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太白書堂

九華山太白書堂

在九華山九華街。初建於南宋嘉熙初(約公元1237年),是青陽縣令蔡元龍為紀念李白二游九華而始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華山太白書堂
  • 地理位置:九華山
  • 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
  • 初建於:南宋嘉熙初(約公元1237年)
景點簡介,發展歷史,歷史來源,歷史演變,

景點簡介

1991年地藏菩薩聖誕日重建竣工,占地1800平方米。 傳說為唐詩人李白隱居九華山時居所。最初為茅屋3間,後屢廢屢建,規模逐漸擴大,成為進山遊人常來瞻仰的李白遺蹤、文人的會聚之所。民國間書堂又毀。近年又在舊址上重建,成為九華山上一重要景觀。與太白井、太白洗硯池、太白手植銀杏樹、太白手書“金沙泉”題刻等,組成九華山李白勝跡群,為遊人常游之地。東崖古稱東峰,又稱東岩、晏坐岩、捨生崖。在九華山化城寺東1.5公里許。西有天池、龍女泉、閔公墓、通慧禪院、太白書堂遺址。上有巨石突兀,狀如蒼龍昂首,有角、有齒、有鱗甲,觀似艨艟巨艦,上刻“石舫”二字,素有東崖雲舫稱號。巨石上有晏坐岩,為金地藏晏生處,明王守仁兩游九華到此,有“盡日岩頭坐落花”詩句。東有堆雲洞,曾為金地藏所居,故又名地藏洞。古有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萬曆間(157一1620)擴建為東崖禪寺。

發展歷史

1933年毀於火,僅存鐘亭,亭二層,六角,內懸古“幽冥鐘”,鐘聲渾厚綿長,響播全山。 太白書堂毗鄰東崖賓館及聚龍大酒店。主摟高大,莊嚴古樸,窗明几淨,環境幽雅,獨具皖南民居風格。堂內有高檔文房四寶、名人書畫出售,是九華山佛教聖地接待騷客文人的最佳場所。院內兩株古銀杏樹,俗稱“活化石”,屬第三世紀子遺植物,樹旁一太白井,始鑿於宋代,相傳李白烹泉品茗於此。 出太白書堂,可游法華寺、立庵等。 太白書堂,又稱"太白讀書處".位於九華街芙蓉橋畔.始建於南宋,後屢毀屢建,幾易其址。1991年重建,占地1800平方米,二層樓閣,古樸典雅。院中有兩株參天古銀杏,相傳為李白所植。樹下有一口岩石砌的方形古太白井,四季不涸,清涼明淨。

歷史來源

唐天寶初年,大詩人李白(太白)遭權貴讒毀而離開長安,從此漫遊海內,浪跡山河。天寶十一年後的幾年(752--756)他流寓我省宣城等處,足跡遍於黃山、九華山等地。晚年顛沛流離,上元二年(761)往來於宣城、歷陽(郡治即今安徽和縣)二郡。寶應元年(762)依當塗縣令李陽冰,同年十月病歿於當塗。李太白流寓九華,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和供人憑弔、觀賞的遺蹟。
據《李太白全集》、《一統志》、清版《重修安徽通志》、《池州府志》、《九華山志》等書記載,太白友人高霽(暄之),秋浦(今安徽貴池)人,隱居於石門山桃花塢,太白嘗游其地。石門山與九華山山水相連,桃花塢距九華山南麓的南陽灣僅十餘華里,抬頭可覽九華秀色,舉步可陟九華勝境。李白往江、漢途中,同高霽等人休憩於夏侯回家,觀賞松雪,聯袂吟詠,聯句成篇,遂有《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的詩作。
李白曾登九華山天柱峰,凌絕頂而賦五古長詩。九華風光給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他後來到宣城敬亭山見到會公,談起陵陽(九華)山水時,仍讚不絕口,並與會公約期同游。李白有“謫仙人”的雅號,故天柱峰被稱為“天柱仙蹤”,成為九華山十大名勝之一。從陵陽上山到天柱峰,這一路到處松雲入畫;煙水迷漫,吸引了古今無數遊人。
天寶年間,李白作《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據前人考據,李白在此後不久上九華寓居,青陽縣令韋仲堪是他的東道主,正如詩中所說:“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現在,九華街尚存“太白書堂”、“太白洗硯池”和“金沙泉”題刻等遺蹟。

歷史演變

千百年來,太白書堂歷經滄桑。唐時,書堂為茅屋數椽。北宋年間,“滴仙書舍尚依然”。但至南宋時,書堂已蕩然無存。乾道二年(1166)九月,學者、左丞相周必大登山訪古,在書堂故址嘆堂宇廢圮。嘉熙年間(1237——1240),邑人集資於東崖西麓重建書堂,也稱“太白祠”。南宋末年,隱士陳清隱夜宿書堂,寫道:“蘭芷春風滿地香,謫仙曾臥白雲鄉。山間精爽今猶在,落月時時見屋樑。”明成化年間(1465——1487)書堂兩側擴建廂房,堂前並建石坊。弘治、正德年間,王陽明屢詣書堂憑弔,賦有“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竹深荒舊徑,蘚合失殘碑……”“謫仙棲隱地,千載尚高風。雲散九峰雨,岩飛百丈虹。寺僧傳舊事,詞客吊遺蹤。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等詩篇。隆慶三年(1569)書堂遭火災;萬曆五年(1577)重建,二十二年(1594)修葺。一九三八年書堂遭日本侵略軍毀壞,古碑等文物損失殆盡。今書堂舊址尚在,堂前兩株參天的古銀杏,依然鬱鬱蔥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