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榆林村
- 外文名:Central Yuli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面積:900多畝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編碼:271000
- 氣候條件:寒冷
- 人口數量:全村現有人口140戶,411 人
- 車牌代碼:魯S
- 方言:山東話
地方歷史,人物事件,
地方歷史
清《萊蕪縣誌》載:“石城堡·中榆林”。抗戰初期中榆林隸屬萊蕪縣雪野鄉;1942年日軍入侵茶業根據地,該村又屬抬頭區(後改為淄川縣新六區);1946年隸屬茶業區;1950年該村屬榆林鄉;1958年初隸屬腰關鄉;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該村隸屬腰關人民公社;1959年公社合併,中榆林隸屬茶業公社;1980年茶業公社改稱茶業管委會;1984年改稱茶業辦事處,該村隸屬玉門鄉;1985年,茶業辦事處分腰關鄉和茶業鄉,該村隸屬腰關鄉;2001年茶業鄉和腰關鄉合併為茶業口鎮,該村隸屬茶業口鎮。
中榆林村有許多人以做“石匠、泥瓦匠”維持生活。遠在清末村裡的“石匠、泥瓦匠”的手藝就名傳四方,現如今村中人繼承老一輩的傳統,已有近一半的勞力當了石匠、瓦匠,成了名副其實的“石匠、瓦匠村”。一到農閒,他們便組織起來,下博山,闖萊蕪,掙錢不少,生活逐漸富足起來。
中榆林村人有悠久的革命傳統。民國時期,村民積極參加抗租、抗稅的鬥爭,堅決抗擊了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中榆林村地處萊北山區,抗戰早期便成為黨組織經常活動的場所。1939年村民郭克良在華山大舟院第一個入黨,並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北上參軍。其後村民積極入黨,一時黨員隊伍迅速壯大。1941年日軍進攻茶業根據地,並在東榆林村設分據點。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但村民仍積極抗日。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自衛隊、青年團、老年隊、農會等組織,配合我黨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對日軍進行偷襲。因而1941年農曆7月28日,該村遭到日本鬼子的掃蕩,全村化為灰燼,黃興吉、黃慶路之妻等人被日軍刺死。同時該村有近一半勞力被抓,到遼寧撫順服勞役。後來在撫順開飯店的同鄉黃慶林的資助下偷偷返回。
1944年日軍退縮,村民積極回響黨的號召,積極加入民兵連,踴躍參軍。湧現了許多優秀的事跡與革命戰士。1947年,村中民兵在黃慶功的帶領下配東榆林村民兵在老貓窩對1300多名國民黨潰逃軍進行了伏擊。郭克良參軍後,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時傳為佳話。他還積極組織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騎著毛驢東下博山,摸崗樓、炸碉堡,作戰非常勇敢。濟南戰役中因戰功顯赫被任命濟南市公安局局長,後又被提升為山東省水利廳廳長。楊永德歷經三大戰役,參加過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黃慶路開始負責本村工作,他組織村民於1953年開始加入初級合作社。到1955年,全村95%的加入初級合作社,同年本村有了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楊永德。1956年加入高級合作社。1958年又進入人民公社。
中榆林村地處山區,土貧地薄。歷代村民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生產,提高收入。
1966年,村民從吉山聘請老師種植花椒樹,現種植已形成規模,年產量可達20噸,因此中榆林很早便成為這一帶有名的“花椒村”。
1968年,村民在村北山後建成30畝蘋果園,是當時附近村莊唯一的蘋果園,後經個人承包改成桃園,因其獨特的土質,桃個大味美,可與肥桃媲美。
除調整產業結構外,村民還廣修水利。中榆林現有機井12眼,2000年又在村前建成小型攔水壩l座,又對舊有的水庫和南北水渠進行了修復、改造。1998年,村民還修建了兩條生產路,北可直通山後桃園,南可到黑峪,總長15公里。
村中的經濟發展了,村民的思想也更開放了。谷家亮第一個到東北販運木材,建成木器廠;張志業等人還成立了建築隊,下博山,闖萊蕪。
因地處山區,交通閉塞。直到1958年該村才在萊蕪沼氣辦的扶持下,率先使用沼氣發電,成為萊蕪市使用沼氣發電最早的村莊。中榆林村人自古很重視教育,1928年曾與東榆林村合辦私塾。1966年本村建起第一所全日制國小。1974年又與周圍三村合辦榆林聯中,1990年合班並校時,榆林聯中併入腰關中學。先後考取了20餘名大中專學生。
時代的腳步,向前邁進,中榆林村人也在與時俱進。將來的中榆林村會更加美好。
中榆林村南鄰東榆林村,西鄰西榆林村,東鄰暗搖頭村。 傳說當年唐王東征時,路經此地,突遇暴雨,淋了三天三夜,故把此地名為“雨淋”。後建村時,取其諧音,名為“榆林”。另據王氏墓碑記載,建村之始,因村旁榆樹成林,故取名榆林村,後因與鄰近村莊重名,且位於中間,便冠以“中”字,改稱“中榆林村”。
中榆林村雖小,卻有悠久的建村史。村西有一座小山,山前曾有兩塊狀如卵的巨石。村中人傳說是鳳凰所下之蛋,便取名為鳳凰山。唐朝曾因此山有仙鳥而修建寺廟一座,事後又經過多次擴建。清康熙年間,本村地主黃德榮捐獻3畝良田,將其擴建成大殿。昔日大殿內鐘罄長鳴,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1952年在此組建榆林完小,今為榆林聯小。
村西頭有一株無年可考的老槐樹,村中人說那是唐王東征為紀念遭受雨淋而植。此樹有“七溝八棱、五枝穿心”之稱。樹幹高達十幾米,粗可四圍,樹冠如傘如蓋,當時過路人都要在此樹下駐足觀賞,因而聞名遐邇。建國初本村張姓村民隨部隊南下出夫,在河南省某地遇一曾到過中榆村的人。老人還問及這“七溝八棱”的老槐樹。可惜此樹歷經自然與人為的破壞,1972年以後,就只剩主幹了。1999年,村中籌集資金,建起石欄,立起石碑,對古樹進行了保護。現在的古槐又逐漸恢復了生機,成了中榆林村的標誌樹。
老槐樹下曾有一座古橋,名為太平橋,是當時中榆林村民為方便往來所建。乾隆三十年(1766),一場大風,刮斷樹枝,砸塌太平橋。於是同年十月十五日村中人募捐重修太平橋,並於橋頭立碑,作為紀念。其碑正面為“重修太平橋記”,結束落款時間為“乾隆叄拾年拾月拾伍日”。碑的背面是鹹豐五年歲次乙卯四月十八日刻的“義坡碑記”。是當時村民為純化鄉俗,教化村民而與鄰近村莊商議共守義坡,看護莊稼、樹木,以免盜伐而刻碑文警示村民,傳留後世。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張佃明 二、歷任村支書 1955年-1966年 楊永德 1967年-1974年 黃慶年 1975年-1982年 黃詩福 1983年-1985年 張承業 1986年-1999年 王之水 1999年-2001年 黃詩忠 2002年- 張金業 三、歷任村主任 1936年-1939年12月 張佃貴 1940年1月-1940年12月 黃興會 1942年10月-1943年1月 張佃貴 1943年2月-1946年 黃慶平 1946年-1949年 黃慶功 1949年-1965年 黃慶倫 1965年-1966年 黃慶年 1967年-1970年 黃慶恩 1971年-1974年 黃慶順 1974年-1982年 王之龍 1983年-1985年 王之水 1986年-1990年 黃詩忠 1991年-1998年 黃詩學 1999年- 張金葉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郭克良 曾任山東省水利廳廳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王子花 曲師大副教授 黃 華 萊蕪市醫院副主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