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清河鄉

丹清河鄉

丹清河鄉位於康保縣城南偏東21.3千米。面積203.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20人(2017年)。轄2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丹清河村。張(紀)哈(咇嘎)公路過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清河鄉
  • 外文名稱:Danqinghe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丹清河、後十八項、平原等
  • 政府駐地:丹清河村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6650
  • 地理位置康保縣城南偏東21.3千米
  • 面積:203.01平方公里
  • 人口:7320人(2017年)
  • 方言:晉語-張呼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冀G
沿革,代碼,經濟發展,澱粉廠,口蘑種植,

沿革

1953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建制數度變更,1984年復置鄉。1996年郝車倌鄉併入。1997年,面積204.9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丹清河、後十八項、平原、耘牧公司、新廟子、後兩面井、蘇計房、蘆家、阿明代、東坡、袁順恆、郝車倌、閻活營、小蘭城子、梁家營、郭油坊、陳小鋪、趙喜、三義公司、袁家營、李占地21個行政村。
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丹清河鄉

代碼

~201丹清河村~202小蘭城村~203郝車倌村~204平原村~205袁家營村~206陳小鋪村~207梁家營村~208後十八頃村~209蘆家村~210閻活營村~211趙喜營村~212阿明代村~213李占地村~214郭油坊村~215後兩面井村~216袁順恆村~217耘牧公司村~218新廟子村~219蘇計房村~220三義公司村~221東坡村

經濟發展

澱粉廠

康保縣丹清河鄉興民澱粉加工廠創建於2009年4月,是一家獨資私營企業,註冊資金907萬元。廠區位於康保縣丹清河鄉小蘭城村南,張康公路東側,占地70畝;現資產總額達1188萬元,建有加工車間2077平方米,辦公樓748平方米,其他設施513平方米,安裝了年加工能力 噸的澱粉加工設備一套,配備工具車5輛;院面硬化15000平方米。鐵藝院牆1827米,打機井3眼。
為適應市場需求,充分利用當地殘雜小薯塊豐富等資源優勢,逐步為農民開闢新的致富道路,我廠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開發壩上殘雜小薯塊資源。在與農戶利益聯結方面,該社採用契約制(訂單)與股份合作制相結合的利益聯結方式。2009年以來,在五個鄉鎮與3500多戶農戶簽訂種植契約,並建設脫毒薯繁種生產基地6000畝,幫助農民打機井10眼,購置輪灌機械10套,建設種薯貯藏窖21150平方米。年可產脫毒薯15000噸,項目的實施直接為農戶新增效益1500餘萬元,帶動了1280戶農民脫貧,實現戶均收入超萬元目標。在與農戶的協調和聯繫方面,該社按照地域位置和區域大小,採用定點劃片方式進行,每個基地都明確專人負責協調聯繫,確保企業、基地、農戶三者協調聯動並接牢利益鏈條。從而推動了“農戶生產—基地保障—企業加工經營”的良性循環格局的快速形成。
2010年我廠加工馬鈴薯35000噸,生產乾澱粉5000噸,銷往京、津、魯、上海等十多個大中型城市,實現銷售收入2239萬元,創利稅280萬元。
我廠各種手續齊備,組建了理事會、監事會,選舉了代表會,設立了辦公室、財務室、供銷科、技術科、生產科等科室,廠長劉成河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獨特的經營理念,對市場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益。劉成河廠長被省、市、縣授於“優秀私營企業者”、“農村‘三幫、三帶’典型”、“先進個人”“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我廠現有管理和技術人員45人,生產工人158人,並以張家口市壩上農科所為依託,以縣農業局、工信局為紐帶,聘請了薯繁殖生產高級農藝師1名和澱粉加工工程師2名,培養技術員15名,同時我廠還註冊了“康盛”商標。企業通過了.QS質量認證;
項目實施一年已實現了純利潤181萬元的可喜成績。隨著薯渣加工的上馬,將可安置200多名下崗職工就業,進一步促進企業良性循環,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口蘑種植

康保縣丹清河鄉十八頃村村民董鳳山在自家的蘑菇大棚中,美滋滋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因為遇到罕見的大旱,使得他50畝旱地幾近絕收,前期投資的3000元全部賠了進去,但是他種植的1000多平方米口蘑卻讓他整整賺了4萬塊錢,這小東西成了我家的搖錢樹了!”
2007年,張家口市由於降水量比往年明顯減少,旱地作物出現普遍減產甚至部分地區顆粒無收的情況,但是康保縣丹清河鄉十八頃村的村民卻沒有受到天旱多大的影響。董鳳山僅是十八頃村眾多種植口蘑的農戶中普通的一個。據了解,多年來,十八頃村旱地多,水澆地少的現狀一直制約著該村的發展。旱地里大都種的土豆、小麥等產量低的農作物。農民靠天吃飯,收入低而不穩定,趕上年景好時,人均年收入也不足千元,碰上年景不好,就連溫飽也成了問題。
自1999年以來,康保縣把口蘑種植作為引領農民致富的新興產業來抓,通過出台扶持激勵政策、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實行目標責任考核,口蘑種植實現了由點到面的擴張,栽培面積平均每年以10餘萬平方米的增幅快速發展。期間,十八頃村開始試種口蘑,並從外地請來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由於口蘑的種植只需要少量的人工,技術簡單,種植戶的收入也非常明顯,村里第一次嘗試種蘑菇獲得了成功。短短几年,十八頃村種植蘑菇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迅速擴張,更多的農民加入了種植蘑菇的行列。經專家的多次培訓後,村民們了解了口蘑種植的技術知識以及本村口蘑種植得天獨厚的水土優勢,因此,十八頃村充分利用豐富的草、秸稈、畜糞資源,口蘑種植已經顯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該村由該鎮最晚種植口蘑發展到效益最好,產量最高的種蘑菇大村。
2003年,在專家的支持下,該村成功研究出“康保一號”、“康保二號”、“康保三號”等自己的香口蘑品牌。其中“康保二號”因產量高,抗病能力強,肉質肥厚等特點備受青睞。據介紹,普通品種每平方米至少產5公斤左右,而新品種“康保二號”最多可以達到每平方米11公斤。
這村種植的“康保二號”香口蘑連續4年喜獲豐收,使得絕大部分村民賺了個盆滿缽溢,該村民們已經基本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走上了一條種口蘑增收的致富路。2007年,十八頃村新建高標準大棚80個,新增栽培面積7000平方米,全村累計栽培面積達到2.2萬平方米,栽培戶已發展到180多戶,栽培面積2萬多平方米,僅口蘑種植一項可收入70.4萬元,人均增收778元。預計2008年栽培面積要增加到3萬平方米。戶均收入3000多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