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0年10月18日,人民橋動工興建。
1973年3月,人民橋竣工通車。
2002年,經有關專家監測和評估鑑定,確定為危橋,中山市政府決定對人民橋拆除重建。同年,拆遷中山二路、華光路、安欄路、海邊街、公善坊、馬路仔、李家基等74間房屋,拆遷面積7443平方米。8月15日,人民大橋封橋清拆。10月1日,人民橋拆除。11月20日,新人民橋進場建設。
2003年2月,新人民橋開工。6月30日,新人民橋開始主橋的第一次吊裝。12月31日,新人民橋竣工。
2004年1月1日,新人民橋正式通車,重更名為中山一橋。
橋樑位置
中山一橋位於中山市原人民橋橋位處,東連中山二路,西接中山一路,跨越岐江河水道,毗鄰
岐江公園,距離下游
中山二橋1千米。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中山一橋分別由主橋、引橋、引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
中山一橋結構方案為中承式系桿拱體系,橫樑承重方案,全橋為鋼結構。主橋為空間組合箱梁拱橋,引橋採用連續梁結構。兩端支撐在橋面大橫樑和座拱拱頂上,豎直放置,兩片邊拱微向內斜置,兩端拱腳設定剛性基礎,座拱微向外斜置,拱腳與邊拱拱腳相交並位於同一個剛性基礎上,3個拱的截面形式類似於矩形截面的薄壁結構,3個拱軸線均採用二次拋物線,3片拱均以5米為間距等距設定豎向吊桿,橋面為漂浮體系並由吊桿吊住橫樑,縱向箱形梁與橫樑間焊接。橋身輕巧,富有現代感和時尚感;線型優美,兩片邊拱肋微微斜置,給人一種強烈的空間感;風格獨特,造型新穎別致,五片拱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受力體系;坡度在結構高度降低後,總長得以縮短。
設計參數
中山一橋全長741.422米,主橋長(30+100+30=160)米,橋寬40米,中拱跨度120米,工程造價為5976萬元,溫度變化按整體升降溫30攝氏度計,橋面板升溫10攝氏度,橋樑縱坡為4%,凸曲線半徑為1800米,凹曲線半徑為1500米。橋樑橫向為2%雙面坡(不含超高),平曲線超高坡度為2%。橋樑平曲線最小半徑為90米,最大半徑為250米,橋樑最小緩和曲線長度為40米,最大緩和曲線長度為55米。
運營情況
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中山一橋通車第一年日均混合交通量24890輛次。
設施設備
照明設施
截至2009年1月,中山一橋設有LED燈光照明設施,市民可欣賞在中山一橋璀璨夜景及一河兩岸立體燈雕圖案效果。
電梯設施
截至2016年1月,中山一橋的東西兩側設有4台觀光電梯。
建設成果
中山一橋在建設時採用的施工技術及特點:
中山一橋按ISO9002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管理。
中山一橋主橋的鋼箱梁空間組合系桿拱橋結構,為中國國內率先使用的技術,將使中山一橋的承載力和觀賞性提高。
中山一橋樁基礎的主要特點是砂層厚受河道(地表)冰位影響較大且近海水道水質對混凝土具有不利影響。
通過在施工中採用調節衝程和泥漿配比、控制孔內泥漿面高度、加長泥漿循環路徑並輔以攔砂網降低含砂率和泥漿比重、氣舉反循環法清孔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特色
岐江游遊船從岐江公園臨時碼頭出發,北到岐江橋,掉頭向南行駛,一路經過中山一橋、中山二橋、南外環橋,過南外環橋再迴轉,全程6.6千米,中山一橋“長橋飛翼”的燈飾點亮。
岐江公園位於中山市的中心地帶,原來是一個造船廠,一個工業化遺址。岐江公園的設計思路去掉圍欄的開放式公園設計,不僅打破了城市建築與公園之間、城市居民與公園之間的隔閡,是新都市主義的首次落地實踐,更重要的是首次在景觀設計中展現出“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再造歷史文脈空間。
2019年12月15日,中山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健康跑組路線均途經中山一橋。
價值意義
中山一橋成為城區岐江“一河兩岸”道新的風景線。(《足跡中山改革開放實錄社會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