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當時以農業為主的戶縣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吊莊、插花地難以耕作,交通不便,水利設施滯後,嚴重影響生產發展,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相當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以蘇耀先為班長的縣委一班人通過深入基層,廣泛調研,科學決策,迎難而上,5年裡組織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在全縣平原地區建成了“九縱八橫”主幹公路,形成了棋盤式路格線局,人們俗稱“九縱八橫”。
交通發展
早期道路
一、古道 戶縣通往境外的道路,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時夏啟於雒陽(今洛陽)舉兵西抵戶地,同有扈氏“大戰於甘野”。此次進軍路線為戶縣通往中原之要道。唐初(公元624年),開闢京城長安經秦渡鎮至縣城西往周至去蜀漢的儻駱驛道。西周至唐代,戶縣屬京畿之地,通往境外之道路較為便利。至明清時,縣域東西要道為:南線由長安縣祝村至秦渡鎮,西行經北龐村、兆豐橋至縣城,往西抵灰渠頭入周至縣境;北線由長安縣客省莊入縣境,西行經梧村、大王鎮、澇店鎮抵周至縣終南鎮。
二、車馬路 建國前,縣域平川交通以車馬路(俗稱官路)為主,其分布大致是以縣城為中心,呈輻射形狀通達全縣各大集鎮:東經兆豐橋、北龐村、西留村至秦渡鎮;東北經青羊務、侯家廟、南慶敘至趙王鎮;東南經呂公寨、占管營、東爐丹村至草堂寺,從東爐丹村向東南至龐光鎮,經李原寨、二府、平堰下至太平口;南經羅什堡、辛栗村至土門子;西南經水磨頭、丈八寺、白廟至甘峪口;西去祖庵分上下兩路,上路經水磨頭、三旗、鋪尚至祖庵鎮,下路經陂頭、晉侯村、響橋至祖庵鎮;西北經西韓村、洪洞庵、皇甫村至澇店鎮;北經東韓村、東羊村、什王村至大王鎮。大村與大村之間亦有大路連通,並與上述官路相連。全縣形成曲曲彎彎寬窄不一的土路交通網。這些土路,晴天只能走硬箍輪大車,雨天泥濘不堪,人車行走不便。
三、山區小道 縣域山區全系小道,沿河谷盤旋而上。澇峪:從山口土門子到八里坪,經紙房、沙窩子、兩澇,過河涉水到秦嶺梁。太平峪:從太平口途經家佛堂、八畝場、煤場、順水河,過河涉水到深山樺林灣。澇峪、太平峪、甘峪、直峪、栗峪、皂峪等都有通往深山的小道。
四、古橋 明清時曾有“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腳不乾”之說。河道雖多,但橋樑卻極少。其時縣境主要橋樑有四座。1、秦渡鎮灃河廣濟橋:此為唐玄宗天寶年間派太監盧廣監修,後被沖毀。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知縣王九皋捐俸銀50兩為倡導,向民募集,得到鹽商李良貴贊助百金並任監工,修築木柱百孔橋。橋高3丈,寬2丈,長約一里,行人寬敞,車駛安全。王九皋撰碑記,命名為“三秦廣濟橋”,為陝西名橋。後屢毀屢建,清道光年間全毀。後長安縣史魚寨善士趙恆斌募資,於原木橋之南修起石板橋。石橋墩72個,橋墩上架石板(條)兩道,寬約2尺,長約60丈,高不過丈。因橋面太窄,過往艱難,每遇洪水覆車喪生之禍時有發生。至民國初,長安縣閆家渠一富戶為接送出嫁河西之女,捐石板加寬橋面,橋面遂增鋪為三道石板,寬度增至約3尺。此橋一直延用至1986年灃河大橋建成後,被洪水沖毀。2、縣城西澇河太史橋:俗稱西橋,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邑人王九思率鄉里歷時近兩年建成。為十孔石橋,高1丈6尺,寬3丈6尺,長25丈。時
陝西巡撫趙廷瑞撰《創修太史橋記》刻於石,以記其事。因王九思曾任史官,故稱“太史橋”。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凡四修,此後200餘年無大損。民國十年(1921)洪水沖毀兩橋墩,次年由邑紳王廷瑞(石井村人)督工重修,為9孔石條橋,高1丈6尺,寬2丈6尺6寸,長24丈。此次重修一直延用至1977年,因澇河改道而棄用。
3、澇河澇店橋: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邑庠生劉芝募修,為土木石結構,長約30丈,通行鐵輪大車,清時重修3次。民國三十七年(1948)底,縣政府重修建,交由西安振記營造廠承包。工程費折小麥縣斗(縣商會制定標準30斤)110石,石灰鐵器等費用折合小麥縣斗70石,由縣政府統籌。所須材料由各鄉鎮攤派。此橋延用至1965年,澇河新橋建成後拆除。4、兆豐橋:為明清時期縣東車輛來往縣城必經之橋,今已不存。
另外還有甘河村遇仙橋、運渠店鷹兔橋、曲抱村貼丹橋、蔣村白馬河橋等中小型古橋9座。
簡易公路
民國二十年(1931),陝西省政府為打通渭河南岸西安至寶雞一線,徵集沿途各縣民工,在原驛道的基礎上拓寬修築長(長安)益(寶雞益門鎮)公路。戶縣整修大王鎮至澇店鎮一段,全長6公里。即後來的西寶公路南線,為縣內過境公路。同年,縣政府又組織縣北、縣東北各操民眾修築縣城至大王鎮公路,長10公里,與西寶南線相接,成為後來的西戶公路。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部徵集民工修築大王鎮南經陶官寨西去飛機場和飛機場至縣城公路。此後相繼修築縣城至澇峪、縣城至秦鎮、縣城至臘家灘(戶縣知行農專)、縣城至草堂寺專用公路。其時除大王鎮至飛機場段為礫石路面,余皆為夯土路基鋪砂面,平時有鐵輪大車碾軋,坑窪不平,遇雨泥濘,車輛行駛不便。
民國時期縣內公路無專門養護機構,多由縣政府出面組織沿線村堡負責管護。民國後期,出
于軍事需要,當局對公路養護十分重視。據民國縣政府檔案記載,1948年縣政府為“適應戡亂軍事需要,確保交通通訊運用靈活”,發布《緊急時期交通通訊整頓辦法》,其中有:“境內公路路面務須經常保持平坦,遇有坎坷不平,該管保甲人員應即時征派民工,迅速整修,做到雨後鋪沙,雪後掃雪,路面務須保持規定寬度。沿長戶、長益公路附近村莊居民,務須確切執行禁止鐵輪大車行駛公路任務,如敢故違,應由沿路保甲人員押送本府究治。前項公路如有鐵輪大車損壞情形,該管保甲人員不能事先舉發,放棄職責,或事後不能派工補修,民眾亦準隨時密報檢舉,如經本府戡查屬實者,定惟該管保甲長是問,依法從嚴法辦。境內之橋樑涵洞由所在地之鄉保甲人員嚴格負責,晝夜巡護,務期保持完整。”
民國三十七年(1948)11月,縣政府又出台《戶縣政府養護公路獎懲辦法》,主要內容是對地方保、甲長養護修整公路的責任和義務進行規範,並以“成績優劣作為各鄉鎮長、保甲長年度考核之一。”根據此檔案,縣警察局大王鎮分駐所派警官巡查公路,曾先後查獲8輛軍用鐵輪大車行駛公路上,即時呈報縣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12月23日,駐戶縣國民黨陸軍第十七軍司令部為嚴禁軍用鐵輪大車行駛公路,由軍長楊德亮簽發公函給縣政府,稱軍用鐵輪大車行駛公路,損壞路面,“殊屬不法,”“如再放任鐵輪大車在公路行走,除嚴懲押車人員外,其直屬長官亦予連帶處分”。此後不久,第十綏靖公署派員來縣檢查公路,認為有諸多不合格之處,並飭令限期修築完整。當年11月中下旬,縣政府組織沿路文義鄉、永定鄉、眉嶺鄉等6保整修長戶公路,組織永定鄉、眉嶺鄉等6個保整修長益公路,組織眉嶺鄉兩個保整修機場公路。
公路建設
建國後,戶縣對原有幾條土公路進行整修,1955年修築餘下工業區專用公路,北起陶官寨,過縣城至餘下北岔口,全長12.4公里。此公路亦為戶縣北去鹹陽,東至西安的交通幹線。幾家駐戶單位先後修築陶機路、戶機路、戶菜路、電廠路、惠安路、210所路等6條專用公路,總長82公里。20世紀70年代後期,全縣進行大規模“園田化”道路建設,歷經兩年多,修起17條主幹路(礫石路面)和125條生產路。1985年縣內有公路172條,通車總里程482.6公里。其中國道兩條:西寶南路、環山路;省道6條:西戶路、鹹戶路、戶余路、草寺路、余灃路、澇機路,過境總長45公里;縣道20條,以17條主幹路為主,總長309公里;鄉村道路125條,總長1940公里;1995—2005年相繼投資 14,387萬元,動員15個鄉 鎮35萬民工,累計拉運沙石22.3萬立方米,提供公路用地1000餘畝,拆遷房屋700餘間,以資代勞1260萬元,基本完成縣道二級化網路工程。20世紀末,又有過境公路貫通縣境,其間省、市又將原省道部分路段移交戶縣。至2005年縣域公路分布網路如下:
一、國道 西寶南線(G108):原名長(長安)益(寶雞益門鎮)公路,東起西安,西至寶雞,全長185公里。途經戶縣大王鎮、渭豐鄉、澇店鎮、甘河鄉,長19.2公里。系國民黨陝西省政府1931年徵集沿途各縣民工修的簡易公路。1958年
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重修,由交通部公路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同年冬,戶縣結合水利建設,動員大王、澇店、餘下和太平4個大公社(包括後來的渭豐、蒼游、甘河、天橋、宋村等公社)1.35萬人修築縣境段。填夯土242.44萬立方米,路基高1—2米,寬9米,路面寬8米。1959年春戶縣人民委員會動員1.5萬輛次大車拉運沙石,組織上千農民鋪築礫石路面。1971年改鋪油渣路面,路面寬8米。1997年拓寬改建成二級公路。
西漢高速公路:1999—2002年,戶縣交通局協助省、市交通部門歷時3年,投資6.5億元,建成西(安)漢(漢中)高速公路戶縣平原段23公里。路基寬28米,雙向四車道,全封閉全立交,設計車速為120公里/小時。有橋樑通道100餘座,路基占地2600畝,建築土方430萬立方米。2005年西漢高速公路戶縣澇峪山區段25公里已全面開工修築,預計2007年建成通車。西漢高速公路是戶縣去陝南、四川的交通要道。
二、省道 老環山公路(原107國道):原為沿山戰備路。由余灃路、戶余路南段(今人民路南轉盤至餘下鎮北口約500米長)、東西6號路西段和周至段依次連線而成,亦稱環山公路。余灃路起於餘下鎮北岔口,往東南經李家莊、高冠口至長安縣灃峪口,戶縣段長17.7公里。原為618研究所和623研究所專用線,1962年由解放軍7989部隊修成,為礫石路面。1983—1984年,對余灃路戶縣段加寬改建,鋪築油渣。路面寬7米,為三級公路。從餘下北口西至蔣村鎮與周至段相接,長15公里,1977年園田化建設中修成礫石路面,1980年鋪築油渣,路寬7米,三級公路。環山公路向西北貫通周至全境與西寶南線相接,形成東西橫貫長安、戶縣、周至3縣的環山公路。後改建為二級路面,寬12米,雙車道。2004年環山旅遊公路建成後,環山公路改稱老環山路。
環山旅遊公路(新107省道):2000—2004年縣交通局協助省、市交通部門歷時4年,投資2億元,建成過境省道107環山旅遊公路。路面寬28米,四車道。戶縣段東起草堂鎮東界,西至蔣村鎮西界,長30公里。該路以草堂鎮二府村南為界,東段系二級路面,西段為一級路面。最大載重量為汽20掛100。環山旅遊公路是戶縣西往周至東去長安、藍田,北達西安的通道,是終南山北麓旅遊線路。
三、縣道 1976—1978年園田化道路建設中,全縣修築主幹路17條,其中南北走向9條,東西走向8條,路基寬8米,路面寬7米,高出地面0.5米,均為礫石路。路名以序號分為南北1—9號路,東西1—8號路,路間距離為2.5—3公里。1998年後改以起止地點命名。其中有5條後來被拓寬油化,改建為縣道。
1995年2月,
戶縣人民政府制定出《戶縣公路建設“九五”計畫和2010年規劃》。1996年10月又作出《戶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全縣農村道路建設的決定》。1996年10月,戶縣人民政府成立“戶縣道路建設指揮部”,縣長王百旺任指揮,兩名副縣長和交通局長任副指揮,財政、農牧、土地、水利、建設、林業等部門負責人和鄉鎮長為成員,各鄉鎮亦成立相應的工程指揮機構。縣指揮部多次召開工作會議和現場會,解決協調相關問題。此次道路建設從1996年冬開始,全縣先後動員15個鄉鎮35萬民眾,以民工建勤形式完成浩大的工程量,無償提供公路用地1000餘畝,拉運土方22.3萬方,拆遷房屋700餘間,以資代勞1260萬元。經過7年建設,縣域基本形成“五縱四橫”二級化公路網路。幾條主要縣道建設:
西祖路:東起西安西至祖庵以西周戶交界,戶縣段即原東西5號路。在園田化道路建設中,東西5號路以縣城鐘樓為中心,分別向東西延伸,全長30.6公里。分別於1978年、1980年、2001年完成全線油渣路面鋪築工程。2002年投資950萬元,完成東段縣城至秦渡鎮拓寬、改造、油化工程,建橋2座,涵洞28道。1989—1990年長安縣修筑西安至秦鎮二級公路,與秦戶段相連,全稱西祖路。為二級公路,路面寬17米,分向行駛,最大載重量為汽20掛100。
正太路:原南北9號路,北起牛東鄉正莊,南至太平口,全長16.1公里。1986年後對原礫石路逐段補強重鋪,2000年投資1100萬元,完成拓寬、改造、鋪油渣工程,改建為二級公路。2003年投資1060萬元,完成修復工程,路面寬17米,全幅式分向行駛。
大龐路:原南北7號路,北起大王鎮南至龐光鎮化西村,全長20公里。1986年後對原礫石路逐段補強重鋪,1999年投資1200萬元,完成拓寬、改造、油化工程,建橋1座,涵洞42道,改建為二級公路,路面寬13米,分向行駛。
鹹余路:系20世紀50年代分段修築,由鹹戶路、西戶路、戶余路三段依次連線而成,北起鹹陽市南至餘下鎮,縣境全長19公里。從1969—1976年,由礫石路面逐年改鋪為油渣路面。為三級公路。
澇機路:北接澇店鎮北的西寶南線,往東南至飛機場,長4.3公里,接戶機路往東南可達縣城。1959年始修為礫石公路,路面寬3.5米,1974年拓寬為7.5米,並鋪築油渣,為四級公路。
戶電路:原南北5號路南段,北起縣城,南至戶縣熱電廠。1993年完成2.5公里拓寬、改造、油化工程,改建為二級公路,路基寬13米。2003年完成3.44公里二級標準工程,2004年又向南延伸至石井鄉站馬村,與旅遊環山公路相接,全長6.4公里。
甘曹路:原南北2號路,北起甘河鄉張家灘南至白廟鄉曹村,長17.5公里。1998年投資930萬元,對原13.3公里礫石路進行拓寬、改造、重補油渣,改建為二級公路,路面寬12米,建有橋樑一座,涵洞11道。
灤白路:原東西7號路,東起草堂鎮大良村,向東可達長安灤鎮與西灃一級公路相接,西至白廟鄉白龍溝,長21.5公里。1995—1996年對原礫石路進行拓寬、改造,並鋪築油渣,改建為三級公路,路面寬8.5米,建橋3座,涵洞62道。
另外,1997年投資900萬元,建成24公裏白宋三級公路。2001年投資260萬元,建成3.8公里重陽二級公路。2002年投資950萬元,建成11.5公里戶祖二級公路。
四、鄉道 縣境內有鄉道16條,總里程228.9公里。包括園田化道路建設中修築的12條主幹路,其中有南北1號路、3號路、4號路、5號路北段、6號路、7號路;東西1號路、2號路、3號路、4號路、6號路東段、8號路,均為礫石路面。另外,1990—1992年,縣交通局為12個不通過主幹路的鄉、鎮政府駐地鋪築油路總計12.58公里。1996年祖庵鎮和蔣村鎮聯手修起3公里長的重陽路。
五、農村公路 縣域早期遺留下來的農村土路,彎彎曲曲,零亂交錯。1976—1978年園田化道路建設中,在修築的17條主幹路之間修起125條生產路,總長1940公里,其中南北走向42條,東西走向83條,南北間距300米,東西間距500米,路寬5.5米。這些生產路雖為土路,仍方便了機械化耕作和村民的出行。另外,各自然村都修有出村土路,與省道或縣鄉道相連。1978年後不少鄉村開始用礫石鋪築生產路和出村路,改變雨天行車難的狀況。
2004年,根據省、市交通部門要求,實施“農村通達工程”。不少自然村對原出村路按縣制定新標準(基寬8米以上,高出地面0.5米以上,路面結構層厚度15公分以上)進行改建或重建。對於修築達標的出村路,由市、縣交通部門每公里礫石路補助2萬元,每公里水泥路補助10萬元。當年投資700萬元,158個村修築153公里出村路,其中水泥路10條,礫石路137條。縣計委還向省、市爭取以工代賑資金107.5萬元,補助沿山和山區5鄉8村修築出村路29.7公里。2005年又有114個行政村修築標準出村路129公里。自20世紀90年代後,農村街道水泥硬化工程亦先後展開,2005年底全縣自然村的街道硬化約30%。
六、山區公路 1956—1958年澇峪、太平峪、化羊峪、甘峪、紫閣峪等山區先後修起架子車路總計94公里。嗣後,架子車路繼續向深山延伸。1958年修築澇峪口土門子至澇峪公社駐地紙房簡易公路12公里,為土混石路面。1962—1970年,陝西省寧西林業局為運輸木材修築專用線戶菜路,亦稱寧西路。北起餘下岔路口,往西經土門子,順澇峪紙房、沙窩至兩澇,順西澇河谷往西南至寧陝縣的菜子坪,全長88公里,戶縣境長66公里,為礫石路面。1975年地處東澇峪的八里坪大隊與縣林場(與寧陝縣接界)合作,將北自兩澇,東南至八里坪再至縣林場的架子車路改建為簡易公路,稱為寧八路,長14.7公里,路基寬6.5米。20世紀90年代末,戶菜路和寧八路成為東澇峪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和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公路。
1970年由太平口經冉家灣、頭道河至家佛堂(210研究所駐地),修築210研究所專用公路,長2.5公里,礫石路面,1976年改鋪混凝土路面。1976年為發展林藥生產,戶縣組織平原各公社一千多民工,將210研究所專用公路從家佛堂順太平河谷往西南續修至深山牛槽子,全稱太牛公路,長15公里,路基寬6.5米,土混石路面。1994年縣交通局投資160萬元完成家佛堂至沙梁子段(稱家沙路)12.5公里的泥結碎石路面工程,路基擴至7.5米寬,符合四級公路標準。後成為太平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線路。
1985年黃柏峪修築簡易公路6.6公里,化羊峪、甘峪淺山也通載貨汽車路。
七、橋涵 1952年首先對原有舊橋進行維修。1954年修建野口村生產橋和兆倫南橋,均為三孔石拱橋。20世紀70年代園田化道路建設中,為主幹路和生產路修築各種橋樑70餘座,涵洞近500道。至1985年全縣修建各類道路橋樑108座,總長3948米,各種涵洞500多座。灃河秦鎮大橋由省公路勘測設計院設計,省、市人民政府撥款140萬元,戶縣、長安兩縣集資60萬元,戶縣人民政府負責承建,市水利建築工程公司、省路橋工程總隊共同施工。1985年6月4日動工,翌年6月4日竣工。裝配式混凝土T型橋樑結構,屬大型橋樑。
1995年投資160萬元建成西寧強澇河大橋,2003年投資140萬元改建潭峪河橋,2004年投資80萬元改建西祖路甘河大橋,2005年投資250萬元改建西祖路澇河大橋,均為中型橋樑,上部為預應力孔心板梁,下部為鑽孔灌柱樁,荷載汽20掛100,防震裂度七級。又陸續增修涵洞214道。至2005年底,縣域共有各類橋樑120餘座,其中公路橋樑49座(大型橋1座,中型橋10座),涵洞714道。西漢高速公路在縣境內共修建橋樑、通道100餘座(道)。
縣、鄉道橋樑中,有的由於當年修建倉促,技術落後,結構不合理,已有11座鑑定為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