,探索建立軍警民立體巡防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和企業主體責任制度,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防一般安全事故、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推進中德災害管理合作項目,完善應急和救援管理體系;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保障民眾飲食放心、用藥安全。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化擁軍優屬工作。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引進創新團隊、優勢人才;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行政問責,深化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提升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嚴格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公眾監督和媒體監督,將權利置於人民監督下陽光運行;切實加強政風建設,深入開展“三項活動”,以親民、為民、愛民的實際行動,貼近人民民眾服好務;始終牢記“兩個務必”,紮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保證權力乾淨運行,努力建設務實高效清廉的服務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