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戲曲》是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華戲曲》編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戲曲
- 作者:《中華戲曲》編輯部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定價:5 元
- ISBN:9787503932830
《中華戲曲》是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華戲曲》編輯部。
《中華戲曲》是中國戲曲學會、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聯合編輯發行期刊。從1987開始,與中國戲曲學會合作辦刊,並被定為中國戲曲學會會刊。簡介《中華戲曲》創刊二十年來,共出版35輯,發表學術論文總字數近千萬,刊發的珍貴文...
中國戲劇(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
《中華戲曲》是一部全景式、多視角介紹中華戲曲各劇種淵源由來、當下盛況、經典劇目、名家大師大型系列叢書。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編的《中華戲曲》線裝叢書第一批27個劇種中的京劇、錫劇、秦腔、淮劇、揚劇5個劇種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中華戲曲 《中華戲曲》是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華戲曲》編輯部。
(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崑劇參與其中。發展...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唐山師範學院為評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評劇參與其中。名稱由來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
進入21世紀,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戲曲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其翻譯受到各級政府和文化組織的高度重視,黃梅戲的英譯也進入“梅開二度”階段。趙一凡編譯的《天仙配》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文化活動 首...
自一九五三年以來,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為己任,在搶救、繼承、發展梨園戲藝術傳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五四年,以傳統劇目《陳三五娘》參加華東戲曲匯演,榮獲多項大獎,後又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並被拍成彩色影片。從此,“...
2018年11月28日,重慶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的川劇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川劇參與其中。2022年6月29日,第五屆川劇節開幕演出——《大美山川 光耀川劇》川劇音樂...
花鼓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在眾多名為“花鼓戲”的地方戲曲劇種中,屬湖南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中華人民共和...
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表現。種類 我國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戲曲劇種”這一概念確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用來區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的特定稱謂。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使傳統戲曲藝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 [4]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是對的。但時代總是在發展的,特別是近一百年來世界的變化尤為劇烈。人們的審美需求,特別是對於“真實性”的追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首先應當承認:在表現生活時,藝術的真實性總是相對的,很難有絕對的真實...
《中華戲曲(第57輯)》是2018年12月1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安葵、馮俊傑。內容簡介 《中華戲曲》為是中國戲曲學會、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同人刊物。刊物以戲曲文物研究為特色,以戲曲史、戲曲理論研究為...
《中華戲曲:豫劇》是2013年中國戲劇家協會等所著書籍,作者是中國戲劇家協會。內容簡介 《中華戲曲:豫劇(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豫劇誕生在中原大地,這裡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葛天氏之樂,伏羲畫八卦,黃帝立國,大禹治水,倉頡造字...
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
隨著戲曲舞台追求人物個性化的潮流,粵劇戲服也逐漸擺脫類型化的羈絆,向類型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營院團每創作新劇目均專設“服裝設計”,專為具體劇目、具體角色、具體場次而設定特型戲服。這些大都...
潮劇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台的生動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2006年5月20日,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申報的潮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
我國現存歷史較長的地方劇種,幾乎都受過崑劇藝術的影響,因此有“中華戲曲之母”的雅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
秦腔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產物,可以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支奇葩。秦腔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戲曲音樂文化發展的根基,它深刻詮釋了漢文化的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
2006年5月20日,漢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0。歷史淵源 歷史起源 漢劇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
1912年對白南詞有了簡單的化裝表演形式,1941年朱國梁在上海創建國風新型蘇劇團,嘗試將對白南詞發展為獨立的戲曲聲腔劇種蘇劇,讓蘇劇和崑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劇健康成長起來。蘇劇因深受崑腔的影響,所以蘇劇的音樂...
2008年6月,瓊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30。歷史淵源 起源 作為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瓊劇的起源只能從對中國戲曲的正本清源中來進行,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模仿說”,其代表為《海南...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上海戲劇學院為皮影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表演形式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
原名“吹吹腔”,白族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省西部的雲龍、洱源、鶴慶、大理等縣的白族居住地區。清乾隆年間已有演出,光緒年間盛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吸收“大本曲”一些曲調後,始改用今名。有嚴格的角色行當和程式化的動作。語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正式採用了淮劇這一稱號,1953年5月成立了上海人民淮劇團(上海淮劇團前身),1956年11月在南京成立了江蘇省淮劇團。在筱文艷、何叫天的帶領下,上海“人淮”一旦有新戲,蘇北各淮劇團體立即公演,使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