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李振村)

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李振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當下中國教育實驗課題之多,用“多如牛毛”形容亦不為過。但如此多的課題又有多少能夠行走到底呢?在這樣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背景下,由李振村策劃並組織實施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實驗,卻默默堅持10年,讓幾十萬個孩子受益,堪稱奇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經典詩文誦讀
  • 時間:1997年
  • 地區:山東
  • 目的:傳承文化
歷史回顧,誦讀經典,提升素質,

歷史回顧

1997年末,在山東濰坊市實驗國小啟動實驗。2000年,實驗在山東省12個區縣鋪開。
2003年,經山東省民政廳批准,正式成立山東中華詩文教育學會,這是國內第一個專門以推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為主要工作的省級學會。
2002年10月,李振村調到上海《國小語文教師》擔任執行主編,實驗開始走向全國。
2005年,創辦《讀讀寫寫:中華詩文學習》月刊,這是國內第一本以指導學生經典誦讀為主旨的雜誌。
2005年,全國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教學觀摩大會召開,與會代表近兩千人。自此,每年一屆的誦讀大會成為國內展示少年兒童經典誦讀成果的最有影響力的平台。
2007年,李振村提出了“新經典”理念,經典誦讀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誦讀經典

這是很多人都在追問的一個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也向李振村提出了這個問題,對此他做出了如下回答:
首先,從人類自身的成長來看,人與動物有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其一代代新生命的成長都是“從零開始”,因為動物沒有自己的文化積累,沒有傳統;而人就不同,人類新生命是在不斷接受前人經驗、不斷接受已有文化的滋養和薰陶中成長起來的。這種代代傳承的文化,形成了傳統,形成了歷史,於是人類才擁有了迥異於其他物種的“文明”,人類才日臻完善。
傳承人類文化的最主要載體就是經典作品。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曾經說過: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創性、源泉性的東西,它們都應該進入國民教育,比如英國人都要讀莎士比亞。中國也有這樣的精神遺產,比如《論語》和《莊子》,儒家和道家是我們民族思想的源頭構成;比如唐詩,唐詩所表達的人的思想情感的豐富性、複雜性、廣闊性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我們把這些民族的原創性的東西全部清除掉,中華民族的個性、中華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一個沒有了個性和根的民族,又能走多遠呢?
其次,從民族精神的傳承來看,經典誦讀是至關重要的通道。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語言裡,正如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統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像!正因如此,有學者指出:科技的進化一年一個樣,但人性進化卻很緩慢。唐詩的每句話,讀來都依然讓我們感動,就像今天寫的一樣,它是我們民族思想情感的寶庫。一個中國人,不管你身在何處,即便到了南極、北極,只要你肚子裡有幾首唐詩,你便是正宗的“中國人”。這是另一種“護照”,無形的精神“護照”。
當下的中國,表面上看,從政府主管部門到社會到學校,大家都在喊要弘揚中華文化、要培育民族精神、要培養愛國情懷。可是現實狀況又如何呢?我們的孩子從小以穿美國“耐克”運動鞋為時尚,以吃麥當勞、肯德基為至愛,以看美國卡通片和日本動漫為最樂……即便是在學校里,也以“雙語教育”的名義灌輸著其他民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個自小就脫離了民族基因、在外來強勢文化薰染下成長起來的人,你怎么能夠指望他會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你怎么能夠指望他熱愛自己的國家?
因此,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讓孩子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其作用絕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絕不僅僅是啟迪智慧,而是擔當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提升素質

對這個問題,李振村喜歡引用復旦大學著名學者葛劍雄先生的一段話來回答:人類已經發明了汽車,為什麼還要賽跑?練習馬拉松是為了有朝一日長途奔跑送信嗎?當然不是,我們只能從挑戰體能極限、鍛鍊意志力上來尋找答案。同樣道理,古詩文誦讀從知識學習的角度已沒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素質的提高。
全國著名教育家李希貴先生也曾經說過:全世界的軍人平時都在訓練,訓練什麼呢?除了一些操縱武器的訓練,就是一些基本功訓練,“一二一”,“一二一”,整天氣沖雲天地喊著整齊的口號,邁著整齊的步伐,闊步前進。請問:世界上有哪支軍隊在戰鬥中是喊著“一二一”的口號邁著正步衝鋒陷陣的?絕對沒有。既然這些東西在戰鬥中沒有用,為什麼平日裡還要這樣訓練?部隊首長告訴我們,這種訓練,練的是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的軍人素質!沒有這種最基本的素質,無論有多么好的武器和技術也沒有辦法打勝仗。
經典誦讀訓練的就是學生的基本素質。
比如記憶能力。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記憶能力是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得以有效提升的。凡是指導孩子背誦過大量經典的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對經典詩文的背誦量一旦突破兩百篇(首)以上,接下來的背誦就變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為什麼?因為在強化記憶的過程中,孩子的記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比如文化底蘊。持久的大量的誦讀經典,絕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它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形成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人一生髮展的基礎。以語文學科為例,如果孩子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滾瓜爛熟地背誦下了幾百篇漢語言文字的精華篇章,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知識儲備,就好比一個人攀上了群山之巔,他自然就有了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有了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視野,各種能力的發展就會水到渠成,學習自然會事半功倍。
當代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雙目失明,然而,他僅憑口述便完成了一部傳世名作《柳如是別傳》,索引文獻全憑記憶,後人查對,絲毫無誤。何以能夠如此?文化底蘊使然。
楊振寧自小就表現出了數學天賦,他的爸爸沒有按照我們的家教思路給兒子強化數學,而是聘請了一位文學教授幫助強化文史素養。楊振寧的爸爸了不起,有遠見卓識:他懂得為楊振寧豐富文化底蘊。後來楊振寧多次回憶說:這些經典詩文滋養了他的一生。
偉大人物是這樣,普通學生也是如此。
山東龍口市實驗國小,十多年前搞了個大量讀寫的實驗,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我去採訪,校長說:“我們的孩子人人下筆如有神,不信你可以當場試驗……”我當場命題,親自監督,40分鐘後,全體孩子的作文都交上來了。孩子們的作文真是好啊,語言優美,構思新穎,讓人驚嘆!
原來,這所學校一直堅持提早識字,大量閱讀。一年級讀童話、淺顯的古詩詞,二年級讀各種科普故事,三年級開始閱讀各種適合孩子們讀的中外長篇名著,孩子的閱讀量到國小畢業平均高達400萬字左右。在這樣一個寬厚的基礎上,孩子們寫讀書筆記、創作各種童話、編寫各類故事,如魚得水,信手拈來,讀寫能力飛速提升。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讓孩子拚命做各種練習題吧;如果著眼孩子一生的發展,那就讓孩子們誦讀經典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