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寒與溫病》是現代時逸人編著的一部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醫傷寒與溫病
- 作者:時逸人
- 類別: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
- 首版時間:1956年
《中醫傷寒與溫病》是現代時逸人編著的一部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
《中醫傷寒與溫病》是現代時逸人編著的一部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總論介紹溫病發展史,傷寒與溫病之爭的緣由及焦點,溫病與傷寒的病因病理、症狀、診斷及治法等;中篇各論敘述傷寒的病理演變過程及其症...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範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簡介 溫病包括範圍很廣,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急性熱病,都屬於溫病的範圍...
傷寒分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狹義傷寒是廣義傷寒之一的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這裡所說的傷寒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傷寒桿菌引起的傷寒病。傳病規律 傷寒主要是按六經辨證,六經即太陽、陽明...
傷寒溫病發於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聖散能平。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也。其原不殊。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
《傷寒與溫病診療表解》是現代胡友梅編著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分鑑別根據、診療體系、病程劃分和證型區別表解、方劑及其醫療作用四部分。著重闡述傷寒、溫病兩種學說是適應兩種類型病症的診療方法,並對歷代寒溫派系爭執的...
《中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是2016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傷寒論》《溫病》是學習和研究中醫者之 經典醫籍,《傷寒論》六經辨證,百餘首經方雖用千 載而不衰;《溫病》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均是指...
溫病學派將溫病從傷寒中獨立出來,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補充了前人在理論上的空白,使溫病的治療擺脫了《傷寒論》的束縛,在臨床上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初步建立了中醫傳染病學 吳有性創造性地提出“戾氣”通過口鼻侵犯人體,使人感染...
《傷寒溫病醫案(上)》是2004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和古。內容簡介 中醫醫案是歷代中醫學家靈活運用中醫傳統的理、法、方、藥治病救人的真實記錄,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範例,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理論和提高臨床...
傷寒學派的諸多醫家是從收集《傷寒論》散在舊論,訂正校勘,繼而在學習過程中闡發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並同時進行醫療臨床實踐的過程。明末、清代之後,對於溫病學的概念和辨析及證治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由於這些醫家的實踐內容多以...
《傷寒總病論》6卷,約成書於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龐安時多年潛心研究《傷寒論》的結晶。書中前三卷論述傷寒六經證,後三卷論述暑病等熱病。作者於書中正式提出寒溫分治的觀點,認為傷寒與溫病是性質不同的兩類外感熱病,對...
例如:經方派與時方派之爭,傷寒派與溫病學派之爭,促成了時方與溫病學說得到獨立與發展壯大。隨著時間流逝,經方派之繼承發揚雖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現代卻並未退出歷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來隨著中成藥生產的擴大,在國內外大有復甦和再發展...
傷寒門(附論),醫學中醫術語。基本信息 傷寒之為病,經曰∶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皆系六淫之邪,並為四氣。 四氣者,風寒暑濕是也。解釋 傷寒之為病,經曰: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夏變為熱病,皆系六淫之邪...
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是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術流派,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期兩大學術流派出現了相融合的趨勢,《傷寒指掌》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流傳版本 《傷寒指掌》於1796年著成,現存最早刻本為嘉慶十二年(1807年)...
傷寒溫疫論 《傷寒溫疫論》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溫病類著作,約成書於清末,係為《醫書四種》之一。內容簡介 該書先將《傷寒論》方編成歌訣,繼分述其方義證治,偶加按語;次論溫疫,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諸病證治。
傷寒溫病 《傷寒溫病》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經過兩宋金元時期的變革發展,溫病始脫離傷寒藩籬;時至明清,才逐步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診治方法,從而形成一門新興的臨床學科。綜觀中醫的發展史,溫病學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以下三個時期:萌芽時期 (戰國—晉唐時期)據醫史考證,...
傷寒派,古代醫學流派。自從東漢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以來,後世醫家對該書注釋、發揮者頗多。使仲景的傷寒論學說得以不斷發展。他們之中雖有各種不同見解的爭論,但在繼承發揚仲景學說上則是一致的 。迨至溫病學說興起,在傷寒、...
第一節 溫病與傷寒的概念 第二節 溫病學說與《傷寒論》的關係 第二章 溫病發病學說與中醫現代臨床 第一節 外感發病學說 一、溫熱病因 二、濕熱病因 三、燥氣病因 四、雜氣發病學說 第二節 伏氣發病學說 一、伏邪發病學說與...
外感熱病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是中醫內科六大急症之一。屬於中醫傷寒、溫病、瘟疫、四時感冒或時行感冒範疇,...
溫病派是一種中醫理論的學說。明清以來,在古代治療傷寒病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對溫熱病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溫熱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療原則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說。學說發展 【溫病派】溫病學說的形成,對傳染病...
套用:用於急性胃腸炎,傷寒、副傷寒,胃腸型感冒,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屬感染,急性血吸蟲病等。14.三仁湯(《溫病條辨》)病機:濕溫初起,邪遏衛氣,濕漸化熱。脈症:頭痛惡寒,身熱不揚,午後身熱明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
萬友生(1917—2003).江西人.全國著名的中醫學術專家.*著名老中醫、國務院特殊津帖專家。曾先後任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江西中醫專科學校和江西中醫學院教導副主任.內科和傷寒溫病、熱病教研室主任,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鑑別點是: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
《外感熱病證治要義》是時逸人原著、時振聲改編的一本內科類中醫文獻。內容簡介 本書系根據時逸人《中醫傷寒與溫病》改編而成。並在此基礎上,突出了中醫理論體系,提出了“六經辨證不僅為傷寒所設,溫病同樣也可用六經辨證指導”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