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區(A-B):增殖燃料為淨中子吸收體。該演化時段內,可裂變核素增殖過程需消耗大量中子,而增殖轉化的易裂變核素濃度較低,對中子產生的貢獻較小,使得產生的中子數小於吸收的中子數,增殖燃料
k∞×PNL×PCR< 1
增殖燃料的中子過剩在 B 點達到極小值,為增殖燃料轉化成驅動燃料所要吸收的中子數,此時
k∞×PNL×PCR = 1
II 區(B-D):增殖燃料為淨中子產生體。在演化時段內,增殖持續消耗中子,同時增殖出的易裂變核素產生的中子可以彌補(超過)增殖對中子的消耗,產生的中子數大於吸收的中子數,增殖燃料 k∞×PNL×PCR> 1 對應增殖燃料的最小需求燃耗,此時增殖燃料產生的過剩中子足以償還增殖過程中從外界借入的中子數,增殖燃料首次達到中子平衡狀態。
燃料的中子過剩定義為總中子產生數(ΔP )與總吸收數( ΔA )之間的差值,即ΔNE=ΔP-ΔA 。總中子產生數主要來自於核素裂變的貢獻,少部分來自於燃料內(n, 2n)&( n, 3n)反應道的貢獻。總中子吸收數包括燃料、冷卻劑、結構材料和控制棒的吸收,以及泄漏到堆芯外的中子數。通過計算,鈉冷卻貧鈾和鈉冷卻金屬釷堆芯增殖燃料的總中子產生數與總中子吸收數隨燃耗的變化如右圖所示。a)鈉冷卻貧鈾堆芯增殖燃料;b)鈉冷卻金屬釷堆芯增殖燃料。
從圖(a)可知,在 C 點之前,單位燃料體積內總中子產生數小於總中子吸收數;在 C 點和 E 點之間,燃料內總中子產生數大於總中子吸收數;在 E 點之後,燃料內總中子產生數再次小於總中子吸收數。鈉冷卻貧鈾堆芯增殖燃料在圖中 C 點和 E 點兩次達到中子平衡狀態,即燃料實現 B&B模式的最小需求燃耗和最大理論燃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