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叢書:漢字與書法藝術

《中華文化叢書:漢字與書法藝術》是2012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燕君、俞伽。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化叢書:漢字與書法藝術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頁數:149頁
  • 開本:16
  • 作者:楊燕君 俞伽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003651, 755000365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這本《漢字與書法藝術》(作者楊燕君、俞伽)是“中華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冊。 《漢字與書法藝術》包括了烈火熔鑄的文字——金文;首次統一的標準化文字——篆書;刑徒佐隸的變通產物——隸書;實用主義的完美體現——草書;中國書法藝術審美的兩極——“二王”的流婉與魏碑的壯美;“二王”遺風等內容。
為了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編者策劃、編撰了這套“中華文化叢書”。整套叢書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習二文,向中外讀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本《漢字與書法藝術》(作者楊燕君、俞伽)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引言
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
藥鋪里的驚世發現——甲骨文
烈火熔鑄的文字——金文
首次統一的標準化文字——篆書
刑徒佐隸的變通產物——隸書
實用主義的完美體現——草書
中國書法藝術審美的兩極——“二王”的流婉與魏碑的壯美
“二王”遺風
風雨《蘭亭序》
剽悍之風
大唐氣象——在繼承與革新中瀚進
與唐詩同輝——歐陽詢與唐楷
顛張醉素——張旭、懷素與狂草
顏筋柳骨——文如其人
的顏真卿與柳公權
宋人尚意——法度之外的意趣內涵
一代文豪蘇東坡
才氣橫溢的黃庭堅
違世異俗的米芾
博採眾長的蔡襄
翰墨流轉,法古立新——元明書法
夾縫中的藝術家——趙孟頰
意趣古澹——董其昌
另覓幽徑——清代書法
崇碑抑帖
寄意金石

文摘

公元前221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秦始皇贏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經過數百年的戰亂,在中國的廣大疆域上,行政的壁壘終於被打破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被秦統一之後的華夏,廣闊的疆域帶來了繁雜的國事和不計其數的來往文書。而統一之前的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一個字寫法各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秦始皇便下令創製新體文字。
在中國文字史上,籀文在先秦時期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文字筆道勻稱,字型整齊,是當時官定的標準文字,曾長期使用。《漢書》中曾經記載,太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在古文的基礎上創製了文字十五篇,俗稱“大篆”,這種字型也被後世人稱為“籀文”。在它的基礎上經過省改、簡化,秦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書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這種文字筆力遒勁,取名“玉筋篆”,相對於大篆而言又叫做“小篆”。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都已大大省簡,而字數日益增加,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還出現了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風翔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為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十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型。歷代書家對其書法藝術有著相當高的評價,長期以來,它被人們視為習篆的重要範本。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後,始皇帝多次向東巡遊全國。他先後在嶧山、泰山、琅邪、之罘、東觀、會稽、碣石七處留下紀功的小篆刻石。這些作品比起先秦的文字線條更加優美,結構勻稱,舒緩整齊,形象地表達出了帝王的威嚴與華貴。光陰荏苒,這七處刻石,或毀於兵火,或隨歲月磨滅,今天我們只能見到泰山和琅邪殘石。
在中國書法史上,秦朝還有一個人物赫赫有名,那就是名將蒙恬。《太平御覽》引用《博物志》中的記載:“蒙恬造筆。”在中國民間,蒙恬一直被視為毛筆的發明者。不過,出土的文物已經證明,毛筆遠在蒙恬之前早已經有了,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就出土過三支竹竿毛筆。但西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講到蒙恬“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作毛筆。這裡提到了兩種動物的毛髮,鹿毛堅挺,而羊毛柔軟,用它們混合製成的毛筆應該柔韌兼備,更適於書寫。這種工藝類似於今天的兼毫筆。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顯然亦功不可沒。
既然提到了毛筆這種書寫工具,那么我們不妨再來回顧一下各個時期人們書跡的主要載體。
前面提到的甲骨文和金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龜甲、獸骨或鑄在青銅上的文字。從前文我們可以知道,甲骨是占h祭祀的產物,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而青銅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價值太昂貴了,以至於即使是王和貴族也不會隨便將它浪費掉,那不是普通人能夠使用的材料。不過人們自然有他們自己的應對方法,從文獻記載來分析,最晚在殷商時期簡牘(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等的總稱)出現了。
這是一些用來書寫文字的木片、竹片,稱為竹簡和術牘。在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廣泛流傳之前,簡牘是重要而實用的書寫工具。雖然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_r,商代的甲骨文應該算是我們最早的書籍,但最接近於今天的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就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由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代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所說的“冊”、“卷”、“編”等書籍計數單位,一直沿用至今。P25-30

序言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豐富的內涵,不儀充分表現出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統一性,而且有著非常明顯的多民族特點。中華文化的統—性,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紛亂、社會動盪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過;它的民族性則表現在中國廣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中華文化又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優秀文化。它的輝煌體現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里,它的魅力體現在中醫、飲食、民俗、建築中。數千年來,它不僅滋養著炎黃子孫,而且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國家興起了學漢語熱,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也以每年近萬人的速度遞增。近年來,一些國家還相繼舉辦了“中國文化節”,更多的外國朋友願意了解、認識古老而又現代的中國。
為了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我們策劃、編撰了這套“中華文化叢書”(外文版名稱為“龍文化:走近中國”)。整套叢書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習二文,向中外讀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來自不同領域的百餘位專家、學者的筆下,這些絢麗的中華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細膩、更生動、更詳盡、更有趣的詮釋。
整套叢書共分36冊,從《華夏文明五千年》述說中國悠久的歷史開始,通過《孔子》、《孫子的戰爭智慧》、《中國古代哲學》、《科舉與書院》、《中國佛教與道教》,闡述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與思想、哲學發展的脈絡。通過《中國神話與傳說》、《漢字與書法藝術》、
《古典小說》、《古代詩歌》、《京劇的魅力》,品味中國文學從遠古走來一路閃爍的藝術與光芒;通過《中國繪畫》、《中國陶瓷》、《玉石珍寶》、《多彩服飾》、《中國古錢幣》,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的絢爛與多姿;通過《長城》、《古民居》、《古典園林》、《寺·塔·亭》、《中國古橋》,回眸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璀璨與輝煌;通過《民俗風韻》、《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家族文化》、《玩具與民間工藝》、《中華節日》,追溯中國傳統禮儀、民俗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通過《中醫中藥》、《神奇的中醫外治》、《中華養生》、《中醫針灸》,領略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與精深;通過《中國酒文化》、《中華茶道》、《中國功夫》、《飲食與文化》,解讀中國人“治未病”的思想與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通過《發明與發現》、《中外文化交流》,介紹中國科技發展的淵源與國際交流合作之路。
這套叢書真實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在不長的篇幅內,圖文並茂地講述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傳說、趣聞,突出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兼顧多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很適合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中外大眾讀者閱讀。
參加本套叢書外文版翻譯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學者,校譯者多為各國的相關學者。在本套叢書出版之際,謹向這些熱心參與本項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謝。
本套叢書由中國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中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出版。2009年9月,中國將作為主賓國,參加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書展。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份凝聚著中國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禮物能夠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盧祥之
2009年1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