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醴泉銘(九成宮碑)

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碑一般指本詞條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遊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莊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準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成宮醴泉銘
  • 別名:九成宮、九成宮碑、醴泉銘
  • 作者:歐陽詢
  • 書法類型:楷書
  • 創作時間:唐貞觀六年(632)
  • 規格:高247cm,寬120cm,厚27cm
  • 字數:約1200字
  • 現收藏地:麟遊縣博物館
書法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點畫,結字,章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研究價值,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全圖全圖
釋文:
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台,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宮,歷覽台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盪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於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寔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闢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沓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游,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創作背景

唐貞觀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復隋文帝之仁壽宮,後改名為九成宮。翌年,太宗皇帝來到九成宮避暑,在遊覽宮中台觀之時,偶然發現一清泉,欣喜之餘,下令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於貞觀六年(632)刻碑。按《唐書》:“貞觀中改隋仁壽官為九成宮,水徽中又改為萬年宮。宮在岐山,開皇十三年楊素所治。”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載,魏徵文有箴規太宗之意,故末云:“居高思墜,持滿戒溢。”

藝術鑑賞

點畫

《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風格主要有三個:瘦硬、秀麗、溫潤。這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一筆或一字之內同時表現出這些風格。
《九成宮醴泉銘》屬於瘦硬書風。它的點畫比瘦金體粗,比顏體字瘦,在肥瘦方面處於適中的狀態。書法講求筆力,筆力通過“骨”來實現。太肥容易無骨,太瘦骨易“折斷”,肥瘦適中、骨肉勻稱對於表現筆力較為適合。
如果說瘦硬指《九成宮醴泉銘》點畫的陽剛之美,那么,秀麗則是形容它的陰柔之美。《九成宮醴泉銘》的秀麗主要體現在圓筆和修長的筆畫中。例如,“公”字的第二、第五兩點,不是一味地剛狠,而是方圓兼備,給人以溫厚含蓄之感。“公”字的其他三點則呈三角形,有稜有角,英氣逼人。但由於第二、第五兩筆的中和作用,整個字就不至於悍厲和粗獷。修長的筆畫特別是長撇、長捺容易產生秀色,這一點甚至在雄強、粗獷的龍門四品中也能得到體現。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暑”字的長撇,起筆半藏鋒,帶有一定的弧度,方圓兼備,筆勢綿延,猶如武士刀,給人一種婉轉秀美、剛柔相濟的美感。《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雖然兼具剛柔,但相比來說,剛的成分多一些。它是中和書風中略微偏陽剛之美的那種,這一點劉熙載曾有論述。劉熙載說“善學歐者威而不猛”,這是說歐楷屬於中和之美;又說“歐之為鷹隼易知”,這是說歐楷偏於陽剛之美。
《九成宮醴泉銘》的溫潤是溫厚且潤。溫厚是圓筆或藏鋒造成的藝術效果,潤是指墨法。晉唐基本用濃墨,因為黑白對比強烈,所以實用性最強。墨太濃則筆滯,按筆處易現臃腫,所以要加適量的水,造成濃而潤的效果——既不臃腫,也不漫漶。現見到的《九成宮醴泉銘》一般都是拓本,黑底白字,其實看不出用墨的濃淡燥潤。但根據當時的用墨情況,再加上欣賞者的想像活動,點畫的濃潤很容易感受得到。

結字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二個特點是平正,平正與端莊意思差不多,是篆書、隸書、楷書等靜態書體的共同特點。孫過庭《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九成宮醴泉銘》有平正的特點,但它的平正不是“初學分布”意義上的平正,而是“既能險絕”之後的平正,即平正與險絕的統一。這又分為兩種情況: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例如《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兩個“飲”字。在左邊的“飲”中,“欠”的最後一筆寫成了反捺,與撇畫距離稍遠,從而將欹側之勢拉正。在右邊的“飲”中,“欠”的最後一筆寫成了直捺,因其“重量”較大,與撇畫相接就能保證正勢。這兩個字中,“食”都是正的,“欠”都呈左傾之勢,整個字平正而不失活潑,這是正中含奇的兩個字例。再如“武”字,戈鉤與右上的打點造成左傾之勢,但左邊的三橫左低右高,撐住了這種險情;同時,“止”的短橫不是右昂,而是向右下頓,又在一定程度上撥正了三橫的斜勢;所以,整個字構成了奇中求正的典範。又如“分”字,每一筆都是斜的,但整個字卻顯得很正,這也是險中求穩的結體。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二個特點是緊結,即內緊外松或內密外疏。筆畫往中宮靠攏,向四周放射,也稱為輻射性結體。《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叅”“成”等字是緊結風格的代表。“叅”字的撇、捺、豎等筆畫都非常明顯地往中宮簇擁,而撇、捺又八字分散,顯得很舒展。“成”字的短橫、橫折鉤、戈鉤和最後一點也是往中心聚攏,而戈鉤修長,向左上和右下輻射,緊結給人以挺拔、舒展之感。此外,《九成宮醴泉銘》的豎筆一般呈背勢,更增添了字的挺拔之感。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三個特點是縱長。《九成宮醴泉銘》多取背勢,這是隸意的一種體現。因為帶有隸意,所以《九成宮醴泉銘》具有高古的特點。但事實上,《九成宮醴泉銘》不僅帶有隸意,還帶有篆意,這裡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筆意。它有多種表現,例如全用中鋒、圓起圓收、粗細一致、使轉處為圓轉、結體多向勢、字形修長等等。《九成宮醴泉銘》的篆意主要體現在結體的縱長上,歐陽詢將字形拉長,既是一種創新,又是一種復歸——向小篆結體的復歸。由於兼備篆隸筆意,因此《九成宮醴泉銘》更增添了古意。

章法

《九成宮醴泉銘》是奉敕之作,為了莊重和嚴肅,必然會對碑石的大小、碑文的內容和字數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並打好界格(確定字的大小)。書丹前的這些準備工作其實並不屬於章法,但會影響到章法。它對章法的直接影響就是行列問題。因為劃好了方格,所以《九成宮醴泉銘》必然是縱成行、橫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別不會太大。又因為《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所以造成行距略大於字距。
《九成宮醴泉銘》章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形大小適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寫字,“如果把字寫小了,儘管保持中正,卻會顯得全篇空蕩,如同一個瘦子穿著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寫大了,又會顯得全篇擁擠,如同一個胖子穿著一件瘦襖”。因為字形大小適中,所以《九成宮醴泉銘》顯得疏朗開闊,卻又不至於空蕩似“溺水之禽”(王羲之語)。
《九成宮醴泉銘》章法的第三個特點是每個字的體重基本相等。字的“體重”是視覺上的重量感,並不是物理的重量。例如上面的“詢”字,左下方比較密,筆畫相對細一些,右上方的“勹”筆畫相對粗一些,所以整個字並不讓人覺得重心失衡。就多個字來看,一般筆畫少的字要寫得粗一些,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細一些,這是為了保證它們的重量大致相等。
有行有列、大小適中且一致、體重相等可以說是《九成宮醴泉銘》章法成功的基礎。章法的成功自然會使作品產生神采的美。神采雖然不能通過語言充分表達出來,但還是可以略微描述。第一,《九成宮醴泉銘》具有儒雅的氣息。儒雅與士氣、書卷氣相當,這非有深厚的學識不能達到。第二,《九成宮醴泉銘》具有靜穆的氣象。楷書雖為靜態書體,但這並不能保證氣象的靜穆,不少楷書作品特別是現代作品常常讓人覺得“火氣”很大。因此,靜穆主要源於人的心靈修養。

名家點評

宋代釋居簡《北集》:“貞觀初,歐、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謹嚴瘦勁,歐陽絕出,流落天壤間者何限,獨《化度寺》《醴泉銘》最為珍玩。習之者往往失其韻致,但貴端莊如木偶死於活處,鮮不為吏牘之歸,假刻誤人,人亦罕識。”
宋代朱長文《續書斷》:“(歐陽詢)傑出當世,顯名唐初,尺牘所傳,人以為法,雖戎狄亦慕其聲。然觀其少時,筆勢尚弱,今廬山有《西林道場碑》是也;及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蓋由學以致之,《九成宮碑》《溫大雅墓銘》是也。”
元代虞集:“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其同得右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醴泉銘》)結構謹嚴,風神遒勁,於右軍之神氣骨力兩不相悖,實世之珍。但學《蘭亭》面而欲換凡骨者,曷其即此為金丹之供?”
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趙子固以歐陽率更《化度》《醴泉》為楷法第一。雖不敢謂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又:“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道勁之中不失婉潤,猶為合爾。”
明代陳繼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明代汪砢玉《珊瑚網》:“歐陽率更書,米海岳稱其真到內史,石刻唯《醴泉銘》《化度寺》二碑特妙。”
明代趙崡《石墨鐫華》:“《醴泉銘》為正書第一。”
明代詹景鳳《詹氏玄覽編》:“歐書寒峭,妙在瘦勁而婉。今之學歐書者,直板硬平。《九成宮醴泉銘》,歐陽率更得意書也。”
明代陳循《芳州集》:“歐陽唐人楷法第一,此(《虞恭公碑》)與《化度寺》《九成宮醴泉銘》又歐陽書法第一。”
清代郭尚先《芳堅館題跋》:“(《醴泉銘》)高華渾樸,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伯施(虞世南字伯施)以外,誰可抗衡!”
清代王澍《竹雲題跋》:“每見為率更者,方整枯燥,了乏生韻。不知率更書風骨內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潤,風韻絕人,自右軍來,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銘》乃其奉詔所作,尤是絕用意書,比於《邕師塔銘》,肅括處同,而此更朗暢矣!”
清代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率更正書《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後歸輕斂,雖以《化度》淳古無上之品,亦後半斂於前半,此其自成筆格,終身如一者也。唯《醴泉銘》前半遒勁,後半寬和,與諸碑之前舒後斂者不同。豈以奉敕之書為表瑞之作,抑或字勢稍大,故不歸斂,而歸於舒與?要之合其結構,權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構,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斯所以範圍諸家,程式百代也。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而善學《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義耳。”
清代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歐陽信本《化度》《九成》二碑,猶是學王書,轉折皆圓。”
清代蔣衡《拙存堂題跋》:“歐陽信本書直逼內史,《醴泉銘》尤其傑作其結構精嚴,縱橫跌宕。”
清代楊賓《大瓢偶筆》:“信本書,余纂入《金石源流》者八十有二種,而經余目者二十有七,此二十七種中《虞恭公墓志銘》為最《邕禪師碑》次之,《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又次之。”
清代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大抵此碑(《醴泉銘》)之佳,當以米南宮雲莊若對越,俊若跳擲,董文敏所云“如造凌雲台,一皆經衡量而成。”又其《學書邇言》:“歐書《虞恭碑》最為晚年之作,而平正婉和,其結體不似《醴泉》之開張,亦不似《皇甫》之峻拔。”
清代歐陽輔《集古求真》:“此碑(《醴泉銘》)最為世重,歷代評者,俱稱為楷法第一,故椎拓無虛日,而石漸剝落,今石雖存,字似魂影!”
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化度》《九成》氣象較為雍容。”
近代容庚《叢帖目》:“《九成宮醴泉銘》圓潔如珠,溫潤如玉。《石渠寶笈三編》引王澍語:“奉詔作書,尤所經意。又筆力益老,格韻益遒,故疏古朗暢,遂率更書法之冠。”

後世影響

《九成宮醴泉銘》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歐陽詢人到中年,書名播於世,“八體皆能”,至其晚年,其書法藝術水準已臻化境,書《九成宮醴泉銘》時已是76歲,加之又是奉敇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銘筆力剛勁清秀,結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故歷代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範。諸如“正書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書之極則”等美譽紛至沓來。後世科舉考試寫字的取法都以歐體為考卷之準繩,足見此書影響力之深遠。

研究價值

《九成宮醴泉銘》不僅是一部書法碑帖,它記載了李世民在離九成宮組織討論如何進行治理國家,讓人民相信政府,並制定了“輕徭薄賦,勵精圖治”的政治策略,九成宮的建設也反映了貞觀年間的建築方針和設計理念。21世紀中國經濟水平和建築技術已經不是古代所能企及,然而城市建設存在著貪大、媚洋、求怪,缺乏特色且文化傳承,由此引發的城市跟風攀比、指導思想混亂更埋下多重隱患。“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雖然塵封已久,九成宮醴泉銘所記載的工程建設理念在現代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歷史傳承

《九成宮醴泉銘》成於貞觀六年(632),立碑未久,即為愛好歐書者捶拓,拓本當時已不易得。其後年經代遠,捶拓者紛至沓來,碑字乃損泐漫漶。所以,碑石因年久風化,加之捶拓過多,斷損嚴重,並經後人多次開鑿,淺者深之,疲者肥之;久而久之,幾乎無一筆不鑿,以致筆畫枯疲,鋒芒全失。現碑座已經破損,碑首與碑身一體,存於陝西麟遊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原碑九成宮醴泉銘原碑
另外,《九成宮醴泉銘》有宋拓明駙馬李祺本,清初高氏重新裝裱。此本筆畫豐腴、字跡清晰,為傳世宋拓最佳者。1956年,張明善將其捐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歐陽詢(557—641),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楷書四大家”之一,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與虞世南並稱“歐虞”。歐陽詢的書法造詣極高,其楷書法度嚴謹,正中見險,骨氣勁峭,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後世稱為“歐體”。其傳世碑刻有《房彥謙碑》、《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等;存世墨跡有《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編著《藝文類聚》一百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