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世紀後,印度教與佛教密宗漸趨盛行,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開始接近,互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佛教思想,後稱中觀瑜伽行派或瑜伽行中觀派。此派創始...
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最著名的三大學派,包括中觀派、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
大乘兩個學派開始融合,形成中觀瑜伽行派。寂護是這個學派的創建者,著有《攝真實》等。他堅持自續派的獨立論證路線,並受到法稱因明學中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影響,...
公元7~8世紀以後,隨著密教的傳播,大乘兩個學派開始融合,形成中觀瑜伽行派。寂護是這個學派的創建者,著有《攝真實》等。他堅持自續派的獨立論證路線,並受到...
中觀部收有龍樹所造之中論、十二門論等中觀派之論書,龍樹即中觀學派、中觀思想之祖。瑜伽部收有瑜伽派(唯識派)之論書,如瑜伽師地論一○○卷,由彌勒...
《古因明要解-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釋水月、許地山。內容簡介 水月法師的《古因明要解》對《方便心論》全分、《...
」 ——《瑜伽師地論》卷五一 世間的一切法就是五蘊法(五陰十八界),其存在和運作,是因為有能持業種的入胎識——本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在背後支持著。依...
迨7~8世紀密教興起後,大乘佛教中的兩派開始接近起來,逐漸融合為瑜伽行中觀派或稱中觀瑜伽行派。三類八識 瑜伽行派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精神的總體─...
瑜伽宗和中觀宗在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觀世界的同時,又肯定思維意識(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主張“實無外境,唯有內識”、“外...
數論的世界觀和佛教不同,中觀、瑜伽兩派的著作都對之採取批判態度。其次,《瑜伽經》承認一個具有人格的“自在(天)”作為修行者發願成就的對象。這個自在(天)...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2]的...
《圖解無上瑜伽》是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諾布旺典。本書提煉的兩百個關鍵字、一百多個形象易懂的圖解進行入門指導。 [1] 書名...
《古因明要解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釋) 水月。簡介 《古因明要解》,介紹古印度邏輯學專著,作者水月法師,該書...
如瑜伽智者,從無始以來由所積煩惱、所知障患而障蔽慧眼時,由自虛妄分別起虛構增益執,分別色等諸法之自性、性相、所相、因、果、一體、異體、俱體、有、無...
無相瑜伽依中觀理論而修,在有相瑜伽修本尊天身而入定的基礎上,空有雙俱,顯現如幻本尊天身,並行種種觀察(止觀雙修),此即所謂有相、無相瑜伽法。
瑜伽行唯識學派 又稱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與中觀派並列,為大乘佛教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
奉正果法師臨終遺命,1988年依止寬霖大和尚,受瑜伽菩薩戒,專事佛學研究工作。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精習儒學和佛學,對儒學和漢藏佛學都有很深的造詣。著作甚豐,...
迨7~8世紀密教興起後,大乘佛教中的兩派開始接近起來,逐漸融合為瑜伽行中觀派或稱中觀瑜伽行派。中國傳統稱瑜伽行派為有宗。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
瑜伽中觀派的創始人是寂護(藏譯為靜命,其實梵文Śāntarakṣita應譯為寂護),他是第八世紀東印人,曾做過那爛陀寺主講。他在中觀學系中,與稍前一點...
“甚深中觀見,廣大瑜伽行”,兩大教法體系在佛教被喻為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三慧學林的討論也不離這兩大體系。大略而言,《七十空性論》的討論重點在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