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麻鴨,產於廣東省中山縣。珠江三角洲亦有分布,是蛋肉兼用型品種,被列為廣東優良地方禽種之一。外貌特徵除公鴨頭部和副翼羽、鏡羽帶綠色光澤外其餘羽毛均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故稱麻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山麻鴨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鴨形目
- 科:雉科
- 屬:原鴨屬
- 種:中山麻鴨
品種簡介,品種性能,外貌特徵,生產性能,生長特性,生產環境,飼養管理,雛鴨飼養管理,中雛鴨的飼養管理,後備鴨的飼養管理,產蛋鴨的飼養管理,
品種簡介
名稱:中山麻鴨
體型:體軀身長
產地:主產於廣東中山
品種:兼用型鴨種
代號:0520
品種性能
外貌特徵
中山麻鴨,體型大小適中,公鴨頭、喙稍大,體軀深長,頭羽花綠色,頸、背羽黑褐麻色,頸下有白色頸圈。胸
羽淺褐色,腹羽灰麻色,鏡羽翠綠色。母鴨全身羽毛以褐麻色為主,頸下有白色頸圈。蹼橙黃色,虹彩褐色。
生產性能
成年鴨體重:公1690克,母1700克。63日齡屠宰率:半淨膛,公84.4%,母84.5%;全淨膛,公75.7%,母75.7%。開產日齡130~140天,年產蛋180~220個,蛋重70克,蛋殼呈白色。
生長特性
麻鴨的生長速度,根據華南農學院飼養測定:養至30天齡的肉鴨體重259.2克,60天齡體重680.2克,90天齡體重1315克。
產蛋高峰期在開產後的第二、三年,一般每隻母鴨產蛋160隻至170隻,最高者200隻,每隻蛋重50-80克左右。
生產環境
中山麻鴨主產地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飼養管理
雛鴨飼養管理
從出殼到30日齡為雛鴨。管理措施如下:保溫。清明前後,氣溫較低,應把雛鴨放進提前供溫的室內。第一周溫度控制在28℃至30℃,第二周25℃至27℃。以後每周下降3℃至4℃,至室外溫與室內溫接近時不再加溫。溫度是否合適,可根據雛鴨表現進行調整。光照。1至3日齡的雛鴨需23至24小時的光照,3至10日齡需12小時光照。一周后天氣晴暖時,將鴨趕到室外運動,並逐日增加運動量。合理的密度。一般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8至20隻。並隨著日齡的增大,降低飼養密度育雛舍一周換 曬一次墊草,並在中午打開窗門通風換氣。及時試水開食。在雛鴨出殼後24至26小時,把雛鴨放到20℃至25℃的淺水盆內,僅使鴨腳浸水,讓其邊飲水邊嬉水。並把煮至八成熟的小米或碎綠豆撒在草蓆或深色塑膠布上,讓其自由採食。3日齡後加餵青綠飼料,由少到多。但不可超過日糧的三分之一。5日齡後改餵配合飼料。開葷。3日齡補給小魚、小蝦和蚌、螺,日餵量由少到多,逐漸增加。日糧的配合。把飼料配成高能量、高蛋白、營養全面的日糧,其營養水平為代謝能2700至3000大卡/公斤,粗蛋白19%至20%。
中雛鴨的飼養管理
後備鴨的飼養管理
從50日齡至開產前為後備鴨。此期間按照中雛鴨的管理方法,限制鴨的體重,做好開產前的準備。一是調整日糧,減少能量和蛋白質的含量,適當增加糠麩類飼料。二是減少日餵量,一般降至原來的二分之一。三是增加放牧時間和路程。
產蛋鴨的飼養管理
日糧配合。從開產前兩周開始,即要求飼料粗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5%,青綠飼料和精飼料的比例保持在1∶1。當產蛋率達到30%時,按產蛋的三個不同階段(即產蛋初期、中期和高峰期)的營養水平配合日糧。產蛋率在65%以下時,飼料配方為:玉米62.4%、瓜乾14.6%、麩皮13%、豆餅8.5%、骨粉1%、食鹽0.5%。當產蛋率達到65%-80%,其飼料配方為:玉米70%、瓜乾10%、麩皮8.5%、豆餅10%、骨粉1%、食鹽0.5%。當產蛋率達到80%-95%左右時,其飼料配方為:玉米70%、瓜乾7.5%、麩皮8%、豆餅13%、骨粉1%、食鹽0.5%。飼餵次數,圈養鴨日餵4次,間隔時間相等,採食量每天15-20公斤/100隻;放牧鴨日餵3次(放牧前、收牧後各一次,晚10點補餵1次)。種鴨群公母比例一般為1∶20~25。產蛋階段,每天保持14-16小時光照。定時放水與飲水。冬春季每天放水1-2次,夏季2-4次。放水時間為20-60分鐘。冬短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