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史,源頭,
發展史
2.0 還有頗有名氣的“三堂藥酒”,即萬全堂、春生堂、松筠堂。
3.0 松筠堂,由武舉人翁朝言開創清末民初。翁朝言精通武術,深明醫理,集數十年臨床實踐經驗,以少林五祖拳一代宗師蔡玉明所傳《松筠玉記》少林傷藥酒為基礎,精心研製了一種複合新型藥酒,功效奇特。1892年,蔡玉明來廈,為該藥酒題聯:“松枝垂百世,筠操蔭千秋”(明代楊繼盛詩句)。松筠堂自此得名。翁朝言於清宣統年間,與許卓然(原廈門市民革主席許祖義之父)秘密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召開同盟會,翁朝言應邀參加了這次同盟會,孫中山先生品嘗藥酒後題寫“松筠堂”。
4.0 1998年2月,開設了亞洲釀酒(廈門)有限公司。生產品牌“丹鳳”系列高粱酒。
5.0 丹鳳牌系列高粱酒分為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三大類型。
6.0 美國金國總代理的以清香型為代表的“56°廈門高粱酒”,以採購原酒為主,精心勾兌,長期儲存而成的。酒質清亮透明,具有優雅的複合香氣。
7.0 濃香型高粱酒是在繼承傳統高粱酒優良風格基礎上,採用上等糧谷為原料,精心釀造而成的濃香型大麯酒。酒質無色,清亮透明,具有濃郁的已酸乙酯為主體的複合香氣,綿甜爽淨、香味諧調、餘味悠長。
8.0 米香型白酒以大米為原料,經半固態糖化、發酵、蒸餾、陳儲、勾兌釀製而成的具有乳酸乙酯為主體的香氣的蒸餾酒。
9.0 1998年9月10日,金廈同胞在鼓浪嶼舉行海峽兩岸“丹鳳啤酒”和“台灣啤酒”大賽,並互贈丹鳳高粱和金門高粱。
源頭
據史料記載,天津白酒釀造業早在元代初期(元至元十九年1282)試行漕運(南糧北調),糧船從江蘇太倉劉家河啟碇,飄洋過海,從大沽口進入大直沽,再改換內河糧船,往運河運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則是由南而北長途販運糧食的重要港口。元代《接運海糧官去思碑》刻著這樣的字句:“直沽素無佳釀,海舟有貨東陽之名酒者。”這就說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只是酒造的不夠好而已。當時叫“燒酒”,釀製的高粱酒叫白乾燒酒。
歷史上由元到明,都是靠南糧北調供應軍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歷來嚴禁用糧食造酒,大直沽則因距離運糧聚散地最近,因此燒酒作坊在不生不滅中一直延續下來。
《天津詩鈔》見朱竹垞(彜尊)所纂《明詩綜》載無名氏(《天津縣誌》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其一曰:“天妃廟對直沽開,津鼓連船柳下催。釀酒未終舟子報,柁(舵)樓黃蝶早飛來。”意思是說,天妃廟所對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邊都擠滿了,還沒等新酒釀好,舟人就以黃蝶飛至卜得神仙要來吃酒。看,連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見直沽酒的誘惑力有多大。
清朝的詩酒文化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巡幸過西沽。乾隆皇帝一共來天津10次,一般路線是順北運河到達三岔河口,進入海河(或南下南運河)。作為海運和漕運的必經之處,乾隆皇帝深感此地位置極其重要,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在此地專門修建有“皇船塢”,作為龍船停靠維修場所。
乾隆十三年(1748年)2月初,年僅38歲的乾隆皇帝攜帶孝賢皇后,由北京順運河南下。二月初四離開通州,來到天津,受到隆重接待。乾隆皇帝乘坐的龍船名“安福艫”,長九丈三尺、寬一丈九尺;孝賢皇后乘船名“翔鳳艇”,長八丈四尺、寬一丈六尺,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宮廷船隊。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暮春時節來到天津,《續天津縣誌》記載:天津連續遭遇水災,乾隆皇帝下旨安排救災事宜。又親自來到北運河,查災情,勘堤防。並親筆賦就了御筆詩兩首,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西沽二首》。詩云:“西沽三水匯流處,南北運河清貫中。徒時堤防寧有是,要當善道備宜通。”“郡城清曉返巡鑾,逶迤西沽策馬觀。行過煙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乾。”返京時,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歡呼。這個熱烈場面連乾隆皇帝也被感動了,他寫詩:“安撫御艫溯海河,夾堤十里備笙歌。迫因希澤方愁己,一任排當懶聽他。”詩中“十里笙歌”是指海河兩岸經三岔河口一直到北運河,大批歡送的官民歌舞歡呼。三岔河口地區與乾隆皇帝有“不解之緣”,史料頗為豐富,乾隆皇帝首次來天津時正值“年富力強”,第十次來津時,已經白髮蒼蒼84歲高齡。
由於直沽白酒以小麥、大麥和豌豆制曲,高粱為主要原料,在“粟貴生齒繁”、“貧者難餬口”(見崔旭詩:《燒酒》),特別是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於江南的時代,用糧造酒不僅遭到貧者反對,亦為官府禁止。因此,山東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年)翰林董元度在《天津雜詩》中仍稱“河豚入市思拚命,滄酒盈樽不遺愁”,而不見直沽酒的蹤影。
清乾嘉詩人唐芝九《各色酒》中,才給直沽酒以全新評價:“茵陳玫瑰五加皮,酒性都從藥性移,還是高糧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高糧就是高粱白乾酒。天津的“直沽老白乾”已被詩人所承認了。更後,詩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更說得直截了當:“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隨著時間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天津志略》載稱:“天津燒鍋最盛時多達二十七家,大直沽竟占十六家。”又說:“天津酒業尚稱發達,大直沽一帶尤為最富之區,所制白乾酒質高味醇,世稱佳釀。”
走出國門
此後,大直沽白酒不僅站住了,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除在本地銷售外,還依靠汕頭幫、福建幫、廣東幫、上海幫運銷各地。鑒於直沽高粱酒質優價廉,便爭先來大直沽聘請釀酒技師為他們建造酒廠。如廈門商人聘請了富有釀酒經驗的技師劉金凱,在廈門開設了晉源酒廠,專門從事生產白酒;另一位釀酒經驗豐富的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鄭綿友酒行;還有一位經營酒業的李鳳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隨後,義聚永的經理來到香港和新加坡,拜會當地華僑的知名人士,聽取他們品酒的意見,大作宣傳。大直沽白酒從此走出國門,香飄萬里。後又相繼打進美國的舊金山、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一位法籍華人提供的資料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校級軍官在負傷養傷時,才配給一杯‘直沽老白乾'飲用”。
因為直沽高粱酒在國際市場上頗具名聲,銷路廣、獲利豐,引起日本人的嫉妒。他們想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奪走我們的市場,但是他們又不會做高粱酒,本國又不出產高粱,於是他們一方面從中國的東北進口高粱,另一方面到中國來請制酒師傅。日本人請來請去請到了大直沽,請出大師傅崔秀嶺,二師傅崔鴻禧,帶領趙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張雙喜、尚青侶等7人,簽訂三年契約,去神戶傳授制酒技術,並實際釀造。這些人在日本幹了六年才回國,這事大約是在1914年至192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