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2007年,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發布了第一份民族復興指數報告,以2005年數據為基礎,得出的結論是完成46%的復興任務。用量化指標衡量復興進度引發廣泛爭議。方法是用人均GNI國民總收入)確定現代化目標值,對比當年世界銀行中等收入國家的邊界標準。2012年8月7日,楊宜勇做客強國論壇,回答網友對相關問題的疑問,並稱2049年中國進入第一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 發布人楊宜勇
由來,算法,質疑,回應,詳解,指標,差異,標準,最新數字,

由來

所謂“中華民族復興指數”,自然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法有關,但“偉大復興”這個概念並不是建國以來就有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接觸“偉大復興”這個概念以前,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叫做“振興中華”,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被取了“振華”“振中”之類的名字,時刻被提醒著“振興中華”是他們的使命。
而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以後,“偉大復興”開始取代“振興中華”。據聞“偉大復興”的觀念體系源自於在高層頗有影響的思想家何新先生。何新的思想體系有著嚴重的與西方對抗的傾向,“偉大復興”與“振興中華”的重要差別在於,“偉大復興”說明“咱祖上也闊過”,而“振興中華”則沒有這個意思。何新先生非常喜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

算法

那么,權且就把這個指數當作“中國現代化指數”,行不行呢?可否理解為,“中國現代化”完成了62%呢?據楊宜勇和其同事譚永生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發表的《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測算》一文可知,62%這個數據是把多個指標經過三級加權得出的。
例如,先給三級指標像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城市化水平”在世界上的相對水平進行打分,然後加權算出二級指標“社會發展指數”的分數,再與同樣的二級指標“經濟發展指數”、“科級創新指數”加權,最後算出“中華民族復興指數”——其實就相當於算出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大約完成了62%。

質疑

而這樣一個看似權威的數據,卻引發諸多質疑
大學副教授肖余根認為,不能拿一個很難說科學的指標體系工具,來思考民族復興進程。
中華民族復興指數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據報導,在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有專家根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進行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這個數字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完成了總任務的62.74%。簡單說,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已經過了大半。
應該說,社會科學有其特殊的規律性,為了提高社會科學的權威性,社會科學借鑑自然科學的一些量化研究方法,也是一個趨勢。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領域,都可以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弄出一個指數來,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比如,中華民族復興指數,能否經得起推敲?
大多數網友根據自己的直感和常識,不認可這個研究,這也不奇怪。比如,中華民族的復興從近代開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05年,復興指數是46.4%,2010年就達到62.74%,僅僅五年內,復興指數就提高了16%,占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復興指數的三分之一還強,這客觀嗎?
當然,我們這樣比較,還是按照提出者的思想框架來思考的,這本身就落入了套中,從這樣的一個結果來看,這個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是存疑的。拿一個很難說科學的指標體系的工具,來思考民族復興進程,本身就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事情。哪怕這個指標體系,表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統計了大量的數據,但把這些數據,硬生生地貼上一個根本無法涵蓋的概念,其結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回應

對客觀性質疑
楊宜勇回應稱,國際上沒有不代表中國不能做此類研究。在國外比較主觀的“幸福指數”都可以測量,國內安徽也出現了“科學發展觀指數”,那么“民族復興指數”又有何不可?
楊宜勇說,他在研讀中共主要文獻時注意到,到21世紀中葉,即建國100年左右,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藍圖”的一個重要節點。如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目標,那么它就是可量化的;如果它不是一個目標,就不可以量化,將來也無從檢驗,那么提出“民族復興”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比如人均GNI(國民總收入)確定的現代化目標值是8000美元,這是2006年世界銀行中等收入國家的邊界標準,而最新標準已達到12000美元,所以原來的目標低了。此外,城市化率目標(60%)也被低估了,目前中國已經有51%。
當然,“復興”速度快也不是沒有道理。“這五年中國GDP平均增速達到11.2%,這也是歷史上沒有的。”
楊宜勇說,國際上也是報告結果與大眾感受相驗證,偏離太大將對標準做適度調整,但是調什麼,調零點還是調刻度,或者兩個都要調,需要反思。“這個測算每5年一次,目前不考慮增加更多的指標,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民族復興內涵
楊宜勇說,“復興”不是簡單地回到中華民族古代曾經的輝煌,而是要“恢復”出嶄新的時代內容,其中包括:以經濟為主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各領域整體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和法制更加完備,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實現祖國統一。
指標的科學性
針對有人質疑這一指標的科學性,楊宜勇說,“首先,我們報告了,我們監測了,對不對,你們可以來核查,但是核查也有科學的核查方法。如果你沒有更加科學的體系,你們也可以作出新的報告進行自己新的視角的監測,我們再來核查你的研究。科學對話的前提就是用論文對話,這是世界上科學探討的規則。”他表示,期待與質疑者在2013年8月8日北京首屆世界現代化論壇上見面討論,“論壇是開放的,但是必須以提交論文為前提。”

詳解

楊宜勇介紹,選擇29個指標搭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監測體系”的原因是“覺得過去用49個指數比較繁瑣”。如美國用24顆衛星實現GPS定位,“如果中國搞36或者48顆衛星來定位,這就不是進步,而是退步。”他說,如果有人能夠用19個指數更好地反映中國現代化或者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一個進程,“我們期待看到這樣的成果。”
據楊宜勇介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中華民族復興指數中華民族復興指數
一是以經濟為主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達到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現代化。
二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各個領域整體協調發展,科技、教育、醫療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三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社會秩序良好。
四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五是實現祖國統一,並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指標

整個評價體系包括三級監測指標:一級指標為民族復興指數,二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6個方面,三級指標由GDP與人口份額的匹配度、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人均教育年限、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森林覆蓋率、國際競爭力等29項指標。

差異

楊宜勇表示,由於地區差異,指數主要套用平均數,可能和個人感受有一定差距,就像平均工資,“由於現在的基尼係數決定了平均工資以下的人占75%,平均工資以上的人占25%,不能說由於75%的人不認可平均工資,平均工資就不存在”。

標準

有網友質詢“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的量化標準、“復興”的定義等問題,楊宜勇表示,哲學原理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質變,但是它需要量的積累過程;正因為有這個過程,所以進行數位化的監測是可行的。如果說監測都不可行,這個目標將來能不能夠實現根本就無從判斷。
他認為,未來所謂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到2049年的時候中國進入第一世界,“就像馬拉松我們要跑進領先的第一團隊,因為在領先的第一團隊中間要有一個穩定的、體面的位置”,而不是簡單的回到唐宋鼎盛時期的地位。

最新數字

根據2005年和2010年的數據對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進行測算,結果顯示:2005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4644,即已完成46%的復興任務;2010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62%的復興任務,復興進程明顯加快。
楊宜勇特別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內容並非完全靜止和絕對不變,其提出的指標體系也是一個在實踐中需要不斷完善的體系。在今後的研究中,將選擇更多的時間點和更加有代表性的指標,來更加客觀地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