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慕課)

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是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的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於2015年春季首次在智慧樹網平台開課。該課程授課教師是彭崇勝、王夢月、沈琦、邱明豐、孫海英。據2021年7月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14學期,累計選課11.20萬人,累計學校354所,累計互動39.58萬次。

該課程共六章,主要解釋了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讓人們一起走進中醫藥的同時一起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零基礎的學習者提供入門的學習指導,而且為學習者提供了中醫藥知識及養生保健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
  • 開課時間:2015年春季(首次)
  • 授課教師:彭崇勝、王夢月、沈琦、邱明豐、孫海英
  • 類別:慕課課程、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授課平台:智慧樹網
  • 建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適應專業,課程簡介,課程大綱,開課信息,課程特色,教學計畫,教學目標,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切事物都在快速的更替,而中華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卻在幾千年的洗禮中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心中。從新石器時期伏羲發明八卦,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道、儒家,再到晉唐時期的道教,中國的陰陽思想最終以中醫藥學的實踐而傳承下來,成為中醫藥學家思考生命、健康問題的獨特視角。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也不乏有知名道士,如魏晉時期的王叔和、東晉時期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唐代的王冰孫思邈等,將道家的思想不斷融入到醫藥學中,特別是養生學。

適應專業

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主要面向哲學類專業學習。

課程簡介

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共六章,主要介紹中國傳統醫藥基本原理,特色理論、思想,思維方式及其產生、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了解中醫藥的文化基因,從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定義或涵義闡釋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和範疇等內容。該課程通過剖析中醫藥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使人們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中醫藥的思維特徵、思想特色與知識體系。

課程大綱

第一章 緒論
1.1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
1.2什麼是中醫藥
1.3為何要談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
1.4本課程主要內容
第二章 走近中醫藥
2.1中醫藥的是與非曲直
2.1.1針灸如何紅遍全球
2.1.2中醫藥還有用武之地嗎
2.1.3攻擊中醫藥學的風波
2.1.4換個角度看中醫藥
2.2中醫藥起源、發展
2.2.1上古時期的傳說
2.2.2醫藥理論的奠基
2.2.3發展和集成
第三章 中醫藥基本理論、思想
3.1陰陽思想漫談
3.1.1陰陽思想溯源
3.1.2陰陽核心思想
3.1.3中醫藥學的陰陽思想
3.1.4現代科學的陰陽思想
3.2五行學說探析
3.2.1五行的概念和演化
3.2.2五行學說基本內容
3.2.3中醫的五行思想
3.2.4五行學說現代思考
3.3臟腑筋絡淺說
3.3.1中醫臟腑概念
3.3.2如何認識臟腑理論
3.3.3經絡概念和功能
3.3.4經絡實質探究
3.4藥性理論解析
3.4.1中藥性味理論
3.4.2中藥歸經、升降理論
3.4.3藥物毒性理論
第四章 中醫藥傳統文化基因
4.1易文化與中醫藥
4.1.1易文化起源
4.1.2易文化核心思想
4.1.3易文化對中醫藥影響
4.2儒學思想與中醫藥
4.2.1儒學思想回顧
4.2.2中醫道德規範的“仁愛”基礎
4.2.3中醫“致中和”思想
4.2.4儒學思想的生命關懷
4.3中醫藥道文化基因
4.3.1道家與道教
4.3.2道文化核心思想
4.3.3中醫藥中道文化
4.3.4用藥風潮的道文化淵源
4.4佛文化與中醫藥
4.4.1佛教的傳入
4.4.2佛文化思想特色
4.4.3佛文化對醫藥學影響
4.4.4佛教徒對醫藥學的傳播
第五章 中醫特色思想
5.1中醫天人觀
5.1.1中醫天人觀思想基礎
5.1.2中醫對“天”及“天人關係”的認識
5.1.3中醫天人觀現實意義
5.2中醫的生命觀
5.2.1生命現象認識誤區
5.2.2中醫對生命規律的認識
5.2.3中醫“生命觀”意義
5.3名醫名家思想
5.3.1醫祖-扁鵲
5.3.2醫聖-張仲景
5.3.3太醫令-王叔和
5.3.4抱朴子-葛洪
5.3.5藥王-孫思邈
5.3.6啟玄子-王冰
5.3.7瀕湖山人-李時珍
5.3.8法醫學之父-宋慈
第六章 中醫藥養生文化
6.1中醫養生思想源流
6.1.1何為養生?何為治未病?
6.1.2養生、治未病思想源流
6.1.3古今養生需求
6.2養生之道
6.2.1順應自然之道-晝夜節律
6.2.2順應自然之道-七日節律
6.2.3順應自然之道-四季節律
6.2.4順應自然之道-生命周期律
6.2.5動而中節之道
6.2.6精神調攝之道
6.2.7三因制宜之道
6.3中醫養生之術
6.3.1運動養生
6.3.2飲食養生
6.3.3藥膳養生
6.3.4針灸推拿養生
6.3.5茶、酒養生
6.3.6其他養生方法
6.4藥食同源的飲食文化
6.4.1藥食同源歷史演變
6.4.2法定藥食同源目錄
6.4.3常用藥食同源藥
6.4.4藥食同源中藥引發思考
註:該課程大綱於第14次開課時發布,排版從左到右列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5春夏
彭崇勝、王夢月、沈琦、邱明豐、孫海英
24學時
11165人
第2次開課
2015秋冬
6032人
第3次開課
2016春夏
32學時
5622人
第4次開課
2016暑假
1789人
第5次開課
2016秋冬
10554人
第6次開課
2017春夏
8951人
第7次開課
2017秋冬
534人
第8次開課
2018春夏
2780人
第9次開課
2018秋冬
11308人
第10次開課
2019春夏
11907人
第11次開課
2019秋冬
2522人
第12次開課
2020春夏
12489人
第13次開課
2020秋冬
12138人
第14次開課
2021春夏
14148人
第15次開課
2021秋冬
43學時
待定

課程特色

課程設計原則
1.該課程從中醫藥起源和發展的文化背景,中醫藥經典學術思想、名醫名家的求實精神和思想美德等角度介紹中醫藥學科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
2.該課程運用多角度、辯證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中醫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問題。

教學計畫

內容主題
計畫內容
緒論
主要介紹通識教育目標、理念和該課程的由來;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和教學、考核方式及注意點。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更好地掌握該課程的學習定位。
走近中醫藥
通過一些實例從公眾支持和反對兩個不同角度認識中醫藥;進一步從中醫藥學起源、中醫藥理論概要的科普水平認識中醫藥學的歷史和主要理論。使學生對中醫藥學有初步的了解。
中醫藥基本理論、思想
通過介紹中醫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藥性理論,使修讀者對中醫基本理論體系的根基有初步認識,並在學習中了解這些理論的優勢和不足,為零基礎學員提供入門知識。
中醫藥傳統文化基因
從中醫藥的視角探討中國早期的易文化和後來形成的三大主流文化儒、道、釋在中醫藥學科的積澱,重新審視中醫藥文化精髓。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特別是中醫藥文化。
中醫特色思想
從中醫天人觀和生命觀入手,探討中醫對人體健康的一些重要看法。進一步從古今名醫名家的思想、故事展現中醫思想特色。使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中醫藥特色和文化。
中醫藥養生文化
從中醫藥養生、治未病思想源流探討養生概念。進一步從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不同層面進行簡要討論。最後討論“藥食同源”的養生文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養生目標,規劃和諧健康人生。
據2021年6月智慧樹網平台顯示,該課程在每一章安排了“作業測試”內容,且學習結束前安排了“期末考試”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中醫藥學科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科學地認識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研究和利用價值,作為中醫藥學入門基礎。
2.理解中醫藥傳統文化基因及其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思考當今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過程中如何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等中華魂寶。
3.提升綜合分析、判斷及學習的能力,樹立良好的生命道德觀與和諧人生的健康觀。

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3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5.0分)+學習行為分(2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
卷面分
單項滿分
第一章 單元測試
10
1.0
第二章 單元測試
20
2.0
第三章 單元測試
20
2.0
第四章 單元測試
15
1.5
第五章 單元測試
15
1.5
第六章 單元測試
20
2.0
表格參考資料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見面課實際得分/見面課總分*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
單項滿分
如何學好《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線上課
5.0
中醫藥,巫術、偽科學還是科學?
5.0
瘟疫的中醫藥防治
5.0
課程總複習、中醫藥研究熱點概述
5.0
表格參考資料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1、期末考試得分=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權值。
2、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3、試卷:教程考試。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彭崇勝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含民族藥)藥效物質、作用機制研究等。
王夢月,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講課程為《中藥學通論》《生藥學》等。
沈琦,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型化抗腫瘤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的研究等。
邱明豐,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西雙版納州傣醫藥研究中心主任。
孫海英,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