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鎮

丹山鎮

資陽市轄鎮。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東部,有“五馬歸巢”之稱。在北緯30°03′08″~30°10′44″,東經105°00′04″~105°49′39″之間,南北相距13.13千米,東西長14.46千米,地處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三縣(市、區)接壤處,鎮政府駐地距資陽市區39公里。東與本區回龍鄉、新場鄉接壤,南與小院鎮、東峰鎮相鄰,西靠中和鎮,北鄰樂至縣桂林鎮、佛星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資陽市
  • 政府駐地:丹山鎮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41300
  • 地理位置: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東部
  • 面積:118.21
  • 人口:6.8萬(2011年)
  • 方言:資陽話
  • 著名景點:大佛寺,丹山白塔,
  • 車牌代碼:川M
  • 年均氣溫:25℃
歷史沿革,自然條件,村組情況,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資源條件,經濟情況,鎮區情況,名勝古蹟,丹山磚塔,古佛寺大佛,

歷史沿革

貞觀四年設丹山縣,宋乾德五年廢縣為丹山鎮,1909年改丹山鄉,1950年復丹山鎮,1955年改五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丹山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復置鎮。

自然條件

鎮區內地貌起伏,東高西低,中部高,西北低,東西相對高度較大,地貌以中淺丘為主。土壤多為酸性,地層以遂寧組紫色砂岩出露最多,分布最廣。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298天,年均降水量965.8毫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降水量799.9毫米,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75%,年均蒸發量1137.8毫米,空氣相對濕度30%,適宜多種糧食經濟作物生長。
丹山鎮

村組情況

丹山鎮由原盤石鄉、方朝鄉、響峒鄉,五龍鄉和裕通鄉五個鄉合併組成。全鎮幅員面積118.21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總人口6.4萬人,耕地86694畝,村組幹部652人(村級幹部164人,村民小組幹部488人),五保戶684人,優撫人數368人。2007年底全鎮總戶數19193戶,總人口6.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0434人,鄉鎮從業人員數34556人,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047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754公頃,農村用電量993萬千瓦,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1個,農業技術人員75人。

基礎設施

鎮域內無河流,建有紅旗水庫、白果灣水庫、方朝水庫、響峒水庫、鄢家橋水庫、橋溝水庫、石棺材水庫、天鵝水庫等八座水庫,庫容量1032萬立方米。縣道板永路、樂一路穿鎮而過,交通便利,鎮政府駐地距資陽市區39公里。鎮內有汽車站1個,供水站4個,農業銀行、信用社各1個,2007年有固定電話6700部,行動電話5800部,鄉鎮公路57公里,通村公路322公里,集貿市場1個。

社會事業

鎮內有學校12所。1所高中,4所國中,7所國小,2005年有在校學生5414人,教師 345人,幼稚園10個,文化站1個,衛生院4個,醫生115人,敬老院1所,現供養人員30人,有線電視用戶7100戶(小片聯網200戶),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23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23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47人。

資源條件

丹山鎮光熱資源豐富,是雁江區的主要糧經作物產區之一,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薯、小麥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海椒、生薑、水果等,養殖業有豬、牛、羊、兔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尤其是生豬飼養最為普遍。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花椒、檸檬、榨菜、綠色優質大米、生豬基地建設。以丹精米廠為龍頭,打造板永路沿線萬畝優質稻基地;以農廠、福壽、成仙村為基地,打造九葉青花椒基地;以藝寶公司為龍頭,以羅高、樟木、大佛、磨盤等十三個村為基地,打造檸檬基地;以華光、田壩村為基地,打造無公害綠色優質蔬菜基地;以丹鵬養殖場為龍頭,將全鎮建成優質生豬生產基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強化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民的意識,從政策、融資、信息、環境等方面提供支持與服務。要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廣畜牧業“六方合作加保險”模式,推進“六方合作”工作。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和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實惠。配套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山、水、田、林、路、電、氣等綜合治理,實行大中小微、蓄引提防並舉,抓好節水改造和病險水庫整治,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標準農田。積極啟動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大力推進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和通達工程,2008年將建成通暢水泥路15公里.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加大民居改造和村容整治的力度,加強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促進鄉村面貌呈現新的變化。突出管理民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社會管理能力,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突出新型農民培育,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育現代農業經營者,增強農民的創業能力。加強勞務開發,壯大勞務經濟。
該鎮企業有磚廠、預製廠、水廠、糧油加工廠、酒廠等,鎮主導工業為建材業和食品工業,第三產業較為活躍,鎮內有4個集貿交易市場,鎮內有客貨汽車200餘輛,其中客運汽車80輛,交通運輸業較為發達。有來自大腰的35千伏的高壓線路,經過農網改造,整個鎮域的電力狀況,基本能夠滿足該鎮建設發展需要。

經濟情況

2007年農業總產值實現28356萬元,占計畫20021萬元的141.6%。其中:糧食產量實現41480噸,占計畫41460噸的100.12%;農作物生產總值實現10432萬元;漁業產值實現1668萬元,占計畫1417萬元的117.7%;林業產值實現802萬元,占計畫682萬元的118%;畜牧業產值實現15454萬元,占計畫11605萬元的133%;生豬出欄103122頭,占計畫102000頭的101%;山羊出欄35820隻,占計畫35300隻的101.5%;小家禽出欄1384000隻,占計畫1130000隻的122.5%。鄉鎮企業增加值實現9588萬元,占計畫8380萬元的11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28萬元,占計畫180萬元的127%;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實現835萬元,占計畫690萬元的121%;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實現789萬元,占計畫600萬元的132%;規模以下工業營業收入實現3548萬元,占計畫3060萬元的116%;工資總額實現845萬元,占計畫1100萬元的77%;固定資產投入實現1384萬元,占計畫1016萬元的126%;工業利稅實現5.8%;規模以下工業產值實現3892萬元,占計畫3422萬元的113.8%。

鎮區情況

2005年被批准為全省100個重點小城鎮。通過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客商投資、民眾受惠”的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管理辦法大力引進外來客商,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舊城改造,實施了水、電、路、訊、電視等“五通”配套工程。古鎮換新顏展現在人民面前,一座現代化的小城市初具端倪。丹山整個小城鎮建設已形成了政府街、商貿街、北街、西街、東街、橫街、太白街、丹東路等10條主要街道,板永路穿場而過,為三產業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利用歷史名鎮和區位優質,在發展商業、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信息、教育、文化、科技、法律服務和會計服務、金融服務等新興行業,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形成以市場為龍頭帶動農副產品生產和工業產品生產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推動地方農副產品和工業產品的流通。
丹山鎮丹山鎮
搶抓發展機遇,西部大開發、省級重點鎮給丹山小城鎮建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史無前有的發展契機。一是西部大開發,為丹山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毗河工程將在丹山境內修建一座大型水庫,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一期工程已展開前期調查摸底階段,將徹底解決丹山缺水矛盾。
發揮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丹山鎮地處三縣(區)交界處,是雁江區的東部門戶,縣道板永路、樂一路穿鎮而過,以丹山場鎮為中心的交通網路遍布四方,在資陽市、雁江區集鎮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具有較強輻射力和人口集聚力,在臨近的鄉鎮中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重要地位。經營好城鎮,加快城鎮化建設,對於加速丘區示範鎮建設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抓好城鎮規劃和功能定位,經營好城鎮資產,促進城鎮向個性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把丹山定位為商貿城鎮。其次要堅持市場化運作,走多元化道路,全方位經營城鎮各種有形、無形資源及延伸資源,重點經營好城鎮土地這個核心資源;再次要堅持以產業化為重點,發展配套產業,尤其要大力發展城鎮第三產業,增強城鎮發展的持久動力。同時,加強場鎮衛生、攤點管理,塑造一個整潔、文明的場鎮形象。

名勝古蹟

丹山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幹群關係融合,至今丹山白塔、丹山大佛等歷史文物風韻猶存,透著濃濃歷史氣息,具有濃厚文化氛圍,具備建文化、旅遊特色名鎮的條件。民風純樸,民眾熱情好客,致富願望強烈,積極回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有極大的主動性、創造性。

丹山磚塔

位於縣東丹山鎮1公里處,唐貞觀四年(630)建。磚砌四方七級密檐式建築,高20米,每層每方真窗1,假窗2,裝飾形斗拱4。塔內有實心柱,循踏道繞柱盤旋而上可至塔頂。直下三層中心設有佛龕,佛像。塔的五層嵌一古碑,碑文剝蝕,無從辨認。塔頂已毀多年,兩株女貞樹斜生其上。塔身現存6層,高17米。資陽縣人民政府1982年5月29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佛寺大佛

在丹山鎮,為唐宋石刻,共十龕。中鐫釋氏座像,連佛台高4米,披髮戴冠,袒胸,外披袈裟,腰間束帶,下衣密褶,左手置膝,右手早毀。兩旁立菩薩各一。余龕刻千手觀音等,面部已毀壞。題記有乾元元年(758)、鹹通十四年(873)六月、天聖四年(1026)六月,續有同治年間所刻觀音大士一尊。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損,殘部煙燻火燎,已失觀瞻。
小岩寺造像 在丹山鎮青和村東北,鑿於明弘治和清嘉慶年間,共14龕68尊,多數完好。一號龕造像12尊,其中佛像3尊,均高1.2米,肩寬0.6米,座高與通寬均1米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