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寄陳郎中》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本詩寫了與老友很久不見的心痛,所在之處風景甚好時,卻無人一同欣賞,表達了對老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九月十一日寄陳郎中
- 作者:徐鉉
- 創作年代:五代宋初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九月十一日寄陳郎中》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本詩寫了與老友很久不見的心痛,所在之處風景甚好時,卻無人一同欣賞,表達了對老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九月十一日寄陳郎中》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本詩寫了與老友很久不見的心痛,所在之處風景甚好時,卻無人一同欣賞,表達了對老友的深切思念之情。作品原文九月十一日寄陳郎中徐鉉我多吏事君多病,寂絕過從又幾旬。前日...
《和徐舍人九月十一日見寄》是唐朝陳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衡門寂寂逢迎少,不見仙郎向五旬。莫問龍山前日事,菊花開卻為閒人。作者簡介 陳彥,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南唐時人,嘗任司門郎中。與徐鉉交往,時有酬和。《全唐詩》錄存《和徐舍人九月十一日見寄》詩1首。然此詩又見於《全唐詩》卷七五...
萬曆元年(1573)九月十一日致仕。明年十月卒,年六十六,贈太傅,謚襄毅。董傳策罷官 董傳策,生卒年不詳,字原漢,號幼海,南直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七年,上疏劾大學士嚴積惡誤國六大罪,請世宗除嚴氏父子,以謝天下。疏呈上,世宗非但不聽,反而將他送入...
劉大夏於天順八年(1464年),中進士,歷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廣東右布政使、戶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職,累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加太子太保,以奏請裁抑太監,得罪權宦劉瑾。三年(1508年),被誣下獄,謫戍肅州。五年(1510年)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後遇赦返鄉,旋即復官致仕。十一年十二月...
徐鉉的詩平易淺切,真率自然,不押險韻,不用奇字,頗近白居易詩風。其《貶官泰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寄高郵陳郎中》等詩,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語流,無生澀雕琢之病。相傳徐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預作,有想請他寫文章的人,臨事來請,他執筆立就。徐鉉曾說,“文速則意思敏壯,緩則體...
安維峻自光緒十九年十月轉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至二十年十二月革職,在任14個月內,共上奏疏65道,數量頗巨,尤其二月十八日、三月六日、五月十一日、九月十一日,日均上四疏,十月十六日多達六疏,六月十七日競達八疏,非安維峻一人之力所能及也。家族常念垣俱協安維峻上疏勞腕,邑人歷傳安維峻、趙文源...
九月間,謝墉與倪承寬、皇八子永璇等人,在熱河扈從乾隆皇帝。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45歲 二月,辛亥日。升編修謝墉為侍講學士,代理“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為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可以直接接觸皇上,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乾隆起居注》記載:乾隆...
大曆八年(七七三)九月十一日,晉州(今山西臨汾)人郇模以麻辮髮,手持竹筐葦席,哭於東市。有人問其故,對言:“我願獻上三十字,一字為一事。如果所進言無所取,請以席裹屍,貯筐中,棄於野外。”京兆以此事奏聞。代宗召見之,賜新衣,館於客省。其所言“團”字者,是請罷諸州團練使;所言“監”字...
同治八年(1869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奉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次年(1870年)轉官兵部尚書。同治十一年(1872年),充任國史館正總裁。九月,同治帝大婚禮成,加授沈桂芬太子少保銜。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兼管國子監事務。在此期間,朝廷以沈桂芬勤勞素著,賞御書“勤宜贊畫”匾額,賞戴...
開成元年(八三六)九月十一日,宰相李石言前宰相宋申錫忠直,被王守澄、鄭注誣陷,流放遐荒之地而死,至今未予昭雪。文宗聞之涕流滿面,稱此事早已知誤,當時奸臣相逼,出於無奈。宰相鄭覃、李固言皆言申錫之冤。十四日,詔復宋申錫官爵,以其子慎微為城固(今陝西)尉。劉從諫上表請問王涯等罪名 開成元年(八三...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裴炎趁機進言道:“皇帝已經成年,卻始終未能親政,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藉口。如果把朝政還給皇帝,叛軍不用征討便會自行瓦解。”御史崔詧當即彈劾裴炎,道:“裴炎身為顧命大臣,不思討平叛亂,卻讓太后還政,必是懷有異心。”武則天遂將裴炎關入詔獄,...
其年冬(註:應為十五年夏),召還京師,拜司門員外郎。十六年,轉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始著緋。時元稹亦徵還為尚書郎知制誥,同在綸閣。長慶元年三月,受詔與中書舍人王起複試禮部侍郎錢徽下及第人鄭郎等一十四人。十月,轉中書舍人。十一月,穆宗親試製舉人,又與賈□、陳岵為考策官。凡朝廷...
九月十一日(10月5日),趙用賢上疏為自己辯護,明神宗同意其病痊後敘用。萬曆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1594年7月1日),禮部推舉入閣名單,趙用賢入選,最終明神宗並沒讓他入閣。身後哀榮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間,趙用賢遭家奴背叛,一病不起。三月十五日(4月12日),趙用賢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萬曆二十五年...
貞元二年(786年)七月,加任東都畿唐、汝、鄧都防禦觀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義成軍節度使)。貞元九年(793年),賈耽以六十四歲高齡奉詣入覲。同年五月二十七日,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為之寶,廓為之重,天下以之...
貞元十五年(799年)九月,劉全諒病死。軍中將吏思念劉玄佐,因韓弘文武全才,又是劉玄佐的親屬,因此擁立其為留後,得到朝廷批准,被加授為檢校工部尚書、知節度事。此前,陳許節度使曲環病死,割據淮西的淮西節度使吳少誠與曾劉全諒合謀襲取陳、許二州。韓弘繼位時,淮西使者仍在驛館中。韓弘為表示忠於朝廷,...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九月,宰相李吉甫出鎮淮南,徵辟時為監察御史的王起任淮南鎮掌書記。後來,王起入朝拜殿中侍御史,兼任集賢殿直學士,歷任起居郎、司勛員外郎、直史館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王起以比部郎中同時任知制誥之職。貢職得失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李恆拜王起為中書舍人。他屢次上疏...
五月十一日,在韓維的請求下,允其出知潁州。還未成行,改為出知汝州。約同年末,韓維被召還,命其修撰英宗皇帝實錄,兼侍講,判司農、太常。熙寧二年(1069年)五月,韓維以龍圖閣直學士兼充宗正寺修玉牒官。六月,判吏部流內銓。八月,任翰林學士。九月,權知開封府。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八日,韓維仍權知...
大觀四年(1110年)九月二十五日,晁補之逝世,年五十八,張耒為其撰寫了銘文。主要影響 綜述 晁補之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秦觀、黃庭堅、張耒齊名,蘇門四學士之一。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
送沈山人之京師,因寄于田 嗚呼行,哭王敬平作七首 魏允和舉子 行路難 臨城二廣文歌 嗟嗟行,癸卯九月作柏鄉事 復嗟嗟行 蒼天歌 檐雀歌 淫霖歌 送趙淡含進士宰通許 郭侍御席上戲作樊姬行 郭氏席上見魏守坎,作歌勸之 冬日魏元伯見枉 苦雪行 冬夜同茂倩飲魏時夫宅 淡食吟 贈李道甫,兼答其書中語 ...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則天侄子。起家尚書奉御,遷秘書監,襲封周國公。光宅元年(684),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月余罷免。載初元年(689),授納言。天授元年(690),進文昌左相。武周時期,...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自稱匡復府大將軍,駱賓王為徐敬業起草《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即《討武曌檄》),朝野震動。十一月,兵敗後被殺,或雲投江死,或雲落髮為僧。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詞齊名海內,史稱“初唐四傑”。其文學作品現存各體詩數10首、賦3篇、文30餘篇。駱賓王也...
永平元年,歲在戊子,春秋卅六,九月十九日己亥薨。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謚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窆於長陵北山。其辭曰:“承乾體極,胄皇緒聖,睿明夙躋,含仁履敬。德冠宗英,器高時令,鉉教孔脩,端風丕映。流恩冀北,申威南郢,遵彼止遜,挹此崇盛。華袞...
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西夏皇帝嵬名元昊(李元昊)大舉興兵侵宋,滕宗諒遂升任刑部員外郎(官)、直集賢院(職)、涇州(今甘肅州涇川北)知州(差遣),負責防禦西夏東侵。慶曆二年(1042年)十一月,由於治邊有方,戰功卓著,在范仲淹舉薦下,滕宗諒擢升天章閣待制,加環慶路都部署,接替范仲淹任慶州(...
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十七日(9月4日),馬燧於長安安邑里的私宅中病逝,享年七十歲。德宗為其輟朝四日,下詔命京兆尹韓皋監護喪事、嗣吳王李獻任弔祭贈賵使,追贈太尉(一作太傅),賜諡號“莊武”。主要成就 馬燧少時博覽群書,又攻兵書戰策,多謀略。安史之亂爆發時,曾勸范陽留守賈循倒戈,事泄逃脫。
1860年(鹹豐十年),吳可讀母親去世,他返回甘肅,被聘為蘭山書院山長。在甘肅期間,他曾奉旨幫辦甘肅團練。服喪期滿後,吳可讀赴北京,仍補任為刑部主事,後升任吏部郎中。御史生涯 1872年(同治十一年),吳可讀升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當時,清廷正為各國駐華公使覲見同治帝的禮儀問題展開討論,吳可讀建議不要強求公使...
淳熙 2年 9月 9日重陽節,他寄詩贈酒與朱熹,詩云:“平生愛酒陶元亮,曾繞東籬望白衣。底事秋來猶止酒,重陽須插菊花歸。”又云:“老大相望寄一州,故人鄙我倦追游。應知命駕無千里,惆悵山堂暮雨秋。”轉眼到了淳熙 3年 2月,元吉離建寧,入都復為吏部尚書,途徑崇安,再會朱熹,兩個相談甚歡。淳...
嘉靖五年(1526)六月,楊慎回川探父病。七月,父病癒。九月返滇,黃峨即同往滇南戍所,在滇南伴楊慎生活了近三年,作有〔越調〕《憑闌人》小令,抒發懷鄉深情。黃峨成了楊慎逆境中的忠貞伴侶,創作中的翰墨知音。嘉靖八年(1529)六月,楊廷和病卒。黃峨與楊慎返新都辦喪事。十一月,辦完喪事後楊慎即返滇,黃峨便...
元和十一年(816年)七月,趙宗儒入朝為兵部尚書。九月,改任太子少傅,權知吏部尚書銓事(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務)。元和十四年(819年)九月,再任吏部尚書。唐穆宗即位後,因剛剛除去喪服,讓尚書省先策試唐憲宗朝所徵集的應制舉人。趙宗儒根據實際情況,認為此議不妥,穆宗聽從。之後,他再次擔任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