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龍》是國小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綜合複習的第三篇課文。通過講述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條用貝殼砌成的龍,抒發了民族的壯志豪情,再次證明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第一龍
- 外文名:First dragon of China
- 地點: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
- 材料:貝殼
- 出處:國小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
課文內容
“中華第一龍”說明中華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圖騰,是一個民族認定的標誌。古時候,各個民族都會選取某種動物或某種植物作為圖騰,以它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徵和希望。
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龍,並不是一種實有的動物,而是一種藝術形象,是我們的祖先通過想像創造出來的。
古時候,人們對大自然的許多現象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更沒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連綿,驚濤駭浪,電閃雷鳴,暴風驟雨,都使他們震驚和崇拜。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圖騰具有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樣的雄姿,讓它像鳥一樣能騰雲駕霧,像魚一樣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馬一樣可以飛快奔跑……因此將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漸漸形成了駝頭、鹿角、蛇頸、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龍在我們民族的心目中,代表著吉祥,象徵著神聖,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築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龍作為裝飾,人們把它雕在房椽上、橋樑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劍上。節日裡或慶典上,舞龍是最隆重的活動。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為也被稱作“望子成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鳳呈祥”等帶有“龍”字的詞語,都表示讚頌或祝福。歌詞“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抒發了我們民族的壯志豪情。
“中華第一龍”的發現,再次證明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國人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