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正書院

麗正書院

書院是古代的一種教育機構,洛陽則是其發祥地。

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設麗正修書院;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東都洛陽明福門外設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改稱集賢殿書院。明福門在哪裡?唐東都洛陽宮城正南門為應天門,應天門西面一門為長樂門,長樂門北為廣運門,廣運門北即明福門,門內有中書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麗正書院
  • 出現時間: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
  • 發源地:洛陽
  • 類型:教育機構
歷史,發展,

歷史

早在北魏時,在嵩岳南麓創建嵩陽寺,至唐高宗時改名太乙觀。五代後唐清泰年間,進士龐式曾在太乙觀講學。迄後周世宗時,在此設太乙書院。北宋時,宋太宗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尚書、詩經、易經、論語、孟子、左傳、周禮、禮記、孝經)一部。宋仁宗時,詔令西京洛陽修葺擴建,賜名“嵩陽書院”,並賜學田一頃,以供辦學經費。司馬光、程氏兄弟、范仲淹等均曾講學其中,該書院被譽為“四大書院”之首。南宋學者呂祖謙說:宋初“海內昇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在今湖南長沙)、睢陽(在今河南商丘)、白鹿(在今江西廬山),天下所謂四大書院。”後廢毀,清代曾經重修。北宋時,龍門還有利涉書院、洛水南有天官寺書院、今伊川鳴皋村有明皋書院、酒後村有和樂書院等。
元代時,各路、府、州都設有書院,河南府路設有同文書院(洛陽縣)、緱山書院(偃師)、伊川書院(今伊川)、嵩洛書院(鞏縣)、潁谷書院(登封)、洛西書院(永寧,今洛寧)等。
明代,書院大盛。河南府境內有同文書院、伊川書院、洛西書院、洛中書院、伊洛書院、?東書院、集賢書院、少室書院、存古書院等。
清代書院有:天中書院、周南書院(又稱狄梁書院,以祀狄仁傑之故)、?東書院、望嵩書院、洛中書院、奎光書院、澗西書院、玉虛書院、麗澤書院、敬業書院、 朴書院、中山書院、黃鶴書院、洛浦書院、伊川書院、龍門書院、閻公書院、伊洛書院、雪香書院、同文書院等。
另有二程書院、西亳書院、首陽書院(以上在偃師縣境),平津書院、四知書院、河清書院(孟津),川上書院、芝泉書院、東垣書院(新安),甘棠書院、錦屏書院、屏山書院(宜陽),洛西書院(永寧,今洛寧),伊皋書院、洛西書院、和樂書院(今伊川),和樂書院、樂道書院、周南書院、伊川書院(嵩縣),汝南書院、崆峒書院、紫羅書院(伊陽、今汝陽)等。
早期的書院均為官辦,在明清時期,大多數書院都為私辦。學習內容主要是儒學、理學,偶或評議時政。書院的設立,對我國古代的教育及學術文化都產生過積極作用。到了明清時期,多數書院也和府、縣儒學一樣,是為科舉取士準備人才的。
明清之時的科舉考試,大體是這樣的:童生考試合格者可入府、縣儒學為生員,稱秀才;秀才(以及監生、蔭生、貢生)參加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舉人經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然後由皇帝對貢士策試,叫殿試。殿試後賜出身者稱進士,分為三甲(即三等),一甲限額三名,賜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通稱狀元,第二名通稱榜眼,第三名通稱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共取進士120人。取得進士身份,便可任命為官員。又,明清時通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

發展

唐開元五年(717),於乾元殿寫經、史、子、史、集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麗正修書院。十三年,改名集賢殿書院,通稱集賢院。置集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等,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掌刊緝校理經籍。宋沿置,為三館之一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學士以給、舍、卿、監以上充任;直學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無常員。金貞祐五年(1217)置集賢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知名之士,並總管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賢院與翰林兼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分立兩院,置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等官,所屬有國子監、興文署。明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