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寺現為九華山文物展覽館。九華山文物館收藏和展出各種經卷、佛具、聖旨、玉璽和書畫共一千餘件。其中有不少屬於稀世珍品。 天井迴廊里展有各種字畫,都是描寫本山自然風光的名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華山文物展覽館
- 地理位置:九華山
- 前身:化城寺
- 始建於:16世紀
展館簡介,文物介紹,
展館簡介
九華山文物展覽館建於化城寺內,位於九華山心腹位置的九華街上,依山修建,南對芙蓉峰,北倚白雲山,東連東崖,西接神光嶺,四面環繞如城。殿宇前後四進,隨地勢逐座升高,氣勢巍峨,綠樹蔥蘢。寺前有一泓半圓蓮花池,名月牙池,傳說是當年金喬覺的放生池。文物館收藏和展出各種經卷、佛具、聖旨、玉璽和書畫共一千餘件。其中有不少屬於國家珍貴文物。
化城寺是九華山開山祖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化城寺為地藏大師修行之所,這裡求籤非常靈驗。 東晉僧人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唐至德年間改建,定名為化城寺。化城寺山門和藏經樓為16世紀所建,大雄寶殿和後廳為19世紀重建。
寺名起源:“化城”源出於《法華經》中的佛教故事。傳說釋迎牟尼與小徒下鄉布道,忽為山險所阻,小徒饑渴交加,坐地不起。釋迦牟尼手指前方說:“前有一城,速去化齋。”小徒頓為振奮。所謂城實乃佛祖點化而成。
寺內有康熙御書“九華聖境”橫匾和乾隆御書“芬陀普教”橫匾。後殿首明代崇禎皇帝御書“為善最樂”橫匾。
化城寺歷代曾遭受多次火災,現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唯獨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建築。化城寺已闢為九華山佛教文物展覽館,將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側的佛教文物和該寺的一些文物珍寶搬遷過來,集中展覽。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諭筆跡,有傳說是金地藏王穿過的僧靴和使用的寶印,還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紅瓷和青藍瓷缽,以及從緬甸傳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貝葉經等文物。
文物介紹
貝葉經∶人們在佛堂、靜室常見的「簾卷春風暖,經翻貝葉香」對聯,其中的「貝葉」即指「梵文貝葉經」俗稱「貝葉真經」。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的佛經文。唐僧玄奘法師去西域取經,取的即是此種經文。據史記載,宋高僧圓道從西域歸來,得梵文貝葉經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華山所藏貝葉經,大約即源於此,九華山現存梵文貝葉經二札。一札內藏十葉,每葉長五十二.五厘米,寬六.五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七行,字跡清晰,墨色未褪。每葉距葉片兩端十七厘米處有裝訂小孔。夾貝葉經冊頁上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禪題跋。此經為畫僧竹禪捧呈九華。另一札夾板上畫有紅白兩色相間荷花瓣,內藏七十三葉,每葉長三十九厘米,寬五十五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七持,字清墨重。葉片距兩端十二厘米穿孔處,有線繩貫穿,可系可解。以上數札《貝葉經》均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經國家文物局鑑定暫定為二級藏品。
明《藏經》二部∶其一為明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三月神宗朱翊均這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頒賜的《藏經》。總計六百六十七函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經書長三十五厘米,寬十三厘米,一律用長六十六厘米、寬三十五厘米的白開化紙粘折而成。每版五頁,每頁五行,每行十七字。上下印有雙邊。全部函號編碼以《千字文》的順序排列。今全部《藏經》於六百七十七個樟木盒中。這是僅存的兩部保存完整的明朝《藏經》之一。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國家文物局定為二級藏品。其二為明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神宗頒賜《藏經》一部。每卷上印「大明萬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經卷規格與正統版相仿。頒經諭旨保存完好。
《血經》∶明朝高僧海玉,字無瑕,在九華摘星庵苦修,共耗去二十八年時間以指血調研銀珠濡筆恭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故有《血經》和《明代血經》之稱。崇禎三年(一六三○年)明思宗朱由栓派員朝聖並敕封無瑕和尚肉身為「應身菩薩」,裝金供奉。這部《血經》遂被僧眾護如至寶,僧加珍護。後幾經戰亂,《血經》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於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全經八十一卷。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經國家文物物局鑑定為一級藏品。
釋迦牟尼銅像∶高一百九十八厘米,寬一百四十二厘米,重九百公斤,由上身下身兩部分組合而成。鑄有「尉遲敬德監造」字樣。尉遲敬德隋未歸唐,曾來九華山建佛寺。經鑑定此尊佛像造於宋朝,「尉遲敬德監造」乃偽托。原置三天門聚龍寺,後移置化城寺藏經樓下。像身斑剝,定為二級藏品,是九華山最大最古的銅佛像。
明神宗聖旨∶即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頒賜藏經敕論一件。論文寫在鵝黃色蠟簽紙上,蓋有朱文「廣運之寶」御璽。其文曰∶「敕論九華山地藏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道護持,已論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全眇躬康泰,宮壺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已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內官監太監漢經廠表白李官,齎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論。大明萬曆二十七閏四月二十四日。」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經國家文物局鑑定為一級藏品。
清康熙皇帝御書「九華聖境」四字∶每字長五十八厘米,寬四十厘米,幅面長一百九十二.五厘米,寬九十五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年),清聖祖玄燁南巡,三月迴鑾駐甯府時書寫,定為三級藏品。
幽冥鐘∶高一百九十九厘米,底口徑一百四十一厘米,厚四.五厘米,二龍四爪合背鈕。鐘一側鑄「南無幽冥教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六十厘米,寬四十厘米,上有二龍。鐘上方一圈鑄「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每字徑十三厘米,寬一百一十五厘米。鐘下方寬十七.五厘米,一圈鑄二龍戲珠,庵名和功德芳名十排十一行,共一百八十三個,另五行鑄「簡稱提督總理製造局洪寶麟監造,署兩江總督巡撫沈秉成倡建,千總陳萬順承造,孔昭溶沐手敬書,大清光緒十七年夏日鑄」等文,定為三級藏品。
《心經圖章》∶冊頁一匣,每頁篆刻印花十枚,計印章花一百二十枚,竹禪作,定為三級藏品。
《以畫說法》∶冊頁一匣,內藏梅蘭菊竹畫十一頁,竹禪作,定為三級藏品。
《篆書小品》∶冊頁一匣,內藏篆書小品十三頁,竹禪作,定為三級藏品。
諦聽一座∶傳為地藏王菩薩坐騎,地藏王就是騎著它由新羅國渡海來到九華山的,它頭上有一苹角,俗稱「獨角獸」。長七十三厘米,高六十六厘米,重二百五十公斤,純銅鑄成,上刻文「姑蘇梅誠吾造」。此像乃是清康熙年間眾生募化冶鑄並敬獻九華的,佛教信徒視為珍寶,香客更尊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時用銅元、制錢在「諦聽」背上磨擦幾下,然後帶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定為二級藏品。
釋迦牟尼玉坐佛∶高七十四厘米,寬五十六厘米,造於明末清初,定為二級藏品。
九華山文物眾多,上列僅是九華山歷史文物館藏品中的一部分。其餘有歷代朝廷賜給九華山金、銀、銅、玉印不計其數;歷代銅、鐵、玉質佛像和數百口合金鐘及器皿,鑄造精良,造型古樸優美;歷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藍、釉紅、青花瓷亦不在少數;歷代名人字畫四百餘件;各種碑、塔、墓及摩崖石刻遍及全山。這些珍貴的寺院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僧人收藏保護的結果,是九華山佛教歷史的見證,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