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舞火龍)是廣州市白雲區傳統的中秋習俗,民眾基礎深厚。其來源一說與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有關,一說與清鹹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有關。目前,在白雲區江高鎮、均禾街、白雲湖街及周邊地區每年中秋節都開展舞火龍活動。每逢中秋前日,村民用竹篾、榕樹、草藤等扎製成一條長龍。在中秋節傍晚,村裡的舞龍者將長龍抬到祠堂,點燃香火併插滿龍身,舉行隆重的舞火龍儀式。之後火龍出巡,舞龍珠者前後倒走,左轉右跳,引動龍頭擺動龍尾,遊街過巷。村民拜祭火龍,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中秋節(舞火龍)是廣州市白雲區傳統的中秋習俗,民眾基礎深厚。其來源一說與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有關,一說與清鹹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有關。目前,在白雲區江高鎮、均禾街、白雲湖街及周邊地區每年中秋節都開展舞火龍活動。每逢中秋前日,村民用竹篾、榕樹、草藤等扎製成一條長龍。在中秋節傍晚,村裡的舞龍者將長龍抬到祠堂,點燃香火併插滿龍身,舉行隆重的舞火龍儀式。之後火龍出巡,舞龍珠者前後倒走,左轉右跳,引動龍頭擺動龍尾,遊街過巷。村民拜祭火龍,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中秋節(舞火龍)是廣州市白雲區傳統的中秋習俗,民眾基礎深厚。其來源一說與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有關,一說與清鹹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有關。目前,在白雲區江高鎮、均禾街、白雲湖街及周邊地區每年中秋節都開展舞...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香港特別行政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坑舞火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島北面沿海客家村落為驅瘟祈福每年定期舉行的慶賀中秋節民俗活動。活動在中秋節前後三個晚上舉行。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
自此,每年中秋,百姓都要舞火龍,以作紀念,代代傳承。也有一種說法,舞火龍習俗源於清代鹹豐十年(1860年)秋天,為驅逐大量蠶食當地禾苗的蝗蟲,中秋之夜,村民在莊稼地里舞火龍,成功驅趕蝗蟲,保住了莊稼,從此,舞火龍習俗代代相...
星子舞火龍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俗文化活動。舞火龍是連州市星子鎮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興起年間已經不可考證。鎮周邊的村子中,村民用稻桿紮成龍頭的形狀,上面遍插線香,點燃,一般由小伙子舞動,先在自個兒村或者街道拜訪...
後來“三聖公”顯靈(三聖公指文帝、玄帝、關帝),命一火龍把瘟疫驅走,拯救了當地百姓,因此,人們便立了一座“三聖公”廟。終年香火不斷,並於中秋前後,扎制火龍祭祀 ,屆時,農民自願捐款造龍,插上排香舉火龍游舞。游經每家每...
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
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
東莞草龍舞以企石鎮上洞村草龍舞為代表。上洞草龍舞活動時間在春節(從農曆一月初一開始至十五)和中秋節(從農曆八月初一開始至十五)。草龍舞亦稱火龍舞,是一種用稻草等紮成草龍而進行巡遊舞動的習俗,在企石鎮上洞村有幾百年歷史。
舞香火草龍是開化縣18個鄉鎮中秋節期間的一種民間習俗,尤以蘇莊鎮富戶村的香火草龍最為精彩。開化香火草龍是用稻草紮成龍身,並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龍時點燃全部香,草龍變成火龍,在月光朦朧的夜色里,煙霧繚繞,香氣飄逸,騰雲駕霧,...
大坑坊眾福利會 大坑坊眾福利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坑坊眾福利會獲得“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此時又值中秋,當地百姓殺豬宰羊、舞草龍犒勞紅巾軍將士。朱元璋觀看了草龍舞后,稱草龍為“神龍”並提詩一首:“歲到中秋八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滿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賽火龍”。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當地人認為龍是帝王化身,應有...
此年中秋之夜,朱元璋看到山下有一條看似火龍的東西在遊走,便命令士兵來考察究竟,士兵如實稟報,後來朱元璋就採用了老百姓玩耍 “星子燈”的方法,到了晚上每個士兵都手執火柄進行練兵。雖然在史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但“天下太平”這個...
本次展覽通過生動的圖文視頻和展示裝置,展示了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古琴藝術(斲琴技藝)、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