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回陽法

九宮回陽法

九宮回陽法是侯氏療法經典體療之一,就是以神闕穴為中心選取任脈足陽明胃經的九個穴位組成為主,輔以溫針灸,以涵養陽氣,溫經祛寒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宮回陽法
  • 技術:中醫
定義,作用機理,功效,適應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禁忌症,

定義

九宮是以神闕穴為中心的區域,取穴梁門,神闕,天樞,水道,關元。中醫認為九宮是人體真元所在。

作用機理

“九宮穴”即以神闕穴為中心,包括雙側梁門穴、水道穴、天樞穴,及中脘穴、關元穴九個穴位組成的九宮格區域。該區域位於中、下二焦,中焦為脾胃所居,是人體的後天之本,下焦是肝腎所在,是機體腎陰腎陽的寓所,九宮區域是人的生命所在,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為陽氣所居的宮殿,是人的動力系統。侯氏秉承《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認為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腎陽不足,三焦氣化不利在風濕病的發病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在治療上首先要激發和培補元氣,使腎陽旺盛,促進三焦通暢,經隧氣血得運,痹者得除。選取九宮穴,用溫針灸來涵養、固護人體之陽氣,以達驅散內伏寒邪、溫益真元、健脾化濕、通調三焦、舒暢氣機,扶正固本之功。中脘穴為胃之募穴,人賴百穀以養其身,凡養生調病者,當首應調和胃氣,胃氣調則生,是人體養生之要穴之一,可調節脾升胃降的功能,其在三焦整體的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中起著樞紐作用。關元為小腸募,使足三陰足陽明任脈之會,五臟六腑之本,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即元氣之關,用之溫下元,暖胞宮,補元氣,調氣血,通經絡。天樞是足陽明胃經穴,大腸募,我國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為天樞,主持天際各星運行之律。以人事合天道,喻穴居人身上下樞要之處也。喻本穴猶天之中樞,在治療上,可促使胸腹之氣上下溝通,以促人體正常運行,能調胃腸、行氣血,通三焦。梁門、水道為胃經穴。梁,屋頂之橫木也。門,出入之通道也,取之益陽氣,消寒滯,開痞郁,即破橫亘之梁,而開水谷通敞之門。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當膀胱上系,功在治水。天樞、梁門、水道三穴共用,可通糧道、治水道、行天道,具有調中氣、和腸胃、化水濕之效。針刺和艾灸九宮穴可收溫益真元、健脾化濕、通調三焦之功。

功效

溫益真元、健脾化濕、通調三焦

適應症

1、 代謝綜合症:高血脂、高血粘度、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壓等。
2、 風濕病及頸肩腰腿病患: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腰椎病、骨關節病、肩周炎等。
3、 消化系統疾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腹瀉、便秘等。

操作方法

(一)患者排空二便後仰臥於床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頭部墊起,大致與身體呈一平面,全身放鬆,體態自然,暴露腹部。
(二)視人之肥瘦,取1.5~2.5寸毫針,於臍周取穴後,先行針刺得氣,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
(三)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3cm的艾卷施灸,或針尾上搓捏少許艾絨點燃施灸。每日一次,三十次為一療程,每十次休息1~2天,療程間休息1周。
(四)辯證施術
1、 若痹症日久,氣血虧虛,中、下焦淤滯,而見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兼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黃或薄白,脈沉虛而緩者,宜溫針灸中脘,關元,以益氣養血通絡溫陽。
2、 若食欲不振,泛吐清水,納少腹脹,大便溏泄者,宜溫針灸雙梁門以健脾溫陽。
3、 若因脾虛水溫下注,或腎陽不足氣化無權,而見下肢浮腫,按之沒指,身倦肢冷者,宜溫針灸雙水道。   4、 若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者,宜溫針灸雙天樞。

注意事項及禁忌症

九宮回陽療法雖然法簡方便,但在臨床套用時,尚須注意以下幾點,以保證其安全有效。
1、施治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療穴位及劑量。
2、 灸灼過度如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龍膽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宜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3、 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要防暈針。
4、 孕婦、婦女經期及腹部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腫瘤及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
5、灸後余火要妥善處理,防止復燃。
6、小兒慎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