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79年,
九華山對外開放,佛山迎盛世,街貌展新容,經過認真規劃和全面修復的九華街,活力再現,生機蓬勃。九華街景區以佛教聖地、環境優美、文化品位高、生活氣息濃而獨顯魅力,是朝山觀光和休閒度假的最佳旅遊街鎮。
主要景點
九華聖境門坊
位於祇園寺西,迎仙橋北,九華街北大門。1987年
九華山管理處興建。優質大理石雕刻,高9米,跨度8.5米,仿清
徽派建築。橫額兩面鐫刻清康熙御書“九華聖境”4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均雕有石獅。門坊端莊、典雅,是北入九華街最醒目標誌。門坊西接化城峰,東面
插霄峰,兩峰對峙形成一狹長北入口道,似虎踞龍盤,將九華街緊緊鎖在里口。過門坊即至迎仙橋,此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單孔石拱古橋,它迎接客人進入仙境。過此橋、游佛國,吉祥平安。正面祇園寺大殿恢宏、古樸,西邊百歲宮下院清新、秀美。遊人一進入門坊,就有聖地非凡之感。
祇園禪寺
全國重點寺院,規模居
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寺名來自一則佛經故事:據傳釋迦牟尼成佛後,迦毗羅衛國(古印度)給孤獨長者欲購買波斯匿王家的陀太子花園建築精舍,作為佛祖說法的場所。太子戲言布金遍地才賣,給孤獨長者不惜重金買下。後來陀也信了佛,自願將園林獻出,請釋迦到此說法。於是這座園林的名字便冠上他二人的名字,全稱“陀樹給孤獨園”,簡稱“園精舍”。你們看那祇園寺門聯“樹榮光盈宇宙,園林春色滿人間”,用上了寺名,包容了典故,饒有趣味。祇園寺法相莊嚴、完整,為全山之最。山門殿中供靈官像,左右為哼哈二將。過山門是天王殿,殿中央前供彌勒佛,背供韋馱菩薩,你看那彌勒佛笑口常開,肚腹袒露,一副天真慈祥的模樣。旁有一副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殿左右為四大天王,它們是:東方持國天王,著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著青色,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著赤色,右手纏繞一龍(或蛇),左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著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這四大天王為佛教護法神,又稱”護世四天王”。由彌勒殿內行,上台階即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中供12米高的三尊大佛,這是全山最莊嚴的一組大佛。這三尊大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中為佛祖釋迦牟尼佛。兩側供十八羅漢坐像,後牆兩旁為文殊和普賢菩薩坐像。大殿背牆有一組高20米、寬7米巨型”海島”,塑有觀世音菩薩及善財、龍女等大小近百尊群像,主要由佛經”五十三參”故事人物組成。祇園寺佛、菩薩、羅漢塑像排列規範,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參觀後能增長佛教及佛教建築工藝的知識。
祇園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後為四大叢林之冠。祇園寺原為子孫叢林,從第一世
洞山價禪師至四十七代寬明止,傳法47世。1986年恢復叢林並實行選賢制,
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為新任方丈。這裡高僧輩出,僧材濟濟。清代寺院住持隆山和尚84歲圓寂,”端坐而逝”,肉身不腐,僧德高尚,為世所崇。1933年於佑任手書”大雄寶殿”現仍置於大殿。同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願法師,在此開講”地藏經”。廚房有民國時期苑口大銅鍋,最大一口直徑員73厘米、高緣遠厘米,人稱”千僧灶”,可見當時佛事之盛。
九華山對外開放後,
九華山佛協在此多次舉辦大型傳戒、講經法會和”祈禱和平息災法會”,現每年舉行水陸法會、焰口等佛事活動千餘台,為全山佛事活動中心之一。
祇園寺現為
九華山惟一叢林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退居寮、方丈室、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
單體建築組成,為典型組合式建築。其山門偏離大殿
中軸線,歪置山門頗有講究,一是為了”辟邪”,二是門向朝著開山祖寺化城寺,風水先生費了一番思考。大雄寶殿琉璃碧瓦,翹角飛檐,地位十分突出。配殿去規整而散置,分別建在幾處不同高度平台上。整個建築迴環曲折,結構精妙,氣宇軒昂。院內古松挺立,花草叢生,亭台:閣錯落有致,實為靜修佳地。祇園寺前院牆有一條石刻”泰山石敢當”,說是為了辟邪鎮妖,這緣個大字十分醒目,唯祇園寺獨有。
祇園寺為國家級叢林大寺,我們首先參觀祇園寺,說明我們與佛有緣。現在我們沿步行道南行,可以左、右觀賞迷人的園秀色。你們看:這左邊是
插霄峰,青山翠綠,使人開顏悅目,富有活力之感;右邊兩個相連的放生池,夏天水滿池、蓮滿池,水碧、花紅、葉綠,給人以清新之感。芙蓉橋東西橫臥,連線環街公路,橋上車流滾滾,橋下流水潺潺。過芙蓉橋即到
九華山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
太白書堂。我們前去參觀吧。
太白書堂
位於九華街芙蓉橋南畔。據傳唐天寶年間,李白暢遊九華,擇東崖西麓、
天池之北築書舍,於此處讀書會友。唐、宋時書舍為茅屋三間,南宋嘉熙初(1237)鄉賢集資復建。1935年遭日軍焚毀。
九華山對外開放後,政府撥巨資興建
太白書堂,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主樓為兩層仿
徽派建築,木質構架,雕樑畫棟,飛閣流舟;側房十餘間,長廊迴繞,民居風格。書堂內設釣魚台、古董商店、太白酒肆等。內有太白井,泉水清洌甘甜,常年不涸;兩棵千年古銀杏,乾挺枝繁,傳為李白所植。書堂內外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近年來創設太白茶藝館,館主周躍進夫婦深研茶道佛理,組建茶藝表演隊,多次為中外遊人表演,與韓國茶藝表演隊合作交流,為書堂增添了新韻。
太白書堂歷經興廢,明代王守仁詩云:“千古豪人去,空山尚有祠”,”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昔日破敗的書舍使陽明先生髮出了無限的感慨,然而今日書堂宏偉典雅,古色古香,茶歌四起,文墨飄香,成為
九華山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如果王守仁還在”東崖宴坐”,也許又會發出另一番感慨!
天池(庵)
位於東崖西麓,與
太白書堂近鄰,安徽省重點寺院。因院內有泉出石罅,下鑿石池,名”
天池”,故以此名庵。天池呈方口形,邊寬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為優質礦泉水。相傳李白以此美泉釀造佳醅,招待詩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酷暑炎夏,小憩池邊,頓感愜意。天池庵前有約100平方米的荷花池,遊人觀賞荷花,悠閒別致,鬧中取靜,心曠神怡。
從“
天池”南行,上一小台階,就到了東崖广場。這廣場設計精美,既方又圓,四道出口,中有噴水池,明渠半邊環繞。四周屋舍鱗次櫛比,寺院、民居、賓館、商店連成一體。廣場東為安徽省重點寺院立庵,佛教協會在此辦公。立庵的牆為黃色,天池庵也塗黃色,有些廟牆塗白色,寺廟顏色有什麼講究嗎?
九華山寺廟多為
皖南民居式建築,向有白牆褐瓦的特色;因黃色表示吉祥、莊重,今部分寺廟塗上黃色,亦表示同民居的區別。廣場東南方,綠蔭叢中有一組建築別致的寺廟群,那是通慧庵,仁義師太肉身供奉在那裡,我陪各位去參觀吧。
通慧庵
位於東崖西麓,九華街東、南端,安徽省重點寺院。始建於清初,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1988年住持僧仁義重修,恢復道場,香火日盛。該寺坐東朝西,由5座民居式殿宇組成,新建有宮殿式大雄寶殿。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翠綠擁抱,環境清幽。比丘尼仁義,俗姓姜名素敏,1911年生,遼寧瀋陽人。自幼與佛有緣,幼年時邊讀書邊到廟裡聽誦經,能背誦《心經》、《大悲咒》。年輕時潛心醫學,主攻中醫針灸。1940年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仁義。1950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援朝抗美,戰地行醫。1953年回國後,從事醫療工作。1982年再赴五台山受具足戒。1985年朝禮九華,後又雲遊四方。1995年返回
九華山,住持通慧庵。1995年11月28日圓寂(85歲),其徒思善遵囑將遺體坐缸存放,1999年1月開缸,肉身完好,現塗漆供奉。比丘尼成金剛
不壞之身,惟
九華山獨有,引起社會轟動。仁義生前由一名大家閨秀成為醫生、軍人、尼姑,直至不腐肉身,加之她參軍衛國、行醫濟世、樂善好施等不凡經歷,成為
九華山眾口皆碑的傳奇式人物。
閔公墓
位於九華街東,與通慧庵毗鄰,
九華山著名古蹟。此墓傳為唐代土葬墳塋,碑中”閔公”二字依稀可辨。由於時代久運,古墓癟陷,從中長出一株碩大楓樹,墓碑漸被楓樹融吞,人稱”樹吃碑”。對外開放後設定水泥平台,菲律賓香客沿墓旁修一條上山石級路,比丘尼妙性在墓東建閔公殿,遊人絡繹不絕。閔公,名讓和,史稱”員外”,亦稱”閣老”,唐代
九華山人。據傳,閔公家產豐盈,樂善好施;每次齋僧99人,虛設一席以湊百數。有一天從東崖峰下來一位和尚,在閔公門前合十禪坐,不聲不語。閔公上前施禮問道:“”師傅來我家是化緣還是化齋?”這和尚身披袈裟,舉止文明,帶著外地口音,合掌施禮答:“貧僧來此多年,修持度生,今來貴府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裟之地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笑道:“這閔園百里皆我所有,何惜給你一袈裟之地!”於是應允。不料這和尚念聲”無量壽佛”,脫下袈裟,隨手一擲,頓時霞光萬道,袈裟遍覆九十九峰。閔公驚異,知是神僧,於是伏地叩拜,連稱:“不知神僧駕到,願為佛菩薩奉獻九十九峰。”閔公請神僧進屋,並傳子叩拜,被僧收留為徒,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皈依佛門,成為金地藏首位在家弟子。按照佛教”先進山門為長”的規矩,道明為閔公師兄。這和尚就是地藏菩薩應化的金地藏,故肉身殿供奉的金地藏像兩旁左為道明,右為閔公。這就是
九華山千載流傳的”閔公施地”的故事。弘一大師贊道:“大士神用,不可思議。遍覆九華,一袈裟地。檀那功德,奕業垂芳。常侍大士,莊嚴道場。”
閔公墓旁有一組寺廟建築群:西南為法華寺,東南有大雄寶殿、臥佛殿、地藏殿等。
臥佛殿敬奉九華山最大的釋迦牟尼玉臥佛,長2.45米。地藏殿中供9.9米高地藏菩薩銅像,法相莊嚴,香火旺盛。為什麼地藏像9.9米?這表示金地藏99歲時圓寂。要全面了解金地藏,我們去參觀化城寺。
化城寺
全國重點寺院。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該寺位於
九華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平地高台上建寺,地位突出,氣勢非凡。寺前高懸趙朴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額,遒勁秀美;四根石柱上刻有兩副名聯,對仗工整。一曰:“大聖道場同日月,千秋古剎護東西”;二曰:“華峰前香雲縹緲,化城寺里花雨繽紛”。門前鑲嵌”化城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這是化城古寺光輝歷史和顯赫地位的展示。舊志載: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建寺,曰:“九華”;唐開元末有僧人檀號居於此,寺額”化城”。至德初
青陽縣鄉老諸葛節等上山,發現在東崖石室中苦修的新羅僧地藏,深為感動,於是買下檀公舊地構築台殿,以成琳宇,請地藏大師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於新寺,於是化城寺成為地藏大師修行之所,成為
九華山地藏道場開山祖寺。千餘年來,古寺歷經興廢,在歲月長河中依然聳立。現存四進民居式殿宇,前三進為清代建築:一進靈官殿,二進天王殿,三進大雄寶殿。二、三進之間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為”四水歸明堂”。大雄寶殿全木窗門,門楣上刻有冰紋窗欞。頂中大藻井”九龍盤珠”浮雕為藝術珍品。四進藏經樓為
九華山惟一明代建築,近期按原貌修復。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化城寺歷史悠久,在我國佛教寺院中具有重要位置。唐時費冠卿著有《九華山化城寺記》,歷代詩僧、名流留有吟詠化城寺詩文數十篇。南宋末化城寺住持僧廣宗被尊為冠傳禪師,明代住持僧道泰被授為北京萬壽寺戒壇宗師。明萬曆十四年(1586)神宗敕諭地藏寺,頒藏經41函,並舊刻藏經637函;萬曆二十六年(1598)又向化城寺頒賜《地藏菩薩本願真經》計175部;萬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火,住持僧量遠赴京奏聞,奉皇太后(即李太后)頒銀重建化城寺兼修地藏
塔院。清康熙、乾隆先後3次賜銀化城寺,並御書《九華聖境》、《芬陀普教》。清鹹豐七年(1875)化城寺又遭火患,官居二品的貴池籍人劉含芳攜同居士捐白銀一萬六千三百餘緡,重建大雄寶殿及其他配殿。化城寺前三進就是那時修復的。明代化城寺為全山總叢林,明、清時有東西二序七十二寮房。據《化城寺僧寮圖記》載:“天下佛寺,千僧極矣,九華山化城寺當承平時寺僧三四千人。不能容則分東西二序;又不能容,各分十餘寮至六七十寮之多。””化城晚鐘”為九華十景之一,清人周硏贊云:“化城蒲牢一杵,聲滿九十九峰。”1929年住持僧虛容在化城寺創辦”江南九華佛學:“。1914年成立
青陽縣九華山佛教會,會址設在化城寺。
對外開放後,化城寺闢為歷史文物館。二進,展出金地藏生平事跡,從金地藏”入唐求法”到”靈場終古”,展示了開山祖師卓錫九華的豐功偉績。三進,展出珍貴歷史文物700件,其中明、清藏經、貝葉經、血經、金銅印、聖旨、清帝御書等被譽為鎮山之寶。1996年至1997年,該館54件歷史文物曾遠至韓國漢城、慶州展出10個月,觀眾達50萬人次,產生了轟動效應。韓國比丘尼無垢因籌辦此展在漢城建立永久性金地藏展覽館。化城寺文物成為中韓佛教聯誼的紐帶。
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據傳是金地藏率眾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既為寺院防火,又為僧侶和香客放生之用。池中龜鱉成群,游魚歡跳,吸引遊人爭相觀賞。池前是平整、開闊的化城廣場,廣場中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是紀念金地藏母親的。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金地藏卓錫九華後,萬里跋涉來山尋兒回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為母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被感悟,終於留山助兒護佛,後人在廣場建塔紀念,稱”娘娘塔”。但是,
九華山也有人稱”娘娘塔”是紀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論是母親還是妻子,”娘娘塔”的傳說都是美麗的,都是對金地藏品格和中韓友誼的歌頌。廣場四周為九華
老街,一律二層民居,白牆褐瓦,古色古韻,與聖地氣氛相融。
“花雨繽紛”化城寺,使我們大開眼界,化城寺外景色也十分宜人。南面的山峰為芙蓉峰,海拔900米,峰巒崛起者有五,清秀如蓮花。從化城寺觀芙蓉峰,猶如巨大的綠色屏風。清人汪管詩云:“群峰可自
五丁開,剖就芙蓉可亂栽。常怪
九華山上客,紛紛不為看山來。”芙蓉峰下三大寶殿與化城寺。相呼應,老殿
旃檀林原是化城寺東序寮房。現在我們去那裡參觀。
旃檀林
(三大寶殿)
位於九華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據傳初建寺時,採伐寺後琵琶形山上異香古樹,這種樹與南印度被佛家視為珍品的旃(zhān)檀香木極為相似,故寺名”
旃檀林”。該寺為磚木結構,由4座廳堂式民居和1座大殿組成。花廳“山中天”原為接待高僧和重要客人住所,”庭中花下敘禍福,岸畔松前論醒眠”的名聯,至今令人回味。寺內門窗、梁、棟、佛龕雕刻精美,藏有匾額、碑刻、法器等文物,在
九華山古寺中具有重要影響。但由於古寺嚴重損壞,無法維修,住持僧慧深於1990年開始發心籌建大雄、大悲、大願三大寶殿,移建
旃檀林老殿。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十年間三大寶殿相繼落成,為九華街增添了新韻。
1994年位於老殿東南的大悲寶殿落成。宮殿式建築,坐南朝北。殿中供怨援19米高四面千手觀士音銅像,東西供陀羅尼八十四佛,後供”三十二應身”、禪宗6位祖師法像。殿前迴廊懸掛一口重達5噸的幽冥大鐘。殿前廣場開闊,有青麻石雕制的雙獅和一對麒麟,威武神勇;台階坡面鑲嵌兩組九龍玉壁浮雕,形象逼真。門前矗立四柱三門大理石山門,三層疊檐,與大殿和諧映襯。1999年在老殿西建成大願寶殿,格調與大悲殿相似。殿中供9.9米高四面金身地藏菩薩立銅像,四圍供1.4米高地藏坐像120尊。2001年在大悲與大願寶殿中間建大雄寶殿,同時移
旃檀林老殿於三大寶殿南、芙蓉峰北麓,部分文物保存完好。
遊覽三大寶殿後,跨過人行步道,即到三庵(長生庵、龍庵、新龍庵)。三庵為清代建築,民居式,整齊排列,一堵長院牆將庵與街市隔離,十分清靜。1998年比丘尼果德在庵前新建山門殿,後又建7層千佛銅塔一座,為古寺生輝。三庵院牆外為一條古樸的老街道,長約50米,寬不足2米。兩邊二層民居,中間石板鋪道,窄巷、古井、木板門,古貌依舊。步出這老街,蹬石級而上,就可到“曾發圓光”的
神光嶺了。
神光嶺南尼庵群
由?>
老街蹬石級上神光嶺,沿途有淨土庵、淨潔精舍、廣濟茅蓬和無量寺等一組尼庵建築群,與街區大寺相映襯,格調清新。淨土庵為兩進兩廂建築,後有翹角飛檐的觀音殿。山門前豎一堵並不高大的照壁牆,上書明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文》,遊人常駐足觀看,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這《醒世文》,“引以為訓”。由淨土庵上行,足蹬刻有蓮花和銅錢圖案的石級,神奇之感油然而生。為什麼石級上要刻這兩種圖案呢?因為蓮花是一種吉祥清淨的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視蓮花為聖潔的象徵。石級蓮花圖案出自《雜寶藏經》中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喻意”步步生蓮”,進入蓮花聖境;銅錢表示布施,種“福田”,其圖案喻意“步步施財”,進入布金勝地。淨潔精舍是常潔師太在古
百子堂遺址上新建的尼庵,由山門和大殿兩部分組成,莊嚴、典雅。常潔師太近八十高齡,50年前與師兄常淨(胞姐)來到九華山,精舍用姐妹二人法號後一字來命名,以示對離世師兄的懷念。淨潔精舍以乾淨衛生而聞名,殿內潔白無瑕,殿周纖塵不染。山門前半月形瑤台設計精美,掩映在古樹叢中,可在此歇憩小坐,倚欄觀賞九華街景。在精舍東南有廣濟茅蓬和無量寺,規模不大,但也別具一格。這幾幢尼庵各住一師一徒,相依為命。她們精進修持,堅持早晚功課;勤於勞作,一有空就下地種菜或打掃衛生。她們靠零星香火收入維護生計,生活節儉,積蓄全部用在寺廟上。”最愛山中閒日月,悠然自覺清風爽。”在這裡可以體驗精進修持、安適自在的尼姑生活。
上禪堂
位於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之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古人游
上禪堂,稱其有三最:“
九華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禪堂最貧;風景唯上禪堂最佳;寺宇唯上禪堂最麗。”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古人稱其為”三最”:(1)為什麼這裡香火最貧?因為香客習慣去肉身殿燒香拜菩薩,肉身寶殿近在嶺頭,過
上禪堂片刻即到,往往這裡香火少。現在不同了,
上禪堂香火也很旺盛。(2)“風景唯
上禪堂最佳”。乾隆年間王文禧公為
上禪堂贈”秀冠雲林”匾額,說明古人對此地風光早有讚譽。這裡雲樹映帶,溪澗潺流,古樹環抱,常年蔭綠。對外開放後加強園林管理,設定院牆,開闢林中小徑,花草
滿園,秀竹叢生,風景更為佳麗。(3)“寺院唯
上禪堂最麗”,主要指上禪堂建築風格奇特,法相莊嚴。它的山門有意偏斜,謂之“”以斜辟邪”,兩殿間天井明瓦覆蓋,大殿與寮房擁抱,設計匠心,寓意深刻。大殿供奉釋迦、觀音、地藏和十八羅漢,造型生動,金碧輝煌。電視劇《西遊記》第十九集《誤入小雷音寺》即在此拍攝。除此之外,這裡“
金沙泉”的故事被傳為美談。據傳唐天寶年間李白游九華,悅聞此地風光秀麗,於是前來觀賞,發現一泉眼,泉水清冽甘甜,遂命名為”
金沙泉”。相傳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中描寫的”缽洗池”就是
金沙泉;泉邊岩石上楷書”金沙泉”傳為李白所書;泉邊數株古金錢樹,春天長出綠色花瓣,瓣呈圓型,似一串串銅錢;秋季樹根四周落下金光燦燦的“錢幣”,傳為李白沽酒的錢鈔所化。對外開放後,
上禪堂僧眾整理泉池,清污暢渠,塑”滴水觀音”像,建”滴水觀音亭”,”
金沙泉”成為著名景點。”
金沙泉”故事,
九華山人有口皆碑。唐天寶年間李白確實來游九華,是否結緣“
金沙泉”,姑且不必細考,但這美麗的傳說,令人遐思和讚嘆。
茶詩亭
從
上禪堂沿山坡石級上行,一堵高院牆躍入視線,蒼勁、渾厚的”南無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11個大字,使人感覺莊嚴和神聖。上台階沿院牆南行,有一新穎別致的地藏大師茶詩亭(碑),這是2002年4月韓國茶文化協會捐資興建的,碑上鐫刻”大韓民國伽’山海印寺釋智光”撰文:“新羅王子金喬覺,本是菩薩身應化。厭惡世俗與戰亂,棄卻金鑾著袈裟。入唐求法悟佛道,卓錫靈山建九華。刻苦修持七五載,證道大願成菩薩。僧德高潔譽廣宇,祖國新羅傳佳話。法輪常轉度眾生,地藏法門般若花。九華名茶品質香,中韓友誼勢大發。願立此碑永紀念,地藏精神召天下。”
由茶詩碑右轉,進院門,即達肉身寶殿南廣場。從廣場仰視肉身寶殿,翹角凌空,氣勢恢宏,宛如天宮庭闕。廣場北端右為靈官殿,正為轉輪殿,均為肉身寶殿附屬寺院。
靈官殿
兩進民居式建築,樸實無華。王靈官手持鋼鞭,“三眼”圓睜,威武勇猛,時刻護衛著地藏菩薩道場。靈官屬道教尊神,為什麼會為地藏菩薩護法呢?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據說地藏菩薩護法神原是韋馱。明代有一位狀元隨母親進香來到肉身寶殿,這時韋馱正在外地巡視。這位狀元不信佛,不信地藏肉身是真的,他從母親髮髻上取出銀針刺向地藏左腿,立刻流出殷紅的鮮血。狀元十分驚異,怕受報應旋即下山。後來韋馱回來了,見狀深為痛惜和氣憤。金地藏告訴他被一位狀元所刺,交代韋馱”追至五里以示警告”。韋馱訛聽”五里”為”五溪”,怒不可遏地追到五溪,一魔杵將狀元打死。金地藏得知後責備韋馱不該動殺戒,認為他不再適合留身邊護法,於是請來了王靈官。這則故事
九華山家喻戶曉,有人附會五溪西岸有座”狀元墳”就是被韋馱打死的狀元。其實,那是一座明代進士、戶部侍郎汪珊的墓。人們對故事中的那位”狀元”年輕氣盛的過失不免痛惜,也對韋馱的忠心而莽撞感到遺憾。
轉輪殿
轉輪殿又名十王殿,始建於清,1973年遭火毀,1989年復建,趙朴初題額“轉輪寶殿”。前後兩進,
民居建築,鋼混構架。前進為”陰曹地府”,塑出”閻王審鬼”的場面:順風耳、千里眼、兩尊惡煞門前護衛,(白無常、黑無常)4個鬼怪隨時聽差;中有”奈何橋”,牛頭、馬面停立橋頭。左、右分列十殿閻王: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鄉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除此還有”孟婆亭”和”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地獄道、牲畜道、餓鬼道和阿修羅道。閻王審鬼的場景陰森恐怖,地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民間傳說人死後變成鬼,鬼入地獄要受閻王’審判,最後喝了孟婆的”迷魂湯”投胎轉世。後進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銅像,左為釋迦牟尼在忉利天布道說法的彩色群塑,右為金地藏來華經歷磨難而得道的故事。地藏殿後原有81級台階直通肉身殿,後移至十王殿西側。轉輪殿為
九華山獨有,地藏菩薩入地獄,證明他”常居穢土”,既度眾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體現了地藏道場特色,是九華山佛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肉身寶殿
位於
神光嶺,全國重點寺院,安徽省文保單位。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原為3層石塔,安葬地藏肉身,俗稱肉身塔,又名“”地藏墳”。因塔墓之地曾現圓光,後人名此地為
神光嶺。至宋代始建塔院,明代塔院建殿,以殿護塔,規模宏偉,後歷代均有維修。1979年對外開放後曾作兩次小型維修,由於風雨剝蝕,樑柱嚴重損壞,形成危房。1993年安徽省文物和宗教部門共同批覆,住持僧聖富按原貌重修,在有關專家指導下,”修舊如舊”,保持了原貌。同時復建塔北的鐘、鼓二樓。重修的肉身寶殿長、寬、高各16米,建築面積256平方米。宮殿式,歇山頂雙重檐,鐵瓦蓋頂,戧角凌空,琉璃生輝。殿周迴廊雕樑畫棟,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為1.8米高漢白玉塔基,上矗7層8面木質寶塔一座,每層佛龕供8尊金地藏坐像,計56尊。木塔東西為十殿閻羅站像,塔西佛台刻有38幅漢白玉浮雕。殿南門上懸黑底金字小篆橫額,為北洋時期總統黎元洪書寫的“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誓願;北門上懸青花古瓷“月”(“肉”的異體字)身寶殿”豎額,其下方為”東南第一山”大匾。殿北廣場開闊,“布金勝地”金碧輝煌。據傳金地藏肉身因明時被某狀元刺後移至該塔底,又傳佛教僧眾每60年打開一次地宮,探視地藏靈跡,且添油進香。這些均無確鑿的史料佐證,但我們相信唐人費冠卿的記述,他在《九華山化城寺記》中記述了僧地藏肉身置石函中,三年後開缸”顏狀如生”,後建塔供奉。因此地藏肉身的存在,毋庸置疑。唐人一夔《金地藏塔》詩云:“渡海離鄉國,辭榮就苦空。結茅雙樹下,成塔萬花中。”肉身寶殿是
九華山佛教的宗祠,是聖地的象徵。這裡綠蔭環抱,環境優美,遊人如織,香火旺盛。每逢地藏法會,這裡人山人海,守塔拜塔,盛況空前。金地藏靈場千古,肉身塔萬祀千秋。
從肉身寶殿北下99級石階到達”定心台”,金地藏99歲圓寂,石階代表金地藏年齡。定心台下建有亭、廊,可直通地藏殿。地藏殿五開間,中供巨型地藏銅像,左側供慈明肉身。慈明和尚俗名陳萬超,江蘇高郵人,1961年來山,苦行修持三十載,1991年圓寂,3年後開缸肉身不腐,遂塗漆供奉。地藏殿前為彌勒殿,彌勒殿前為高大山門。山門於1999年建造,鋼混結構,長22.4米,高19米,3個門洞,面積210平方米。錢其琛題額”山門”,趙朴初題額”行願無盡”,頂有“九龍盤珠”金塑。碩大的山門為全山佛殿山門之最。
出北大門坊,即到九華街西。門前是
九華山最大的學校廣場,四周草坪,間鋪水泥,早上晨練的人們在這裡揮拳舞劍,人聲鼎沸;廣場東為九華山最大的人工荷花池,蓮花盛開季節,這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面是虎形峰,我們的背後是
神光嶺,青山映綠水,環境清幽。現在我們從這裡乘車,去參觀明淨肉身,再去
小天台。
明淨禪寺
位於
神光嶺西山丘上,三開間平房,專供明淨肉身。明淨俗名徐方柱,1928年生,安徽郎溪人。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受祖輩信佛影響,從小不茹葷腥。在家時經常幫助他人,鄉人稱其”菩薩心腸”。他自悟禪道,長期堅持修行,曾在家連日坐禪入定,鄉人不解,將其捆綁,也不能阻止其坐修。1984年到
九華山,在天台寺出家。後入住
旃檀林,修持奇特,曾站禪、坐禪3年,閉關3年,不論寒暑長年赤足,閉關時有時十餘日用一次餐,人們稱他”瘋和尚”。1992年9月在
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其生前保留真身的囑咐,將其坐缸存放。1998年12月開缸,肉身完好,顏面如生,於是建寺供奉。明淨和尚與仁義師太一樣,都是
九華山傳奇式人物,尤其禪功入定,令人驚異。
小天台
位於肉身寶殿西南,安徽省重點寺院。1919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原名明心寺,又名明心禪林。寺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前有陡坡,以石壘成平台,故名”
小天台”。
小天台居高臨下,視”開闊,西北山巒起伏,煙霞縹緲;九閔公路從山腰穿行,車流不息。傍晚夕陽紅遍,霞光萬道,是觀賞青山夕照最佳處。
從小天台東南石級下行,位於神光嶺西路旁有一慈藏庵,為新建的二進、三層民居式樓宇。門前有
蓮花池、觀音亭,供4米高
童子拜觀音雕像。從此沿石級東行,跨
芙蓉峰,可以至回香閣,再到百歲宮。這是九華街最具觀賞價值的旅遊線。它把山峰、寺院和古街連為一體,可以鳥瞰九華街全貌。你們看:那百歲宮聳立山巔,似古代城堡;
神光嶺樹影婆娑,肉身殿半明半暗。九華街的建築,一簇簇、一叢叢,白牆褐瓦,紅白相間,寺院與民居渾成一體;荷花池、石板道、廣場和街區小品點綴佛國山城,古街新韻。我們沿
芙蓉峰腰石板道東行,約1.5公里,即到著名景點回香閣。
華嚴禪寺
位於華嚴嶺頭,原名華嚴庵,安徽省重點寺院。華嚴嶺是由九華街蹬石級上天台必經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燒回頭香的習慣,故又名”回香閣”。寺始建於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潛研華嚴經義,著述頗豐,”人來合意高談道,客去清閒即誦經”,描寫了智旭大師清靜安詳的修持生活。清時香火旺盛,鹹豐年間寺毀於火,從此一蹶不振。1979年對外開放後,住持僧應觀新建兩幢配殿,後因故修復計畫落空。1996年住持僧慧光發心重建,先後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觀音壁計2000平方米。山門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觀音壁石雕猿幅:正面《千手千眼觀音》,高4米,寬約願米,扇形結構,刻有”大悲咒”;東為《飄海觀音》刻”心經”;北為《紫竹林觀音》,正面篆刻”百福百壽”字圖,背雕《九龍壁》。形式新穎,石質上乘,文化內涵豐富。大殿中刻有怨副抱柱對聯,文采橫溢,令人回味,如:“
迎客松前駐足可曾悟正覺,回香閣內低頭正好沐佛光;””前途九曲迴環去去來來都是夢,此嶺一團元氣清清淡淡好參禪。”如今華嚴禪寺已為
九華山文化旅遊的佳境。
華嚴古寺是南往
天台、西往肉身寶殿、北往九華街、東北往百歲宮的咽喉要地,風光秀麗,環境清幽,”高居山嶺,天台峰巒,九華寺宇,至此一目了然。”寺旁古迎客松,乾挺、枝繁、葉茂,旌形樹冠,似迎接過往客人。住持僧慧光在殿西山巒新建7層佛塔,目前正施工中。
東崖雲舫
東崖脊頂,巨石方正,其形如舫,故有“東崖雲舫”之稱。明時在脊頂建寺,萬曆年間名“東崖精舍”,民國初建5層走馬通樓,安單接眾,遂為十方叢林。1934年1月遭火毀。現寺由住持僧果慈於1995年至1996年在原址重建,坐北朝南,民居風格,內有大雄寶殿和地藏殿。殿南懸崖建有”飛弘橋”,中有六角亭,一橋連線大殿與懸崖,”天塹變通途”。東崖禪寺設計精巧,風格清新,雄踞峰頂,氣勢磅礴。
“
東崖雲舫”風光秀美,勝跡眾多。相傳金地藏初到
九華山時,在東崖宴坐禪修,”宴坐岩”為金地藏遺蹟之一。南側為“身岩”(又名“飛身處”),岩畔有一腳印,傳為金地藏所遺。西側有一古洞穴,面積12平方米,內有磐石,常年雲霧蒸騰,又名”
堆雲洞”,傳為金地藏初棲之東崖石室,後人稱”地藏洞”,”東崖宴坐”為九華古十景之一。東崖西麓有一山泉,名;”美女泉”。相傳金地藏東崖苦修,每日要到洞底汲水,百般辛苦。有一天,他禪坐入定,被一毒蛇咬傷仍然”端坐無念”。這時有一美婦人前來施禮道:“適才小兒無禮,乃吾管教不嚴,願向大師奉獻清泉,以贖罪愆。”並指岩下即可得泉。金地藏用錫杖輕輕撥動岩邊沙礫石塊,果見清泉涌動。這是講金地藏曆經磨難而得到仙人相助的小故事,因果報應,寓意深刻。明王守仁曾兩上九華,常在岩頭端坐,留連忘返,他在《岩頭閒坐漫成》詩中寫道:“竟日岩頭坐落花,不知何處是吾家。靜聽谷鳥遷喬木,閒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聲穿亂石,碧潭雲影透晴沙。痴兒公事真難了,須信吾身自有涯。”朝廷疑王有謀反之意,派錦衣衛跟蹤窺視,王守仁知有人跟蹤,卻與周金(一為”經”)和尚談經論道,從而迷惑了錦衣衛。崖西”錦衣石”因此得名。繼金地藏、王守仁之後,歷代文人名士競相效仿,並以東崖為題創作了眾多詩文碑刻,”雲舫”、”飛身處”、”
雲深處”等石刻,筆力蒼勁,為書法珍品。登雲舫遠眺長江如練,橫於天際;鳥瞰九華街,佛國山城盡收眼底;南望天台諸峰,似一幅天然巨畫。登雲舫觀四方,氣象萬千,如臨仙境。
幽冥鐘亭
位於東崖禪寺西北側。建於清同治年間,1982年按原貌修復。亭高10米,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建築面積20平方米。亭內置萬斤幽冥鐘一座,清同治年間鑄造,當時從山下運到東崖費時兩個月。
九華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場,故撞幽冥鐘顯示佛山特色,寓意深刻:一是表明幽冥世界鐘聲不息;二是警醒世人要眾善奉行;三是聞鐘聲迎好運。古有”東崖鐘聲一杵,聲聞九十九峰”之說。
九華山對外開放後,山上佛協恢復了幽冥鐘撞鐘制度,兩名僧人日夜輪流撞鐘,常年不息。現在撞鐘已為時尚,要求撞鐘的遊人和香客排隊等候。海外華人通過長途電話聞聽幽冥鐘聲,祈福、祈財、祈平安。1999年新加坡華僑陳先生在前往美國的海輪上打電話到
鐘亭,要求為他撞108杵幽冥鐘;3天后陳先生又打來電話,說前天的鐘聲聽到了,這次安全到達,生意順暢,下次回國一定到
九華山重謝撞鐘師傅。寓居美國、英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華僑,常在乘飛機之前或在海上打電話到
鐘亭,要求師傅為他們撞幽冥鐘。深圳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陳先生胃開刀,手術麻醉前通過手機聽了
九華山108杵幽冥鐘聲,手術順利成功。幽冥鐘難道真有那么靈嗎?民間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聞鐘聲,心情愉快,諸事順意。鐘亭門前有副名聯:“八百杵鐘聲撞醒痴夢,五千言慧典參破禪機。”橫批是”佛法無邊”。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變化了,現在遊人並不在意和研考這名聯的含意,而是熱心在這裡探古尋幽,觀賞風景,撞鐘和聽鐘既是信仰,也是樂趣。
從
鐘亭沿山脊東北行,直通百歲宮。向南下行可往九華街,這條道旁紹華舍利塔值得一看。比丘尼紹華1915年生,原籍哈爾濱。15歲隨母學中醫,1962年皈依佛門。1985年來九華山,住持大廈庵。師太醫術高明,尤擅長骨科、婦科、痔瘡醫術,她配製的接骨丹和痔瘡散功效奇特,治癒眾多患者。1989年7月圓寂,圓寂前自知時至,瑞體放香。荼毗(火化)後收黃、綠、白、黑舍利二百餘顆。其徒龍首建舍利塔紀念。其醫術秘方已傳徒龍首。
百歲宮
位於
插霄峰摩天嶺頭,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明,初名”摘星庵”,又名”百歲庵”,供奉海玉肉身。海玉又名無瑕,明順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人,萬曆年間到
九華山在東崖峰北摩天嶺結茅而居,取名”摘星庵”。相傳他禪居期間,以黃精、丹參等野生植物為食,並刺舌血拌和銀珠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餘年,抄完經書81卷。天啟3年(員遠23)9月14日,海玉自知時至,召眾徒告別,並拈一偈:“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兩相離。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盡見梅。”言畢,安詳而逝,終年110歲。眾徒遵囑,將其跏趺於缸中。天啟六年(員遠圓遠)其徒慧廣屢見缸出霞光,欽差王大人來山進香,亦見光霞不散。於是開缸,見其顏面如生,遂塗漆供奉。崇禎三年(1630)敕封為”應身菩薩”,賜肉身塔名”蓮花寶藏”;並賜額”為善為寶”。同年,海玉徒慧廣主持戒壇,立方丈,安單接眾,寺名”百歲宮”。清道光年間擴建,成十方叢林。員怨17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賜額”護國萬年寺”;並題豎額”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百歲宮以供奉海玉肉身而聞名,”百鍊見道果,歲久現佛身”,”菩薩顯靈”的故事廣為流傳。據傳清鹹豐三年百歲宮失火,前進殿宇全部燒毀,在這十分危急之時,僧眾一齊跪拜在海玉殿前,要求將大師肉身移出,眾僧一齊動手搬移,但就是搬移不動,原來是海玉不願離開。在大火即將燒至海玉肉身時,突然間,只見海玉雙手上托,”遂發奇功”,火勢即退。接著天空雷鳴閃電,頓時下起了瓢潑大雨,大火完全熄滅,海玉肉身及明、清帝王所賜的金章、玉印和血經完好無損。又傳民國初期,百歲宮舉辦大型法會,香客多,齋堂里缺少飯碗,每每排隊用餐,影響佛事。當家師正在焦急之時,突然有使者通報,說江西景德鎮瓷窯廠師傅送來一車子百歲宮碗,一點數有4800隻。這是怎么回事呢?據瓷廠送碗的師傅講:“一個月前,
九華山一位形體枯瘦的老法師來到我們窯廠。他合十端坐,不聲不語,一連坐了3天。我們不忍心讓老法師再坐下去,就前去問他有什麼事?老法師說他是
九華山百歲宮和尚,想在瓷窯廠燒一隻碗,還要寫上3個字。出家人以慈悲為懷,老法師這點要求我們當然照辦。於是給老法師一個碗坯子,他接過碗坯,寫上’百歲宮’3個字。我們把碗坯送至窯內,回來時老法師不見了。出窯時,滿窯碗都有’百歲宮’3個字,4800隻碗一隻也沒有破損。我們知道這老法師是菩薩,是神僧,是菩薩指點,所以我們把滿窯的碗全部送來了。”現在
九華山還留有一些”百歲宮”碗,據說用了這個碗,還能消災延壽哩。文化大革命初期,聽說紅衛兵破”四舊”,眾僧將肉身移藏到殿西一地下石洞中,直至1978年才取出塗金供奉。1979年對外開放後,百歲宮兩次維修。1986年慧慶任住持後,進行了全面修繕。現殿宇宏偉,法相莊嚴。海玉殿金碧輝煌,香火旺盛。
百歲宮為清代建築,充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建成了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寮於一體的5層走馬通樓。大殿利用自然岩體龍頭石為基梁,建築與岩體巧妙結合,匠心獨具。大殿屋頂為完整的
皖南民居四落水頂,內部殿宇宏偉,禪房多變,曲折幽深,層層相通。寺與周圍峰、石、洞融為一體,殿宇與山體有機結合,巧奪天工。百歲宮建築為
九華山古寺建築的代表,受到中外遊人一致好評。
五百羅漢堂
坐落
插霄峰摩天嶺,北鄰百歲宮,為百歲宮附屬寺院。兩層樓宇,仿古宮殿式建築,粉牆碧瓦,雙層飛檐翹角,1995年至1998年住持僧慧慶興建。樓上供奉五百羅漢群雕像,各有名號,儀態萬千。
五百羅漢堂與百歲宮風格和諧,共同為
插霄峰增光添彩。
插霄峰
插霄峰即東崖,又名
東峰,海拔817米,
九華山名峰之一。此峰峻峭高聳,兩側懸崖孤削,橫截九華街東。花潭澗和龍溪夾峰奔流,匯於龍池。西南為化城盆地,香菸繚繞;東北為閔園峽谷,雲霧蒸騰。每當雲霧從
龍池湧起,觸此峰則分成兩股雲團分別湧向九華街和閔園谷地,十分壯觀。
插霄峰全山都是景,懸崖、古寺、奇松、怪石相映成趣。近幾年常有猴群出沒,一些”猴常到寺院“作客”,為遊人增添了情趣。古詩云:“絕頂覽群峰,巍然插太空。溪藤青掩映,崖壑碧玲瓏。”除了我們已經參觀的東南勝境外,
插霄峰西北還有以下著名景點:
棋盤石
位於
插霄峰北,老虎洞上方。石高4米,四面懸空,上大下小,頂扁平,9米見方,刻有棋盤。傳說是南、北斗星宿攬擷九華勝景,臨風對弈之處。
老虎洞
位於棋盤石下方。天然石洞,進深遠援9米,面積圓苑援遠平方米。內有細泉從洞西滲出,傳說洞為虎穴,伏虎禪師曾馴服猛虎,移棲洞內。清初洞南建有伏虎寺,有僧居住,今存遺址。古洞石門鐫刻楹聯:“伏虎降龍地,仙洞名山場”。洞頂上有古松數株,盤根曲爪深扎石隙。東南有石塔墓,四周叢林密布,境極清幽。
觀音洞
位於
插霄峰西北山腰間。自然石洞,進深8.6米,面積43平方米。洞壁雕有觀音像一尊,左通幽窟,深不可測。一眼石泉自石壁傾瀉而下,積蓄玉池,清冽甘美。洞內寬敞明亮,冬暖夏涼。現有一尼禪住,有禪房數間。
烏龜石
位於
插霄峰西,祇園寺北。一隻石龜被壓在路下,”甲紋”清晰,伸頸引首,作痛苦掙扎狀。傳說這隻龜為妖龜,常常興風作浪,被天上神仙打入地下,上面形成一條山路,讓妖龜馱路受罰,任人踏踩。
百歲宮
從百歲宮到九華街,可沿石級步行下山,亦可乘纜車下山。纜車上站為
九華山觀景最佳處,尤其朝東、南觀”天然睡佛”,形象逼真。纜車全長452米,高差223米,平均傾斜度56度。全套設備從奧地利引進,為國內第一條地面纜車系統。乘纜車下山可觀九華街全貌,我們一天走過的景點盡在眼前,正是:“佛國風光觀未足,淨土煙雲一車收。”
華天寺
安徽省重點寺院,位於
三天門聚龍寺北。員怨22年住持僧寬成募建,康有為題額”華天禪寺”。僧寬成酷愛書畫,尤擅畫蘭,與康有為交情甚篤,康有為在寬成所畫蘭花吊屏上題詩以酬謝。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和禪房數間,趙朴初題額”念佛
禪堂”。
聚龍寺
安徽省重點寺院,位於九華街北原
三天門處,與華天寺相鄰。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現有大殿、山門殿和禪房數間,為民居式四合:。1992年起,住持尼慧蓮整修殿宇,新塑佛像,香火日盛。她精進修持,積德行善,關愛生命,從1995年起先後在該寺門前拾到11名棄嬰,其中男嬰員名、女嬰10名。她精心照料,日夜辛勞,多方打聽孩子的父母。現被父母領走1人,7人送人抱養,寺內還有3人。這些孩子大多有了歸宿,一個個聰明伶俐,經常到寺廟看望慧蓮,認她為”師傅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