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鄉(黑龍江省甘南縣中興鄉)

中興鄉(黑龍江省甘南縣中興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興鄉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斷續丘陵地帶,大部分土地屬緩坡丘陵和坡底窪地,水土流失嚴重。全鄉總面積452平方公里,有耕地28.7萬畝,草原及荒山26.7萬畝,林地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馬鈴薯、向日葵等。鄉辦工業有農具修造廠、綜合加工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989萬元。全鄉共轄太平、龍安、大水泉子、永久、興勝、保全、核心、建設、同利、前進、繁榮、中興、繁勝、自然、綠化、興久、勞動、團結、中四等19個村。全省著名的農業勞動模範呂和(1911—1979年)就是本鄉太平村人,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共九大代表、九屆中央候補委員。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8萬人,其中滿、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鄉政府駐地中興村。位於境內的核心村古墓和景家窩堡古墓,均為金代墓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興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太平村、龍安村等
  • 地理位置:東北平原
  • 面積:452平方公里
  • 人口:3.8萬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名稱由來,產業結構,

歷史沿革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屬甘井子荒務行局轄境。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劃歸龍江縣,隸屬甘井子佐治局,1916年劃歸布西設治局。1926年劃歸甘南設治局,1928年隸屬第三區。東北淪陷後,初為甘南縣第三保,1938年改設於家窩堡村,1943年改稱中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定中興區,後改為第七區。1955年底至1956年初,為接收安置山東省移民,新建8個移民新村。1956年3月,撤區劃鄉,將原第七區劃分為興勝、興華、同利、保全4個鄉。1957年1月,將興勝鄉改為中興鄉。1958年4月,將興華鄉並人保全鄉。同年9月,將中興、保全、同利3鄉合併為中興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中興鄉。
中興鄉中興鄉

行政區劃

全鄉截止2016年共轄11個村民委員會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230225202200
220
繁榮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1
220
前進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2
210
中四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3
220
保全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4
220
太平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5
220
興勝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6
220
同利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7
220
核心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8
220
興久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09
220
建設村民委員會
230225202210
220
綠化村民委員會

名稱由來

中興鄉,原名“火燒張屯”。據說,在清末放荒招墾之初,有一張姓者來此地開荒建屯,1928年春因草原荒火將屯落燒毀,從此稱為“火燒張屯”。
中興鄉中興鄉

產業結構

中興鄉以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為準繩,造就了一批鄉村高素質的黨員、幹部隊伍,並依靠這支隊伍,對外增
強吸引力,對仙增強凝聚力,努力實現“農村奔小康,集鎮創三優,企業增效益,行業樹新風”的奮鬥目標。中興鄉堅持抓農稱鄉,抓個富鄉,抓商活鄉,抓科興鄉,做到了思想教育素質化,幹部建設嚴格化,夯實農業科學化,產業結構估質化,鄉鎮企業效益化,財政金融全局化,基本國策制化,集鎮建設規範了化,文衛事業閃爍照相術及化,通訊道路網路化,廉政建設缺席化,政府職能高效化。立足穩定最佳化。立足狠定最佳化第一產業,調整提高第二產業,放手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全鄉圍繞龍頭。創基地,突出物色抓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堅持“量值並舉,高起點,高速度,高效益”。大力發展專業戶,專業社,專業村,建成“九大”基地,開成“九大”支柱產業,發燕尾服為與資源特點相適應的“一社一品,一村一業”的鄉域經濟格局。已建立生態林工程8000畝,栽桑2000畝,發展脆香梨1000畝,柑桔高換10萬株,新植銀杏300畝,栽相干脆香柚子500畝,優質雜水果1000餘畝。一九九九年全鄉工農業收入達8888.1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6210萬元,財政總收入127萬元,糧食總產量達8919.4萬噸,人均產量1032斤,人均純收入1138元。全上興辦實事15件,鄉鎮企業、林業生產、集鎮建設、文化教育、計畫生育、安全一產、蠶桑生產、民政工作、殯改工作、宣傳工作、柑桔高換等工作都獲得了縣委、縣庥的表彰、獎勵。巫山素有開縣“西大門”之稱,以巫山而得名。西與四川省開江縣拔妙鄉相鄰,南與萬縣彈子鄉接壤。幅員面積52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冠寶、巫冊、上皇、高岩、福寨、潭溪、南天、盤龍、農家、雲豐、漢華、黃栗),總人口11594人。
該鄉是開縣“百里高級生態農業走廊”的起點,還承擔著國家重點工程——退耕還林。現退耕還林1000畝。該鄉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渝巫公路橫穿過境;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35%,是全縣的萬畝林區之一,水資源豐富,有765個千瓦水力發電站一個,年平均發電量在350萬度以上。礦產資源豐富含煤、石灰石、鐵礦石、高嶺土和錳等。年產7000噸鄉煤廠一個。該鄉荒坡草地寬廣,可大量放養黃牛、山羊、還盛產柚子、生薑、山胡椒、花椒、油桐等經濟作物。又引進美國良種葡萄紅提、黑提品種共16畝。同時,山羊、柚子成為該鄉“土特產”。蠶桑生產能力達年養蠶1800張以上,年收入70多萬元,人平增收近70元。耕地資源豐富,全鄉共有耕地20028畝,人均1.63畝。1999年該鄉社會總產值為2383.8萬元。鄉鎮企業產值1275萬元,農業產值1108.8萬元,社會總產值每年增長率為9%,糧食總產量達到5671噸,人平495公斤,生豬出欄11045頭,人均純收入956元。為發展該鄉經濟,鄉黨委政府發始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針,努力完善鄉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外部環境,堅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今,該鄉已基本實現三通,即: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通電視。政府投資近100萬元改建了原中心國小和鄉農校,大大改善了育人環境。該鄉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所有街道都硬化,市場秩序良好。1999年完成了場鎮自來水廠的技改工程,已滿足2000多人的飲用水。該鄉已經初步形成了糧豬型產業結構,著重建成了以生豬蠶桑柚子林業山羊為主的五大基地的規範化建設。已有良種養豬場11個,蠶桑園1500畝,柚子園1000畝,新造林面積9千多畝。新育森林面積已達3萬畝。通過改制後的鄉鎮企業也有強大的生命力。該鄉煤廠、電站面向社會公開租、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