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龍村舞火龍傳統活動,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的地方民俗,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1年2月9日,護龍村舞火龍傳統活動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護龍村舞火龍傳統活動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級別:市級
- 申報地區:江門市開平市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
歷史淵源
龍作為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由來已久。早在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就有了龍的概念。龍不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化身,也象徵團結和平與吉祥。據說“舞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赤坎鎮護龍村村民則借“舞火龍”這一活動形式,來祈求幸福生活,實現美好願望。
有關資料佐證,“舞火龍”這項獨具特色的祈福活動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相傳,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朝廷過度盤剝,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擺脫剝削,中秋之夜,百姓以舞火龍為信號起義,驅走元兵。自此,每年中秋,百姓都要舞火龍,以作紀念,代代傳承。
也有一種說法,舞火龍習俗源於清代鹹豐十年(1860年)秋天,為驅逐大量蠶食當地禾苗的蝗蟲,中秋之夜,村民在莊稼地里舞火龍,成功驅趕蝗蟲,保住了莊稼,從此,舞火龍習俗代代相傳。這兩個版本的傳說雖有不同,但都說明舞火龍具有悠久的歷史。
在赤坎鎮護龍村,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先祖晚景鄧公到護龍開基,至今已有636年歷史。根據來自中原地區舞火龍能驅邪、避災、祈禱幸福的傳說,明代中期,護龍鄧氏族人為了保護好這個以“龍”為名的美麗村落,創立了“舞火龍”習俗,至今已流傳400多年。
文化特徵
1、特殊的製作技藝:護龍的火龍製作技藝是代代相傳,至今已400多年。火龍製作選用稻草、竹子、榕樹枝等為主要材料完成,雖說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製作過程中,但還是有些特殊的講究。如,龍頭一般是要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來製作。製作前,老人要先拜神,以示對神龍的尊重和敬仰。另外,對扎骨架、削竹條、扎龍身等這些製作,也要有熟練的技術和多年經驗的師傅才能完成。如竹條要削得軟硬適中,太硬了,紮成的龍舞動時就彎不過身來,顯得僵硬笨拙;竹條削的太軟,紮成的龍舞起來軟綿綿的,垂頭耷腦,象沒骨頭一樣。因此削竹條時一定要手工熟練,精神專注。
2、獨特的舞火龍舞步:“舞火龍”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兒,一條龍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舞龍頭的人最關鍵,不光要年富力強,還要有一套“絕活”。舞龍珠的人一般要年輕醒目,手腳麻利,才能表演得生動活潑。鑼鼓一響,龍珠手就舉起龍珠,火龍就在“龍珠”的逗引下,上下翻滾,左右騰挪,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向前行進。如果龍頭高舉,則龍身下沉,龍尾翹起;如果龍頭朝下,則龍身拱起,龍尾下垂;如果龍頭向右去,龍尾就往左擺;如果龍頭向左去,則龍尾便往右擺。
3、頗有儀式感:“舞火龍”作為赤坎護龍的一項傳統中秋民俗,極具儀式感。製作火龍要選在八月十五當天早上9點開始,龍頭製作要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來製作。製作前,老人要先拜神,以示對神龍的尊重和敬仰。在舞火龍開始前,要請村里或市里有名望人士,為火龍點睛。舞火龍正式開始後,“火龍”首先在村內逐巷逐家逐戶拜過去。每到一戶,家家戶戶都會添香,以延續燈火,並以此祈求“火龍”帶來福氣和吉祥。各自然村的“火龍”在本村舞完後,就到村場走一圈,隨後,所有“火龍”聚集在村委會門前村場,與舞獅隊伍共同起舞,表演“火龍轉圈圈”,以此象徵護龍村源遠流長。在八月十六“送龍回宮”後,村民會把灰燼拿回家,寓意“真龍”雖然回去,它的恩澤仍然留在人間,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龍作為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由來已久。早在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就有了龍的概念。龍不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化身,也象徵團結和平與吉祥。護龍村人民則是借舞火龍這一活動形式,來祈求幸福生活,實現美好願望。“舞火龍”是赤坎護龍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體現了護龍村的社祭文化,集中體現了村民文化的思想、信仰,承載著護龍村民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
2、技藝價值:“火龍”製作步驟繁多,並且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完成,不僅考究師傅經驗,還要講究耐心,極具技藝價值。例如其中的削竹條,要削得軟硬適中,太硬了,紮成的龍舞動時就彎不過身來,顯得僵硬笨拙;太軟了龍舞起來軟綿綿的,垂頭耷腦,象沒骨頭一樣。因此削竹條時一定要手工熟練,精神專注。同時,舞火龍是也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兒,一條龍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舞龍頭的人最關鍵,不光要年富力強還要有一套“絕活”。
3、傳承價值:舞火龍作為中秋節一項民眾性娛樂活動,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氣氛,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充實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舞火龍作為一項全民參與的集體活動,不僅有效地促進了村內的團結,還強化了人們的宗族意識,增強了宗族凝聚力,也為傳承傳統文化搭建了平台。
傳承狀況
始於祈福,世代傳承,一條“火龍”在赤坎護龍舞動400多年,承載的不僅是護龍兒女對美好生活、中秋團聚的不變期待,也蘊藏著炎黃子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意和延續。
數百年來,“舞火龍”習俗在赤坎這片大地上代代傳承並愈演愈烈。如今,赤坎護龍舞火龍協會已經成立。赤坎古鎮項目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赤坎鎮將成為開平旅遊的又一張亮麗名片。為了更深入地弘揚傳播地方文化,更進一步地使“舞火龍”習俗得到重視和保護,赤坎鎮計畫2020年打造以護龍“舞火龍”為特色的“文化節”來傳承,以民俗活動為切入點,打造赤坎文化品牌活動。
傳承人物
護龍村舞火龍傳統活動主要傳承人有鄧仗仙、鄧子慈、鄧國祥、鄧栢勝、鄧炳柯、鄧兆昂、鄧祖安、鄧煥祥、鄧文旭、鄧柏源、鄧錫鴻、鄧煥超、鄧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