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宗書院

九宗書院

九宗書院 ,位今四川遂寧船山區,始建於唐貞觀九年(635年),距今有1370多年的歷史。《遂寧市志》雲“遂寧文學,自九宗倡焉。”據志書記載,嶽麓書院創辦於公元976年,距今1030多年。世界建立最早的大學是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創辦於公元983年,比嶽麓書院創立晚了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宗書院
  • 地理位置: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書台山下
  • 門票價格:免費
  • 始建時間:635年(貞觀9年)
書院概述,歷史沿革,歷代山長,

書院概述

書院這個名稱始於唐代,既有官辦也有私辦。開元六年(718)設立官辦的麗正書院,13年後改稱集賢書院。《全唐詩》中提到書院11所,見於地方志的有17所,據記載,九宗書院“在(四川)遂寧縣,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建”,比官辦的集賢書院早90多年。

歷史沿革

唐朝末年,群雄並起,中國歷史進入有名的“五代十國”時期。唐天成四年(929),東川節度使董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於蜀中叛亂。遂寧設武信節度使,名將夏魯奇坐鎮,節制遂、昌、合、渝、瀘五州(當時遂寧級別真高)。長興元年(930)十月,孟知祥、董璋起精兵三萬圍攻遂州,夏魯奇率軍民守城奮戰。“二年(931)正月,援兵不到,城中斷糧,城陷。”最後時刻,夏魯奇將妻、子沉於衙署後井,後自刎殉城,時年49歲。九宗書院也毀於這場慘烈的兵禍。九宗書院歷經滄桑變遷,最後落址在與梵雲山相鄰的書台山下,但天生麗質的梵雲山一直翰墨留香,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鄉試解元、後曾任興平縣令的章評,建“梵雲山書院”並在此講學。清一代名臣張鵬翮曾站在梵雲山上迎風吟誦:“浪暖桃花照紫袍,春風兩兩送輕舠(dāo小船:“白波若卷雪,側石不容舠。”古書上說的一種大酒杯。)。酒醒畫棟珠簾卷,月滿清溪夜笛高。樹尚棲鸞思往事,文余吐鳳憶鳴皋。雨香雲淡無尋處,林下琴書雅自操。”
現在,梵雲山上卻不留書院一絲痕跡,但道圓大師建的碧游寺(即開善寺),晨鐘暮鼓、僧侶頌經卻延續至遂寧破“四舊”時方寂滅無聲。張九宗在任遂州刺史時,見遂寧學宮廢祀,便致力恢復,在遂寧城南原廢祀學宮就基建書院,講學其中,親植柏樟,成為眾學子嚮往的求學之地。《通志》稱:“遂寧文學,自九宗倡焉。”
此後,“九宗書院”隨滄海桑田而變遷:宋慶曆四年(1044)太守廖詢復建九宗書院於郡城東,後被江水沖毀。嘉泰二年(1202)轉運史王勛、知州趙善宣遷建於書台山麓,易名“書台”。嘉定間書台山附近有二雁塔,刻錄唐、宋以來科甲名士。殿廊有石刻《考經》,傳為宋徽宗親書。有宋一代,培養弟子約800餘名。唐、宋迄元,擢第者為蜀書院之冠。明洪武四年(1371)松江儒士錢恕知遂寧,與州同陳善授捐俸重修。“新繪七十二賢及歷代道學宗儒”奉祀其中。嘉靖九年(1530)知縣鄭重威重建,二十一年擴大規模。崇禎末毀於兵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舉人席有源,李晉陽集資呈準知府汪世椿,仍於書台山舊址重建。講堂名“擷秀”,廳堂匾“學生”,書齋7間東名“明志”,西為“致遠”。嘉慶道光年間三次重修、補修,院內“嵐光翠柏,蔚然深秀”“歷代鴻儒各臣,蟬聯輩出”。清末改為天台寺初級國小。

歷代山長

張九宗
張九宗,生卒年不祥,遂寧人,自幼聰穎好學,文思過人,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先出任戎州(今四川宜賓)刺史,注意民風,著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績顯著。後歷任同州(今陝西大荔縣等地)、華州(今陝西華縣)、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寧)、邛州(今四川邛崍)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後持節封侯,歸曲鄉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