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倉頡文化園

中華倉頡文化園

倉頡,複姓侯剛,名頡。故里陝西白水,造字於陝西洛南

以倉頡為始祖的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華夏民族智慧的靈魂。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作為倉頡故里,為弘揚倉頡文化,彰顯倉頡造字精神,擬興建中華倉頡文化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倉頡文化園
  • 所屬行業:文化旅遊
  • 所屬地域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
  • 總投資:20億元
文化園概況,相關連結,

文化園概況

項目總投資20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倉街文化遺產園;遠古部落影視城:倉街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倉聖民俗園;觀光生態園。

相關連結

倉頡,複姓候剛,名頡。生來頭大額闊,三日能言,五日會行,龍顏四目,神雋氣清,生有睿德,懷才抱器,智慧超卓,聰穎過人。因造字有功,皇帝感佩,乃賜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倉)。
故里陝西白水,造字於陝西洛南,享年一百一十歲。
據《策海·六書》、《陝西金石志》等史料記載:倉頡隨軒轅黃帝南巡於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遇靈龜負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宇宙之勢,俯察龜紋鳥蟲之跡,指掌而創二十八字,曾鐫刻於玄扈山陰。從此石破天驚,字引人類,終止結繩,天降穀雨,鬼哭龍藏。二十八字其釋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乾斧芾。”“每皇華過境,必拓複印,鐫持以去,而官史督責,工役騷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機縱火焚之。”黑岩亦在,遺蹟尚存。清道光元(1821)年,洛南知縣王森文摹記勒石(現存縣博物館),同治十一(1872)年,光緒四、五(1878、1879)年知縣伊允楨、諾敏在縣城東街創建倉聖祠(今在)。《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以倉頡為始祖的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華夏民族智慧的靈魂,浩如煙海。為弘揚倉頡文化,彰顯倉頡造字精神,洛南縣組建成立了倉頡藝術研究會,縣委、縣政府還決定從2010年起,將每年的農曆穀雨節定為公祭倉頡日,《倉頡造字》和《穀雨公祭倉頡典禮》還同時入選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