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村礦志(1955~2005)

中馬村礦志(1955~2005)

《中馬村礦志(1955~2005)》是焦煤集團中馬村礦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馬村礦志(1955~2005)
  • 作者:焦煤集團中馬村礦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55-200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焦作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馬村煤礦志(以下簡稱礦志),是一本社會主義國有中型煤礦的志書。編纂中,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以中共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以文獻資料為依據、口碑資料為佐證,力求客觀、全面、翔實地記述中馬村礦建礦以來50年的歷史和現狀,為今後生產建設提供歷史借鑑。

作品目錄

封面
中馬村礦志
題詞
圖片
朝氣蓬勃前進的中馬村礦
園林式的煤礦工業廣場
礦辦公大樓
礦生產調度室外景
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
洗煤廠全景
省級青年文明號主井絞車房
聳立的主、副井井架
先進的浮選設備
現代化洗選設備
綜采設備修理車間
綜采工作面
羅莊瓦斯抽放泵房
先進的掘進鑽機
礦內壓風機
井下大泵房
礦配電房
供電模擬屏
羅莊抽風機房
礦瓦斯監測監視
礦井水壓監測監視
標準化的井下變電所
蘇聯專家德林欽科1958年12月與中馬村工區人員合影
煤炭部副部長鬍富國蒞臨視察後合影
礦領導與部、省、市、局領導合影
省監事會主席高旭蒞臨視察
省煤管局副局長張國輝蒞臨視察
集團公司董事長杜工會蒞臨視察
礦長劉魁景接見市書法協會領導
礦領導班子
職工食堂外貌
飯菜花樣
餐廳
女職工澡堂
男職工澡堂
礦職工醫院外景
B超室
礦旅館化職工宿舍
涼亭
附圖:榮譽
中馬村礦交通位置示意圖
中馬村煤礦位置平面圖
中馬村煤礦礦區平面圖
中馬村煤礦礦井開採示意圖
中馬村煤礦工業廣場鳥瞰圖
中馬村煤礦生產工藝流程圖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大事記
第二章 地質勘探與煤田地質
概況
第一節 地質勘探工作
一、地質勘探簡況
二、地質勘探工程及其質量
三、岩、煤層物性特徵
第二節 井田地質
一、地層及標誌層
二、構造
第三節 煤層煤質
一、煤層
二、大煤的分岔與分層
三、煤質
第四節 礦井水文地質
一、概況
二、區域水文地質
三、礦井水文地質條件
四、礦井湧水量預計
第五節 開拓技術條件
一、簡況
二、大煤層頂底板岩性
三、煤塵與沼氣
第六節 煤炭儲量
第七節 中馬村礦39採區三維地震勘探
一、概況
二、勘探區位置及範圍
三、勘探地質任務
四、地震地質條件
五、斷層特徵
六、地質成果
七、結論
八、二維地震勘探
第八節 參考資料
第三章 基本建設
第一節 初步設計
一、井田邊界及儲量
二、豎井產量及一般工作組織
三、開發
四、井筒位置
五、提升和機電設備
六、井底車場與硐室
七、礦車
八、排水
九、通風
十、地面工業設備總布置
十一、地面鐵路
十二、工業廣場建築物與結構物
十三、焦作中馬村礦初步設計概算批准書
第二節 北風井設計
一、概況
二、設計單位及設計人員
三、設計主要內容
第三節 基本建設隊伍與施工
第四節 完成工程項目
第五節 井下突水淹井及治理
一、兩次突水經過
二、突水水源分析及治理措施
三、打鑽注漿堵水
四、排水工作
第六節 修改設計與施工
一、概況
二、《反修礦(中馬村礦)修改設計》
三、施工隊伍
四、工程項目與投資完成情況
第四章 煤炭生產
第一節 生產能力
一、礦井原煤生產情況
二、生產能力與核定
第二節 開拓掘進及其工藝
一、開拓方式與巷道布置
二、掘進方法及技術裝備
三、支護形式
第三節 採煤方法
一、1970-1985年期間
二、1990年-2005年期
三、機械化採煤
第四節 通風
一、通風方式及通風系統
二、通風裝置及風機型號
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預報
四、“四位一體”綜合防治煤與瓦斯突出措施
五、抽放瓦斯與利用
六、井下防塵及措施
第五節 排水
一、礦井水源及水量
二、排水方法及系統
三、排水設備
四、排水能力
五、潛水泵應急救援鑽孔泵站
六、附錄:排水能力計算
第六節 運輸
一、礦井運輸系統
二、運輸設備
三、井底、採區車場及調車方法
四、井下運輸能力核定
第七節 礦井提升
一、主井提升能力計算
二、副井提升能力核定計算
第八節 供電
一、地面供電
二、井下供電
第九節 選煤與洗煤
一、中馬村礦歷年洗選工藝沿革
二、原煤洗選工藝流程
三、選煤設備控制方式
第五章 第三次淹井排水復礦
第一節 中馬村礦-160水平追排水
一、保小馬村礦生產安全搶險排水
二、鑽孔注漿堵水
三、主副井筒追排水
第二節 復礦工作
一、巷道修護
二、巷道掘進
三、防水設施擴修重建
四、二水平追排水
五、復礦面貌
第三節 復礦資金使用情況
第四節 生產自救工作
第六章 企業管理
第一節 計畫管理
一、機構設定
二、計畫工作
三、資金工程管理
四、統計工作
第二節 生產管理
一、生產調度
二、各級領導幹部值班跟班制度
三、三級崗位責任制
四、全面質量標準化建設
五、質量管理制度
六、地區名稱與循環作業的規定
第三節 工程技術
一、工程設計
二、生產地區安排
三、重大災害防治
四、作業規程的編制、審批與貫徹執行
五、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畫
六、推廣先進經驗和採用新技術
第四節 地質測量工作
一、地質測量機構的沿革
二、地質工作
三、測量工作
第五節 機電管理
一、機電設備管理
二、配件管理
三、供電管理
第六節 物資管理
一、組織沿革
二、供應概況
三、計畫與採購
四、儲備與消耗
五、倉庫管理
六、支護用品管理
七、爆破材料管理
八、物資回收與修舊利廢
第七節 煤炭質量與運銷
一、煤炭質量管理
二、煤炭銷售管理
三、自用煤管理
第八節 勞資社保
一、組織沿革
二、勞動組織管理
三、工資管理
四、津貼與獎金
五、社會勞動保險(簡稱社保)
第九節 財務
一、固定資產
二、流動資金
三、成本管理
四、利稅
五、審計工作
第十節 環境保護與計量
一、環境保護
二、計量
第十一節 企業整頓、升級
一、企業整頓
二、企業升級
第七章 安全工作
第一節 組織沿革
第二節 安全生產管理
一、健全安全管理組織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三、實行安全目標管理
四、強化安全教育培訓
五、用安全科技促安全
六、夯實安全生產基礎
七、重點防治重大災害
八、黨政工團齊抓共管
九、實施安全風險抵押
十、嚴格執行責任追究
第三節 重大事故
一、突水與瓦斯突出
二、歷年傷亡情況
第八章 教育與科研
第一節 教育
概況
一、職工培訓
二、職工文化學習
三、職工到外地深造學習
四、中馬村礦職工子弟學校
第二節 科研
概況
一、小改小革
二、科研項目及獎項級別
三、中馬村礦QC(全面質量管理小組)成果
四、二十一世紀科研成果
第九章 多種經營
第一節 綜合廠
第二節 造紙廠
第三節 土建隊(建築安裝隊)
第十章 政治
第一節 組織機構
一、黨的組織機構
二、行政組織機構
第二節 歷屆黨代會
第三節 組織、幹部
一、組織工作
二、幹部工作
第四節 宣傳與教育
一、組織概況
二、教育工作
三、新聞報導
四、廣播錄像
第五節 紀檢、監察
一、組織概況
三、糾風反腐
第六節 武裝與保衛
一、武裝
二、保衛
第七節 計畫生育
一、組織沿革
二、政策規定
三、實施措施
第八節 檔案
一、概況
二、檔案種類
三、檔案管理
第九節 工會
一、職工代表大會與工會會員代表大會
二、組織建設
三、勞動競賽
四、女工工作
五、文體工作
六、勞動保險
七、工會經費
第十節 共青團
一、組織沿革
二、歷屆團代會
三、組織建設
四、團的活動
五、少先隊
第十一章 福利衛生
第一節 組織機構沿革
第二節 生活福利
一、職工澡堂
二、職工宿舍
三、招待所
四、託兒所
第三節 職工食堂
一、概況
二、經營管理
第四節 礦醫院
一、概況
二、醫療設備
三、防疫與治療
第十二章 工業農業關係
第一節 徵用耕地
一、建井期間(1955~1964年)
二、恢復礦井建設期間(1966~1970年)
三、礦井生產時期(1971~2006年)
第二節 村莊搬遷
一、下馬村
二、小羅莊
三、義莊
四、張田河村
第三節 支援農業
一、水
二、電
三、村辦小煤礦
第四節 農村對煤礦供應
一、材料供應
二、食品供應
第十三章 榮譽及部分領導人簡介
第一節 榮譽
一、先進集體
二、先進個人
三、榮獲局(集團公司)級以上部分勞模事跡簡介
第二節 部分領導人簡介
閻志本
韓曾茂
王玉德
穆拉元
李同慶
馮慶堂
何士琦
賈福
程章印
許來忠
靳錄智
馮廣亮
丁永
楊道開
白志華
張英魁
沙俊亮
趙尊有
劉魁景
李欽汨
樊百勝
第三節 建井時期
一、中馬村礦建井籌備處、中馬村工區
二、蘇聯專家、蘇聯專家辦公室
三、建井、建築、機電安裝
第四節 礦技術負責人
第五節 歷年中層幹部
附錄
《中馬村礦志》編委
《中馬村礦志》編纂工作人員名單
《中馬村礦志》編篡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