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起義

1949年9月19日,在寧夏全境即將解放的前夕,馬鴻賓、馬惇靖父子,毅然率國民黨八十一軍在中衛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

基本介紹

  • 名稱:中衛起義
  • 發生時間:1949年9月19日
  • 地點:中衛市
  • 主要指揮官:馬鴻賓、馬惇靖
事件經過
馬鴻賓的八十一軍,是寧夏地方軍閥部隊,前身系國民黨陸軍第三十五師,1946年擴編為八十一軍。軍長由馬鴻賓的三子馬惇靖接任,下轄3個師,共1。68萬餘人。該部自1935年奉命截擊紅軍到1947年隨胡宗南進攻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十八年里,與革命武裝交戰幾十次,損兵折將,屢遭失敗。中共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對馬鴻賓本人及所屬部隊,採取積極爭取和主動團結的態度,使馬鴻賓及八十一軍·大宮兵深受教育。
1949年8月26日,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解放蘭州後,9月初,第十九兵團開始向寧夏進軍。寧夏即將解放的嚴峻形勢,迫使馬鴻賓父子不得不考慮何去何從的問題,由於顧慮起義後得不到寬大對待,處於進退維谷之中。
中國共產黨決定對寧夏敵軍努力爭取用政治辦法解決。1949年7月6日,毛澤東在《解決西北敵軍的方針》中,曾指出對青、寧二馬應於區別對待。十九兵團進軍寧夏之前,兵團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甄華,邀請蘭州伊斯蘭教界素有名望的郭南甫老先生等組成和平代表團,先期趕赴銀川等地進行動員說服工作。郭南甫向馬鴻賓轉達了解放軍的和平誠意,希望馬鴻賓以大局為重,棄暗投明,走和平解放道路。9月14日,中國共產黨派人前往石空,與早年打入馬鴻賓部的地下黨員李振邦取得聯繫,利用內線做八十一軍的工作。為了爭取八十一軍起義,人民解放軍釋放了在棗林子、常樂堡一帶被俘的八十一軍大部分官兵,對該軍軍心影響很大。八十一軍大多數下層官兵都希望走和平解決的道路。
儘管馬鴻賓父子有了和平起義的想法,但仍顧慮重重,並準備繞道前往綏遠,投奔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
為了促使八十一軍早日起義,9月16日,人民解放軍炮兵摧毀了黃河以北石空堡以西中銀公路上的敵軍碉堡,六十三軍一八八師進擊迎水橋,直逼中衛,六十四軍占領彰恩堡進抵青銅峽。敵八十一軍處於人民解放軍東、南、西3面包圍之中,面臨被殲滅的境地。時間已不允許馬鴻賓父子再猶豫不決了。
9月18日,馬鴻賓乘飛機去綏遠會見董其武,並請傅作義、鄧寶珊為寧夏的前途出主意。傅、鄧明確提出“和有利,戰不利”的主張,使馬鴻賓堅定了起義的思想。
同日,馬惇靖派馬培清前往中寧縣城,同解放軍六十四軍聯絡部部長牛連壁商談,草擬了起義協定的具體條款。19日中午,八十一軍軍長馬惇靖按約乘羊皮筏子來到石空渡口黃河中間的一個沙洲上,準備與解放軍代表在這裡簽字。六十四軍副政委傅崇碧,帶領作戰科長唐皎、聯絡部長牛連璧等人前往沙洲,與馬惇靖見面。傅崇碧坦率地向馬惇靖講明解放軍和平解放寧夏的誠意,並請馬惇靖前往中寧縣城商談。
在中寧六十四軍軍部駐地,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副政委傅崇碧同馬惇靖進行了治談。曾思玉、傅崇碧以北平和平解放為例,具體說明人民解放軍總部約法八章的內容,闡明中共對少數民族的一貫政策。馬惇靖當即表示,擁護八項和平條件和中共的政策。下午5時,雙方簽訂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與國民黨第八十一軍和平解決協定》。至此,八十一軍宣布起義,並按協定組織黃河以北船隻,迎接解放軍渡河,部隊集中於中衛地區,待令改編。
馬鴻賓、馬惇靖率八十一軍起義後,彭德懷副總司令發來賀電。12月19日,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解放軍總部命令,將八十一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第二軍,軍長馬惇靖,政委甄華。在起義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馬鴻賓,寧夏解放後被任命為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