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成語典故辨析》是現代譚紹鵬、尹儀荃、雷猛發等編著的工具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學成語典故辨析
- 作者:譚紹鵬、尹儀荃、雷猛發等
- 類別:工具書
-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7年5月
- 統一書號: 7510.41
《中學成語典故辨析》是現代譚紹鵬、尹儀荃、雷猛發等編著的工具書。
《中學成語典故辨析》是現代譚紹鵬、尹儀荃、雷猛發等編著的工具書。內容簡介全書25.7萬字,該書正文按條目漢語拼音音序排列,共選入430個成語及所引正面例句,所選成語,除註明出處、解釋原義及現在約用法外,還針對讀、寫、使用...
成語辨析 孤注一擲——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過河後打破飯鍋,鑿沉渡船,不打勝仗決不生還(釜:鍋)。比喻下定決心乾到底。孤注一擲和破釜沉舟兩者都有徹底豁出去,作最後一次拼搏的意思,但有區別:1.意義不同。①“孤注一擲”偏重在拼或乾最後一下,“破釜沉舟”偏重在拼到底、乾到底。②“孤注一擲”有僥倖...
華而不實(拼音:huá ér bù shí)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華而不實”的原義是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中看不中用;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成語出處 天為剛德,猶不乾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春秋·...
中學生常用成語辨析手冊 《中學生常用成語辨析手冊》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劉學明
《學生成語辨析小詞典》是2012年5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辛菊、溫端政。內容簡介 《學生成語辨析小詞典》是針對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成語誤用現象而編寫的。每一條目下設定的內容包括:成語、注音、誤用例、辨析、正確使用例等。詳細分析錯誤原因,指出誤用類型,示範正確用例,以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未可厚非”。成語典故 漢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用陰謀手段篡奪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稱帝後,任意改變西漢王朝的邊境政策,將句町王亡邯誘騙到郡城處死。益州郡許多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起兵反對朝廷。王莽得知益州地區發生動亂,派一名將軍去招募士兵,並向百姓徵收重稅充作軍費,用來進攻句町。戰爭...
撲朔迷離(拼音:pū shuò mí lí),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木蘭詩》(又名《木蘭辭》)。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會撲騰不停,雌兔會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時候雌雄難辨。後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不容易看清真相。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木蘭詩》:“雄兔腳...
成語出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你不怕待死撞活,功折過,一謎里信口開合”。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信口開河”。成語典故 漢楚相爭,雙方激戰於靈壁,劉邦敗北,屯軍滎陽,項羽授英布為“當陽君”,以精兵40萬駐九江,將向漢軍進擊。劉邦的“典謁官”隨何,自幼和英布有交情,劉邦便派他去勸說英布降漢。英...
成語出處 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推心置腹”。成語典故 王莽篡漢後,發生了農民起義。後來,南陽的豪強,西漢皇族劉縯、劉秀兄弟也乘機起兵,加入了綠林起義軍,準備奪取政權,恢復劉氏的天下。王莽聽說昆陽失陷,派42萬大軍前往鎮壓。起義...
張口結舌(拼音:zhāng kǒu jié shé)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莊周《莊子·秋水》。“張口結舌”的原義是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狀語、補語;亦作“鉗口結舌”。成語出處 公孫龍口吱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含英咀華”。成語典故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稱“郡望昌黎”,是唐朝時期的文學家。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當時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任國子學...
庸人自擾(拼音:yōng rén zì rǎo)是一個成語,出自《新唐書·陸象先傳》。庸人自擾指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自討煩惱;多用於諷刺愚昧或神經過敏的人;主謂式結構;含有貶義;主要用作謂語、賓語等。成語出處 《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
炙手可熱(拼音:zhì shǒu kě rè)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炙:烤)指手一靠近就感覺很燙,形容氣焰盛、權勢大;比喻非常熱門、受歡迎。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炙手可熱”。
自知之明(拼音:zì zhī zhī m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道德經》。自知之明指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在句中一般作賓語、主語。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成語故事 齊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體格魁梧,十分英俊...
上行下效(拼音:shàng xíng xià xiào)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白虎通·三教》。“上行下效”本義是指上面的人怎樣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做,後比喻上級的言行很大地影響著下屬;在句子中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成語出處 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
罄竹難書(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呂氏春秋·明理》。“罄竹難書”原義是用盡南山的竹子做竹簡,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罄:用盡,用完。竹:竹子;古人用竹子製成竹簡來寫字);後比喻事實極多,難以寫完(多指罪惡);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
衍生典故 遺簪見取終安用,敝帚雖微亦自珍。(宋·陸游《秋思》)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敝帚自珍”。成語典故 王莽末年,黃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到處燃起了反抗王莽暴政的農民起義的烈火。漢室宗親劉秀也在宛縣起兵回響,並在戰爭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實力。25年六月,劉秀在部縣即位,建立東漢政權,史稱光武帝...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一丘之貉”。成語故事 漢朝時有一個名叫楊惲的人,有著非常顯赫的出身。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拜丞相的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在這樣的書香門第...
成語出處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明日黃花”。成語故事 蘇軾、王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兩人以詩畫相切磋,是一對好朋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在擔任徐州太守時給王鞏寫了一首應和詩《九日次韻王鞏》。次韻王鞏,就是用王...
成語解釋 【讀音】wēi yán nì ěr 【解釋】正直的規勸聽起來不順耳。成語典故 明·李東陽《太白行》:“龍攀鳳附不自由,何乃棄君來事仇。危言逆耳誰為謀?”詞語辨析 【結構】主謂式成語 【同義詞】忠言逆耳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 成語故事 對於已傷害到人之生存方式的過度競爭,有...
從善如登,漢語成語,拼音是cóng shàn rú dēng,意思是順從好的就像登高一樣,比喻學好不容易,要花力氣,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出自《國語·周語下》。成語出處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韋昭註:如登,喻難;如崩,喻易。成語辨析 【反義詞】:從惡如崩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
信口雌黃(拼音:xìn kǒu cíhuá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晉·孫盛《晉陽秋》。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後重寫。後人就用“信口雌黃”來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輕下論斷(信口:隨口。雌黃:一種礦物,可作黃色染料)。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
成語出處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後人根據庖丁的這句話提煉出“目無全牛”這則成語,亦作“目牛無全”。成語典故 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觸的地方,肩膀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蓋頂住的地方,都嘩嘩地響,刀子...
成語解釋 【解釋】不循禮法;沒有禮貌。形容虛妄離奇,不合情理。誕:荒唐離奇。成語典故 【出自】1.清代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寫的是林黛玉初進賈府,與眾人相見時的情景。描寫的是“鳳辣子”王熙鳳:黛玉納罕道: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 這樣放誕無禮。成語辨析 十分無禮,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