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建設成果,文化特色,價值意義,
歷史沿革
1993年7月25日,中山二橋動工興建。
1995年7月8日,中山二橋建成通車。
2011年5月,中山二橋塗裝和改造開工。6月21日,中山市發展和改革局審批中山二橋樑安裝伸縮縫工程項目。10月7日,中山二橋塗裝和改造工程基本完工。
201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山二橋實施交通管制。
橋樑位置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中山二橋分別由主橋、引橋、拱肋、吊桿、匝道等組成,主橋路段呈西至東方向布置。
-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 |
主橋 | 中承式無風撐方鋼管砼系桿拱,與東西引橋相接的過渡孔為跨徑29米的預應力砼簡支組合箱梁。主梁為鋼箱梁,基礎採用混凝土擴大基礎。過渡孔共兩孔,為24片V形肋組合預應力砼箱梁。 |
引橋 | 兩側引橋為先張法預應力砼空心板梁。 |
梯道 | 採用直線型等截面連續鋼箱梁,梯道頂部與主梁焊接,下部平置於基礎落地平台。 |
墩柱 | 採用熱軋無縫鋼管。 |
設計參數
中山二橋全橋總長621米,其中主橋(41+125+41)米,引橋492米,橋面寬40米,過渡孔為27.5米;兩側引橋各分別設(10x16)平方米和(12x16)平方米的先張法預應力砼空心板梁。南側1.25米高主箱梁長37米,最大跨徑29米;北側1.0米高主箱梁80米,最大跨徑24米,主梁總長117米。共有單柱橋樑基礎8個(2x2x0.8)立方米,雙柱橋樑基礎3個(2.5x4x0.8)立方米,墩柱共24根。中孔拱肋高2.5至3.5米,邊孔拱肋高2.0至2.5米。主橋兩側共設吊桿36根,立柱20根,間距5米。
技術標準 | |
道路等級 | 城市Ⅱ級主幹道 |
車道設定 | 雙向六車道 |
設計速度 | 80至100千米/小時 |
汽車荷載 | 超汽—20,掛-120 |
人群荷載 | 4.5千牛/平方米 |
航道等級 | 按三級航道設計 |
通航標準 | 淨高10米,淨寬60米 |
地震烈度 | 按7級設防 |
參考資料: |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點
中山二橋在建設時遇到以下難點和採用的施工技術及特點:
1.中山二橋橋址工程地質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岸沖積層薄,殘積土層較厚,基岩埋藏淺;西岸沖積層厚基岩埋藏深以花崗岩為主。兩岸地表原均為魚塘經人工填土整平。
2.中山二橋為廣東省內首座主橋整橋面40米寬的特大橋,為當時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中承式無風撐方鋼管砼系桿拱橋,建設難度大。
3.由於主梁外形尺寸長度、寬度均較大,重量亦較重。鋼樑在工廠組裝後,再運輸至施工現場進行起吊安裝。
- 夜遊岐江
岐江游遊船從岐江公園臨時碼頭出發,北到岐江橋,掉頭向南行駛,一路經過中山一橋、中山二橋、南外環橋,過南外環橋再迴轉,全程6.6千米,中山二橋“長橋飛瀑”的燈飾點亮。
中山二橋的建成,減少了中山路及原廣珠公路的交通壓力。(《中山年鑑 1991-1997》評)
中山二橋作為中山市城區的交通主動脈,對緩解舊城區交通擁堵狀況和開發西部城區具有重要作用。(《公路與汽運》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