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傳播思想》是2018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庸的傳播思想
- 作者:謝清果
- 出版時間:2018年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74772
《中庸的傳播思想》是2018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庸的傳播思想》是2018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庸》是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本書開創性地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中庸》一書以及中庸思想的核心意涵。書中分別從慎獨入手探討中庸內向傳播思想,進而從人際傳播、政治傳播、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等理論視域觀照中庸觀念,從而整體性地展現中庸的...
子思唱之,孟軻和之”,認為思孟學派的思想核心為五行說。有的根據宋儒的說法,認為《中庸》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等觀點,為孟子所繼承,發展為一種以道德修養為中心的心性之學。此外,有些學者則根據史料考辨,認為荀子所說的五行難以確指,“中庸”與“孟子”書中並無五行思想,加上...
第十一章 道通人象:華夏“道”“人”“象”傳播觀念天人合一特質 楊柏嶺 第十二章 教化天下:華夏本體、認識與價值面向的“化”傳播觀念 楊柏嶺 第十三章 氣貫長虹:華夏“氣”範疇的流通與溝通意義 張愛鳳 第三篇 華夏傳播的方法論範疇 第十四章 道無不中:華夏“中庸”範疇的傳播考古學考察 杜愷健 第十五章 ...
第三節 揚雄及其儒學思想 第十二章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概述 第一節 今文經的來源與傳承 第二節 古文經的來源與傳承 第三節 漢代經學內部的鬥爭 第十三章 幾部儒家經典的思想內容 第一節《周禮》第二節《儀禮》第三節 《禮記》與《大戴札記》第四節《大學》《中庸》《孝經》第五節《春秋》三傳 第十四章 ...
二作為儒家思想方法的中庸之道 三人倫之常道 第二節儒家道統的構建 一超越的道統觀 二歷史的道統觀 三儒家道統建構的深層動機 第三節道統的思想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劉儉雲,男,漢族,江西萍鄉人,教授。1983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在新聞業界服務約20年,2003年底進入高校。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新聞...
故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 [2] 呂公著:“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 [13] 朱熹《朱子類語》:“(人性論)極有功於聖門,有利於後學……,前此未曾有人說到此。”(張載的辯證思想)“極精”。 [14] 程頤:“《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
2、推動中華文化經典與傳播學的對話與融合工程,將《中庸》《論語》《莊子》《墨子》等元典與《對空言說》《傳播的歷史》等西方傳播學經典進行學術對話,努力闡發中華元典的傳播學智慧,從而為建構傳播學“中華學派”奠定紮實的學術基礎,出版了《中庸的傳播思想》,即將出版《論語的傳播思想》《莊子的傳播思想》等...
“中”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如儒家的“執中”、“中庸”、“中道”、“中正”等。與儒家歸宿於“中”不同,重玄學雖然也講“中和”、“中道”,但為了呈現出其玄妙無執的“重玄”理境,它卻又“非中”、“遣中”,即在雙非“二邊”的基礎上,連“中道”也否定了。以重玄學者成玄英、李榮《老子注》...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道家(老子)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墨家(墨子、《墨子》、兼愛)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農家...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在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為災難頻繁發生,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於我們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對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推動作用。中原文化...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晚年號為“閒閒老人”,金哀宗時病死。生平研治《易》、《中庸》、《論語》、《孟子》諸經,兼善詩文。一時號為“斯文盟主”。趙秉文以程朱的道德性命之學自任,在學術上少有新創。晚年值金朝衰亂,又於禪學求慰藉。傳世的著述有《閒閒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蒙古滅金時期...
主講人簡介:陸建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學年鑑》和《文學評論》主編 時間:2013年10月28日 地點:湖南電視台演播廳 嶽麓書院講壇第八場 主題: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主講人簡介:郭齊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 時間:2013年11月11日 地點:湖南電視台演播廳 ...
周敦頤從《周易》和《中庸》悟入,以《中庸》之“誠”形容《周易》“乾道變化”,創立了乾元、太極、誠道創生的宇宙論體系與“主靜立人極”的修身模式,把自然觀、認識論、思想方法以及倫理道德等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哲學體系,相較於以前的儒家學說更為精細且富有理論特色。其為學方向與義理架構對宋明理學不同...
孔子儒家的中道思想與文、武、周公淵源極深。其精華在於“時中”。《禮記·中庸》:“君子而時中。”意為中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發展變遷之中的。這就要求君子只有“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才能真正做到中庸。33、趨時以變,變而遂通,通則恆久,如崗如陵:《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
不禁想到了儒家的“中庸”。在英文中,中庸的解釋中有一條“golden mean”直譯過來就是“金的意思”。顯然這是一種高貴而備受西方推崇的意思。詞典中對中庸的解釋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我想上面的“儒道互補”正是這樣一種人和自然的不偏不倚的中和態度。那么,古代士人...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改 過 71.見善則遷(...
《菜根譚》一書的主要是從積極向上的思想來寫的,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來表現出一種中正而圓融的人生態度。書中有對三家思想獨立闡述的句子,也有巧妙融合三家於一體的妙語。總而言之,《菜根譚》進一步促進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與傳播。而且,尤其在明朝中後期,人們長期...
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印尼當地居民產生影響,使各種宗教的信奉者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之道。在高棉,自公元1世紀以來,不斷有華人移柬,將儒家文化傳至高棉。17世紀中葉赴柬的莫玖、莫天賜父子,便曾在柬建孔廟,祀聖人,大力傳播儒家文化。華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儒家思想影響就更大。...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
《中與庸:論儒學的宗教性》(英文),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76年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89年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中譯版,題為《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人文心靈的震盪》,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76年版 《行動中的宋明儒家思想:王陽明的青年時代(1472—1509)》(英文),美國...
伊川學派是程頤北宋所創立的學派。程頤曾居伊水岸邊講學,學者稱為“伊川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伊川學派”。程頤曾從胡援受啟蒙教育,又與兄顥師事周敦頤,潛心鑽研《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尤重《易經》。又援佛入儒,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長期在洛陽和伊水邊講學,形成“伊川學派...
當然,媒介文化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獨立存在。中國特有的仁義中庸文化,使得成員都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崗位,講究忠誠,有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感。這些對媒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內在影響力。對比分析 媒介文化與戰略的關係 社會學家米歇爾·維萊特(MichelVilcttc、1988)寫道:“管理領域染指丁所有社會環節以製造一個普遍...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係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衝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
“中和”是我國傳統哲學中最早的範疇之一,它是具有中華民族的強烈色彩的,孔子對“和”有很高的指示,是他提出“執其兩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其後的傳統養生學上,西漢的儒家董仲舒就提出過“中和養身”的理論,他曾說:“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從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心意拳文化的影響。心意...
3、“孔子思想民主性源流之我見”,《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4期。4、“從中國古代大同思想源流”,《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5、“從方法論看孔子‘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晉陽學刊》,1984年第6期。6、“‘名’、‘利’與知識分子——兼為‘名’、‘利’正名”,《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在哲學思想方面,中國的經籍和孔子儒學傳入歐洲,利瑪竇、金尼閣最早將《四書》、《五經》譯成拉丁文。郭納爵與殷鐸澤譯《大學》,書名為《中國之智慧》,殷氏還譯《中庸》,書名為《中國之政治道德學》,又譯《論語》,後附孔子傳。柏應理編譯拉丁文本《中國之哲人孔子》,包括《大學》、《中庸》、《論語》, 內...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 , 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焚書坑儒導致),就只剩...
本作品是"思想文化十日談叢書"中的一部。作品以"十日談" 的形式,設十個主題,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作了包括作者、版本、框架、寫作背景、內容、寫作旨意、歷代學者的研究考證論述、社會影響、歷史作用、四書五經與現代社會關係、海外傳播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