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操作規範標準

《中醫艾灸操作規範標準》是2020年09月15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艾灸操作規範標準
  • 外文名:Chinese medicine moxibustion operation standard
  • 標準編號:T/HNJK 05—2020
  • 發布日期: 2020年09月01日
  • 實施日期: 2020年09月15日
起草人,起草單位,適用範圍,主要內容,

起草人

苗明三、常貴生、練嵐、邵同先、吳彬、楊國勇。

起草單位

河南省健康產業發展研究會、河南省健康服務業聯盟、大艾實業有限公司、河南金煦藥業有限公司、河南妙慈藥業有限公司。

適用範圍

本《規範》規定了艾灸的術語和定義、作用和適應範圍、注意事項、操作方法、禁忌症、施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主要內容

5? 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順序
5.1.1體位選擇
常用體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5.1.2施灸順序
施灸的順序,臨床上常見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陽經,後灸陰經。施灸壯數先少後多,施灸艾灶先小後大。
5.1.3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有補有瀉,需根據辨證而定,虛者宜補,實者宜瀉。
5.2常見操作方法
5.2.1溫和灸
5.2.1.1操作步驟
將艾條燃著一端,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灸。(本《規範》中選穴與《砭石》規範合併使用)
對於局部知覺減退的受術者或小兒,施術者可將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施術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受術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5.2.1.2操作時間
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每日1~2次,一般7~10次為一療程。
5.2.1.3 適應症
主要用於腰腿痛、風寒濕痹、肘勞、漏肩風、面癱、胃痛、腹痛、泄瀉、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種慢性病患者的防治。還常用於保健灸。
5.2.2溫針灸
5.2.2.1 操作步驟
先取長度在 1.5寸(0.30×40mm)以上的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在留針過程中,於針柄上或裹以純艾絨的艾團,或取長約2cm艾條,套在針柄之上,無論艾團、艾條段,均應距皮膚2~3cm,再從其下端點燃施灸。
5.2.2.2 操作時間
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
5.2.2.3 適應症
本法適用於寒盛濕重,經絡壅滯之證,可緩解關節痹痛,肌膚不仁等症。
5.2.3多功能艾灸儀
5.2.3.1 操作步驟
接通電源,打開艾灸儀的電源開關。將艾頭插入艾頭插座內。
打開控制臺上的啟動開關,根據艾治的時間及施治溫度在面板上進行設定。將專用鬆緊縛帶扣入艾頭兩側的空內固定好。將專用隔熱墊整齊放入組合艾頭艾腔內。用鬆緊縛帶把艾頭固定在施灸穴位上對患者進行施治。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儘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法,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禁灸。
6.2禁忌病證
梵谷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上亢頭痛症,一般不適宜用灸法。
6.3禁忌體質
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7 施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7.1不良反應
實施艾灸過程中可能出現胸悶、心慌、暈厥,皮膚瘙癢、刺痛、水皰等不良反應。
7.2處理措施
7.2.1根據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法
以受術者的病情、年齡、體質等決定施灸量的多少。
若要選用化膿灸時,一定要徵得受術者的同意,並在病歷上記錄、簽字。
7.2.2? 暈灸現象處理
立即停止艾灸,讓受術者平臥於空氣流通處,鬆開領口,給與溫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溫開水,閉目休息即可。對於猝倒神昏者,可以針刺水溝、十宣、中沖、湧泉、百會、氣海、關元、太沖、合谷等穴以急救。
7.2.3?水皰處理
施灸後皮膚出現紅暈是正常現象,若艾火熱力過強,施灸過重,皮膚易發生水皰。如果水皰較大用消毒針刺破後消毒,防止感染,數日內可痊癒,一月內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著。
8 標準使用證書
採用本標準,經使用單位申請,由歸口管理單位向使用組織頒發相應的“團體標準使用書”,有效期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