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分裂(Sino-Soviet Split)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出自《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蘇分裂
- 外文名:Sino-Soviet Split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公布時間:2012年
中蘇分裂(Sino-Soviet Split)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出自《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
中蘇分裂(Sino-Soviet Split)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出自《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定義1956年以後,中國和蘇聯兩黨、兩國在意識形態、國家關係方面逐漸產生重大的分歧,1960年雙方關係公開破裂,直...
中蘇邊界衝突是指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時一系列中國和蘇聯之間的武裝軍事對抗。其中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國兩國之間的戰爭。蘇聯不斷挑起邊境流血事件,導致中蘇邊界衝突升級。其中的珍寶島保衛戰(亦作:珍寶島...
在“九評”中,康生等人指責蘇共是分裂主義者,赫魯雪夫“包產到隊”是修正主義,是搞資本主義復辟。以至到1968年後又指責蘇聯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提出發動防修反修運動,中蘇兩黨、兩國關係進入惡化時期。這20年中蘇對抗,給兩國都帶來...
莫斯科三月會議之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思想上的分歧發展到組織上的嚴重分裂,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以及歐洲一些黨之間的關係中斷。以1965年莫斯科三月會議為標誌,中蘇兩黨關係完全破裂和交往中斷。1966年3月22日,中共中央覆信蘇共中央,...
中蘇交惡是指冷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發生的一系列外交、軍事上的對立,其中也有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雙方的對立,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事件背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中共中央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編輯部名義相繼發表九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指名批判“赫魯雪夫修正主義”,與此同時,蘇共發表大批文章回應。論戰導致中蘇兩黨關係中斷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並導致中蘇兩國國家關係惡化。
四、分歧:中蘇關於處理危機的不同方針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 ——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一、競賽的目標:超英趕美還是趕美超蘇 二、蘇聯的態度:從熱情支持到謹慎反對 三、中共的反應:從耐心期盼到憤怒...
鄧小平說國際共運面臨一個分裂的問題 第十八章 印尼、越南等國共產黨提議召開兄弟黨會議,中共建議分五個步驟召開兄弟黨會議,均為蘇共所拒絕 第十九章 中蘇之間圍繞中印邊境衝突和加勒比海危機這兩個事件發生分歧與爭論 關於中印邊境衝突...
這次事件真的就是中蘇兩黨開始走向分裂的轉折點嗎?第九集 獨領風騷(上)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揭露了史達林的錯誤,繼而又在波匈事件的危機處理上顯得力不從心,這一切無疑是大大降低了莫斯科的威信,動搖了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
線索清晰,語言生動。《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套裝共2冊)》延續了作者一貫的敘述風格,圍繞中蘇關係從結盟走向分裂所展開的歷史敘事,線索清晰,文字曉暢,極具可讀性。《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
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再次掀起批判史達林的高潮。蘇共二十二大結束之後,中蘇關係漸呈緊張之勢。1962年冬,蘇共領導人利用歐洲一些國家的共產黨相繼召開的代表大會,指名攻擊中國共產黨。受蘇共影響,捲入圍攻中共代表團的兄弟黨也越來越多。在...
國內著名學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資料展示、探討1917-1991年中蘇關係的曲折歷史,詳盡而深刻地論述了蘇聯與中國革命、中蘇同盟建立、中蘇分裂與對抗、中蘇關係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蘇關係歷史的力著。媒體評論 研究...
這次會議以後,中蘇兩黨關係徹底破裂,原來統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徹底分裂了,原來統一的社會主義陣營也不復存在了。第三個時期,從1965年3月莫斯科會議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這是中蘇關係的全面對抗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蘇雙方的互相...
(三)中蘇對抗強化了蘇聯的經濟軍事化發展模式 三、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一 (一)造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嚴重分裂 (二)基本上維護了正常的黨際關係原則 (三)推動了各國黨獨立自主潮流的發展 四、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一)...
中蘇關係如何從蜜月走向分裂? 新疆伊犁、塔城地區中國邊民越境到蘇聯的事件,蘇聯邊防軍槍殺中國軍民事件的真相又是如何?“珍寶島戰爭”如何引爆,如何戰鬥和結束? 中蘇對抗期間,雙方都有哪些過火的言行?中蘇關係是如何打破堅冰,走向正常...
參見:中蘇交惡 1956年,霍查粉碎了由一批中層幹部和軍官組成的黨內反對派向他發起的政治挑戰,解除了後顧之憂。隨著赫魯雪夫逐步推行各項改革,在外交上奉行三和路線,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開始不點名地批判蘇共自“二十大”以來的方針...
(朱瑞真《中蘇分裂的根源》)成因之四 蘇聯用大國大黨心態對中共發號施令製造不平等 中蘇關係惡化直至分裂,可以從各方面去探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蘇共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赫魯雪夫的領導地位鞏固以後,蘇聯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
以後是中國未同莫斯科協商而在中印邊界採取的軍事行動使赫魯雪夫惱火,而蘇聯在中印衝突中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也激怒了北京;中蘇領導人之間1959年10月在北京和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的直接衝突,終於導致中蘇兩黨公開分裂。
1961年10月蘇聯共產黨第22次代表大會上對史達林主義的批評加深,導致中蘇交惡。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掀起了一股第二次去史達林化的運動。其中許多街道和城市改名:匈牙利城市多瑙新城於1951年改名為史達林城,1961年11月25日改回多瑙新城。...
第五章 從分歧走向分裂:對中蘇同盟關係的再考察 第一節 中蘇同盟關係的確立(1949~1950)第二節 中蘇同盟關係的蜜月期(1950~1957)第三節 中蘇同盟分歧的不斷深化(1958~1966)第四節 中國自助能力的基本發展歷程 第五節 ...
1950年代,中國官方強調的是蘇聯電影對普通民眾的教育作用:培養人民對社會主義蘇聯的嚮往;中蘇分裂期間,有關十月革命和列寧的蘇聯電影則被官方當作批判蘇聯“修正主義”的有力武器。橡膠合作:中蘇經濟關係的個案研究 姚昱/168 與工業領域...
赫魯雪夫導演的一場場反華鬧劇,把國際共運一步步推向無法挽回的分裂深淵 公開論戰是從蘇共二十二大開始的 1963:中蘇分歧由內部爭論演變為公開論戰 他們挑起公開論戰,“我們有什麼辦法呢?”毛主席決定發表雙方信件,“將赫魯雪夫一軍”國際...
《民族國家構建視角下的蘇丹內戰研究》是劉輝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4月。該書從民族國家構建的視角來研究蘇丹內戰,重點研究了中蘇雙邊關係,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石油合作。該書認為蘇丹出現內戰分裂的主要原因在於:獨立後沒有...
第五章 從分歧走向分裂:對中蘇同盟關係的再考察 第一節 中蘇同盟關係的確立(1949~1950)第二節 中蘇同盟關係的蜜月期(1950~1957)第三節 中蘇同盟分歧的不斷深化(1958~1966)第四節 中國自助能力的基本發展歷程 第五節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波利雅可夫有關中蘇關係的情報。儘管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是公開的事實,但中蘇兩黨到底分裂到什麼地步,有沒有可能在重大問題上依舊聯手反美,美國並沒有確切的情報。波利雅可夫提供的有關蘇方高層的情報,為確定中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