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篆
- 別名:中山王篆
- 發源地:古中山國(河北石家莊)
- 年代:戰國時期
中山篆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文字 ,來源於“中山三器”銘文。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地處燕趙之間的一個神秘王國(今河北石家莊地區),1974年在河北平山縣發現的戰國中山王墓曾震驚世界,入選 “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尤其是...
馬氏中山篆是對1977年發掘的戰國時期中山王墓中發現的中山文字的發揚光大,是一種書法體。1985年,馬歌東將“中山三器”銘文書體命名為“中山篆”。中山王墓由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發現。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器及玉器,其中有銘文之器50餘件,而尤以鐫刻著長篇銘文的中山王方壺、大鼎、圓壺等...
《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為“馬氏中山篆”這一書體進行探源,講述每個字的源頭和流變。公元前313年前後,一種與金文、大篆、小篆大異其趣、形體修長優美的文字被鐫刻在中山國的方壺、大鼎與圓壺上。大約在公元前307年,這種特殊文字隨第四代中山王入土殉葬。公元1977年,沉睡了2280餘年的它重見天日:在河北省平山...
《中山王篆書千字文》是2014年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茁。出版背景 1977年,在出土的戰國青銅器上發現的中山王篆書字型令學術界“驚艷”,然而其可辨識字不過五百,比甲骨文還要少得多,要想運用其自由地進行書法創作須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2011年,廣西書法界首次在全國綜合國展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
篆刻作品入選2016年西泠印社“百年西泠.樂石吉金”篆刻展 篆刻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等四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書法展-《吉林省書法篆刻作品展》篆刻作品參加《金石筆韻尋源中山》-中山篆書法篆刻全國邀請展 傳略入錄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年鑑》1988-1992年卷 ...
《茁中山篆書楹聯》是2021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山王篆書是戰國晚期金文中的一株奇葩,自1977年“中山三器”青銅銘文考古成果公諸於世便令世人驚艷、書家喜愛。然而其可辨識單字不足500個,受字例數量稀少的條件限制,數十年來,廣大愛好者對中山王篆書的學習和創作舉步維艱。有鑒於此,王茁以...
1978年,陳仲芳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藝術創作,僅在一年時間裡,創作有《陳毅同志詩抄選刻》、《葉劍英同志詩抄選刻》印拓本問世,得到中央軍委和趙朴初的嘉賞,趙朴老還欣然書贈詩作留念;後又接連參加《革命勝跡印譜》、《魯迅書名印譜》、《紀念孫中山先生篆刻集》、《西泠印社社員印集》等一些著名印譜的創作和...
何平,齋號“古風”,著名篆刻家、書法家。1949年8月出生,安徽合肥人。江蘇省書協會員、南京市書協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函授學院名譽院長、南京芳草園書畫院藝術顧問。人物經歷 何平自幼潛心書法、篆刻,數十年廣讀碑帖、古今真跡,博採眾長,筆耕不止,書印兼具。書法以行、篆見長,書作內...
徐先生用中山王篆集聯有曰:“此生禍福莫重論,自古賢愚同一丘”,他很超脫,而我們作為後學者卻不能釋懷。學者型書法家不僅僅是一位知術兼通的藝術大家,而更代表了中國文化長河中的精魂,像一壇老酒,經久彌香,其味更醇。西哲克羅齊所謂:“精神本身就是歷史”,他認為歷史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徐先生作為一...
《默想之家》《多餘的話》《馬氏中山篆的前世今生》《一個偶然的傳奇》等,發表譯文《日本小學生很好作文選》及《日本昔話》多篇,詩作《夜宿南五台》《喔,老屋!》收入日本《長安詩家作品選注》,行書《李白 菩薩蠻》發表於《陝西師範大學師生書畫集》,合著《馬氏中山篆作品集》(芳草子行書20幅)。
並從字法、篆法、章法上親作示範。老一輩印學大師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嘆服。抗戰時期,汪新士曾隨校逃難,衣物用品多有散失,惟保存的印譜及治印之具無遺,特別是1941年他在舅父余紹宋家鈐拓的《寒柯堂印存》八冊,均是名家為余紹宋所刻的用印,共2000餘方,保存完好,足見汪老潛心斯道之志不移。
蒙漢良,字一艮,號笑成佛,祖籍廣西潯州郡。當代書法家、篆刻家、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大學教授,肇慶學院客座教授,中文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首屆評審。書法篆刻追慕周秦漢魏風骨,個性藝術元素天成、獨彰。創造了“漢良隸篆”、“漢良篆刻”之風格。1987年獲杜康杯東方書賽...
他的鐵線篆書曾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首屆“杏花村”杯書法大賽中奪得金獎。與很多寫篆書的書家不同的是,鐵元對篆字的理解和再創造都沒有停留在“字”的層面上,而是從古文字中攝取符合當代審美的元素,並將金文、大篆、中山戰國墓出土的錯銀文字以及一些新發現的民間文字的結構特點揉合在一起,並以小篆的線條來...
1957年7月出生於中國雷州半島雷州市,中國著名篆刻大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青年書法協會家名譽會長、深圳市設計委員會委員、深圳市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羊城晚報》聯名得意專欄作者。人物生平 鐘國康先生之書法,篆刻師法吳昌碩大師,心慕手追,得其三昧,幾何亂真。行草篆隸,各體...
劉自櫝(1914—2001),號遲齋,男,漢族。生於聖哲輩出、文風極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書協主席,陝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他“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書法四體具佳,尤以篆書為最。沈鵬、谷溪先生所撰《劉自櫝書法選·序》中評:“劉自櫝以剛與柔與渴三種因素...
蔡照波,廣東潮州人。曾任廣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南方電視台黨委書記兼台長。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 ,廣州新華學院副校長。人物履歷 1979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師從古文字學家商承祚教授習篆刻,研修古文字,並被推舉為中山大學篆刻社首任社長。後隨歐廣勇老師研習書法篆刻。中山大學文學學士,中山...
習書初學歐陽率更,次及張猛龍,習篆刻後,深感習篆為刻印之初階,三十年間蒐集天下篆書名帖,名跡而遍臨之,醇雅秀靜,自成風格。印藝亦隨書法而進展,在此期間兼臨蘇東坡及東漢諸碑後,又習黃山谷,1943年與沈尹默、曾履川、喬大壯、潘伯鷹等十二人在重慶舉行癸未書法展覽,來台後曾參加十人書展十次,與王...
1988年《紀念孫中山先生篆刻集》 篆刻作品:“高達生”1979年《書法》 第二期:書法作品“周恩來詩”1985年《全日本書道集》 第五回:“外國作家書法作品三幅”1979年《詩書畫》 第十四期:“篆刻組印西湖詩”1989年《鋼筆書法入門》專著,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89年《書法研究》 第七期論文《唐代楷書形成的三...
錢泳(1759年2月25日——1844年10月11日) ,字立群,號台仙,一號梅溪,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長期做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工詩詞、篆、隸,精鐫碑版,善於書畫,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後揚州江人驥,得其殘石數十種,俞樾言之梅小岩...
2011年作品入選《上海市首屆篆隸書法展》作品集。2011年作品入選《共和國將軍心向黨》的百名將軍書畫展作品集。2012年作品入選“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日本西部每日書道會國際書法交流上海展作品集”。2012年作品入選首屆國粹杯全國書法篆刻大獎賽獲獎作品展作品集。2013年作品入選《紀念周恩來誕辰115周年上海書法...
他的石刻印拓在美國洛杉礬磯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美術展覽會上展出。1995年11月,其篆刻作品參加第24屆日本名人書畫展,榮獲大獎。1996年底,他參加美國南加州華人美術學會展覽會,因所展作品成績優秀,榮獲篆刻類優等獎。1997年7月1曰,為慶賀香港回歸祖國,他特作篆刻作品一幅,參加了“迎回歸南通書法大展”。1997...
陳天博(1910年-1990年),男,本名陳紹原,又名陳潤南,常用名陳天博,晚號後覺、銳津。籍貫廣東省番禺縣石樓村,祖父為陳浣薇,是前清秀才;父親為陳伯篆,是監生,俱是愛好書法者。簡介 著名康體(康有為書體)書法家。齋名為“無奇軒”,又號“三塵樓”。1944年以四幅康體書法參加“華南文化展覽會”,其中...
漢族,廣東南海人,1932年9月生。自幼熱愛書法,初從李瑞清、康有為書藝入門,繼而專於《鄭文公碑》的研習,並廣涉各種碑版和隸、篆,40歲後注重書論和帖學的研究。所獲榮譽 作品入選"首屆國際書法展覽","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中外書法家作品展覽","第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書法篆刻...
徐松安交遊甚廣,與湖南篆刻家黃鐵庵的金蘭之誼竟長達四十餘年,黃鐵庵曾用五厘米見方的封門青為先生篆“松岩居士”白文印贈之(邊款為:鐵廠制為,松廠正句)。兩人或相約同游南嶽,或把杯夜話於松風堂。“文革”期間,晚年的黃鐵庵受到迫害,病體支離,徐松安先生親為黃老76歲造像題字,兩位藝術家在困難時期...
篆刻的“篆”字,古寫作“瑑”,“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或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之後,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了竹。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便形成了帝王用印稱...
並問學於著名書法家容庚先生、商承祚先生、胡根天先生等教授學者,在前輩細心指導下,研習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與行書草諸體,並修篆刻。黃穗洪70年代入藝壇,80年代已的名氣,基礎很廣泛、很深厚、創作功底非常紮實。1989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可見其當時在全國的水平。在嶺南書畫界廣為人知的書法名家,也是全國中...
四,這些紅山文字通常被稱為上古文字,也稱古篆.下面讓我們看一看文獻典籍上對古篆的 闡述 :古篆 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
學界公認的民國四大書法家,分別為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草書)。此四人,都是民國時期的超級牛人,在民國政壇都是呼風喚雨式的人物,在事業與學問上均有非同尋常的建樹。 譚延闓 譚延闓(1880-1930),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於浙江杭州。譚延闓的...
2006年5月草篆"真善美"獲首屆翰墨養生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金獎.作品,傳略入編《中國古今書法家大辭典》、《篆刻家大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世界書畫名人大辭典》、《中國古今書畫家名人大辭典》等辭書。詩書畫印作品被國內外有關博物館收藏。書學理論受陳方既先生指導,有論文發表於《書法報》、《...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