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歷史
節目背景
1958年9月2日19:00,
北京電視台《電視新聞》開播,是《新聞聯播》的前身。
1970年,北京電視台新聞部在
合肥、
太原與
成都分別開會,尋求如何加強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的供稿能力;當時北京電視台新聞部職員
夏之平、
朱繼峰、穆昭山等都是搭乘飛機穿梭三地,故名“飛行會議”。“飛行會議”提出了電視新聞改革工程的“十六字方針”:“
實事求是,
一事一議,
短小精悍,新鮮活潑。”
1976年3月29日,中國全國電視工作會議在北京拉開帷幕。創辦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成為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7月1日,根據全國省級電視台共同協商的意見,
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向全國10多個省、直轄市電視台傳送信號,該節目成為《新聞聯播》的雛形,播出時間10~15分鐘,只有外景片,沒有播音間的口播。早期《新聞聯播》的地方新聞,大都是通過班機或火車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編錄,快則一周,慢則半月才能跟觀眾見面。
1977年11月,分別召開了
華東和
中南、
華北和
東北、
西北和
西南等地區電視台參加的座談會,共同商討如何辦好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的問題。
發展歷程
1978年1月1日,CCTV-1《新聞聯播》開播,每日19:00播出,播出時長20分鐘,給各個新聞影片加了配音,《新聞聯播》正式打出欄目名稱字幕。在外景片基礎上,加入播音間的口播。並且啟用了第一版片頭,但此版片頭是黑白的,沒有片頭音樂、播音員和字幕。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
CCTV-1)開播。6月25日-7月2日,第11屆世界盃足球賽在阿根廷舉行,《新聞聯播》首次通過衛星從國外傳回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的新聞。7月-8月,中央電視台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就如何辦好全國《新聞聯播》節目和提高電視新聞報導質量舉行座談會。12月,《新聞聯播》主播首次面對觀眾,
趙忠祥成為節目開播以來第一位出鏡播音員。12月31日,央視啟用台內僅有的兩台電子新聞採集(ENG)設備錄製新聞影片,採訪不久就可以播出,解決了以往使用
電影膠片時常見的影音不同步、膠片貼上處斷裂等問題。
1979年9月1日,CCTV-1每日播出的國際新聞節目《國際新聞》開播,播映
合眾國際社電視新聞(UPITN)提供的新聞影片、從香港收錄的新聞影片與新華社提供的五分鐘國際簡訊。9月12日,《新聞聯播》播出題為《王府井停車場見聞》的新聞報導,開創輿論監督報導先聲。
1980年5月1日,《國際新聞》保留名稱併入《新聞聯播》,之後完全併入《新聞聯播》。在此期間,各地方電視台的新聞影片改用微波幹線傳送至央視,《新聞聯播》每日播出時長改為30分鐘。7月7日,《新聞聯播》後面開始播出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10月20日,《新聞聯播》節目開始通過微波幹線收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新聞,播出效果良好,比寄送錄像帶時效提高一二周。
1981年4月,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在
青島舉行,會議做出兩項重大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都是中央電視台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台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包括地市台)必須轉播《新聞聯播》節目。7月1日,《新聞聯播》進行了創辦以來的第一次改版,把國內新聞、口播國際新聞和通過衛星收錄的國際新聞截然分開的做法改為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兩大部分。同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可以通過微波向《新聞聯播》節目傳送電視新聞,地方新聞的時效大大增強。
1982年1月1日,《新聞聯播》更換片頭,此版片頭是第一版彩色片頭,並啟用第一版片頭音樂。6月18日,中央電視台決定在《新聞聯播》節目中逐步增加反映農村情況的新聞。8月6日,除內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電視台都能轉播《新聞聯播》節目。9月1日,中共中央明確規定,重大時政的發布時間從20:00提前至19:00,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奠定《新聞聯播》作為官方新聞發布管道的重要地位。11月5日-11日,廣播電視部召開全國電視台台長會議,提出:力爭在二三年內把《新聞聯播》節目辦成一個自成體系、能夠比較完整、能夠準確及時地對國內外重要事件進行形象化報導的節目,使中央電視台成為全國新聞輿論中心之一。
1983年3月1日-9日,《新聞聯播》節目開始參加“亞廣聯”A區衛星電視新聞交換試驗,採用亞洲新聞21條,改變了國際新聞依賴英美提供片源的狀況。3月10日,《新聞聯播》開始增加部分大城市天氣預報。5月23日,中央電視台就如何改進電視新聞報導(主要針對會議、時政新聞偏多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並請新聞部就此提出改進意見。
1984年8月1日,《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同時更換片頭音樂。同年,央視在香港成立第一個駐外記者站,《新聞聯播》加錄台灣華視新聞的新聞影片,也和亞太廣播聯盟A、B、C區的國家與地區交換新聞影片;而且播音員盧靜首次在《新聞聯播》中實踐了“微笑播報”,雖然引起爭議,但是觀眾反應良好。此後,《新聞聯播》的女主播們幾乎都沿用了“微笑播報”。
1986年1月28日,美國發生
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同月29日,當時的央視副台長楊偉光親自拍板在《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訊息,打破了《新聞聯播》多年不變的“先國內,後國際”的慣例。3月18日,《新聞聯播》開始試收歐廣聯新聞,國際新聞來源進一步擴大。5月,《新聞聯播》節目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接收
新華社稿件的計算機聯網,可調閱並列印新華社稿件,改變了過去坐車去新華社國內部取稿件的情況。7月1日,《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和片頭音樂。同日,《新聞聯播》增加了海洋水文預報。同年,已有50多家在京報紙為《新聞聯播》供稿,《新聞聯播》開闢了“簡訊”、“報摘”、“一句話新聞”等口播欄目。《新聞聯播》開始彙編成組的錄像簡訊,信息量進一步擴大。
1987年,《新聞聯播》收錄香港無線新聞的新聞影片。同年,作曲家孟衛東完成了一首16秒的樂曲,這首樂曲在1988年3月開始成為《新聞聯播》的片頭音樂並沿用至今,而且《新聞聯播》播音員由1人播報改為2人播報,節目結束後打出編輯、製作和播音人員名單。2月1日,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CCTV-2)開播,《新聞聯播》在CCTV-2設立重播。3月1日,《新聞聯播》開始收錄美國CNN新聞,供國際新聞使用。4月1日,《新聞聯播》開設了“觀眾信箱”小欄目。4月15日開設了“觀眾論壇”小欄目。4月6日,《新聞聯播》開始每天向日本廣播協會(NHK)《大晚間新聞》節目提供重要新聞。5月6日起,《新聞聯播》在25天裡連續報導大興安嶺大火,播出60條新聞,創《新聞聯播》連續報導之最。6月9日-10日,《新聞聯播》開始試收蘇聯和東歐新聞。國際新聞來源進一步擴大。10月19日,《新聞聯播》增加來自東歐廣播聯盟的新聞,豐富了國際新聞的內容。10月20日,日本NHK開始使用《新聞聯播》節目中的國內新聞。
1988年3月15日起,央視各節新聞所有製作過程一律都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彩電中心製作(至2009年10月18日),同時《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和片頭音樂,片頭音樂改為孟衛東所作的一首16秒的樂曲。
1989年2月6日,原來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的《天氣預報》中的《海洋天氣預報》改在《午間新聞》(《新聞30分》前身)結束後播出。
1990年1月1日,《新聞聯播》開始收錄和播出美國CNN國際新聞頻道的新聞影片和
美國聯合通訊社的新聞影片。9月14日起,在
北京亞運會期間,《新聞聯播》每天平均播出10分鐘的新聞專欄“亞運賽況”。10月1日,《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背景為青藍色,動畫效果為三基色長方塊撞擊地球。
1991年12月19日,《新聞聯播》節目播音員開始使用新聞提示器,播音員從此結束了低頭看稿的播音方法,增進了與觀眾的親近感。
1992年10月1日,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
CCTV-4)開播,《新聞聯播》從那時起由
CCTV-1、CCTV-4、各省級衛視頻道和部分地方台並機直播。
1994年7月21日,《新聞聯播》在節目中連續三次插入“亞太一號”衛星發射入軌的直播信號,實現了同步報導與同步編輯,使新聞由“剛剛收到的訊息”和“最新訊息”向“正在發生的事件”發展。
1995年5月14日,中國隊在第43屆世乒賽中囊括七項冠軍,當晚19點07分52秒,當比賽進入最後一項男子單打冠軍決賽最後一個球時,《新聞聯播》直播了從天津賽場傳回的現場報導。7月1日,《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背景上部為藍紫色,下部為黑色陰影,動畫效果為三基色光柱飛過地球,並更換新演播室。同年,《新聞聯播》由過去地方台每周固定用微波或衛星傳送二、三次新聞的方式改變為一天24小時隨時約傳、加傳。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由錄播形式改為現場直播,同時《新聞聯播》再次更換新演播室,演播室的背景為長城、地球、CCTV字樣,演播室上方為“中央電視台新聞”的字樣,並增加片尾曲。同時在編排上進行國內、國際新聞四段式混合編排方式。同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升格為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7月1日,重播版的《新聞聯播》由CCTV-2轉移到CCTV-3每日22:40重播。
1997年2月,《新聞聯播》使用兩台移動衛星地球站從新疆沙漠油田和吉林農村傳送新春報導。6月30日-7月3日,中央電視台72小時直播
香港回歸,《新聞聯播》以其權威性和高收視率在頻道直播中起到了有力的支撐點的作用。10月3日,為照顧歐美地區觀眾,CCTV-4取消了《新聞聯播》與CCTV-1的並機直播,播出時間由19:00首播改為次日3:00重播。同年,播音員賀紅梅和楊柳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10月,中國大陸電視觀眾已超過十億人,《新聞聯播》收視率在40%以上。11月8日,在三峽大江截流14小時直播中,《新聞聯播》再次成為頻道報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6月1日,《新聞聯播》內容提要的背景音樂更換為《Together Again》,同時《新聞聯播》更換片尾曲。8月5日,《新聞聯播》再次更換新演播室,演播室背景為藍色的世界地圖;它是央視第一個開放式理念的演播室,但由於場地和技術的問題達不到要求,只能象徵性地布置一排機器。同時《新聞聯播》將片尾曲更換為《Together Again》,與內容提要的背景音樂一致,並沿用至今。
2000年9月15日-10月3日,為配合報導
2000年悉尼奧運會,《新聞聯播》在悉尼奧運會期間以開“視窗”的形式直播奧運新聞。
2002年4月15日,《新聞聯播》片頭再次更新,背景為藍綠雙色極光,動畫效果與上一版本保持基本一致,此版片頭為《新聞聯播》有史以來使用時間最長的片頭。5月12日,
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CCTV-12)開播,《新聞聯播》在CCTV-12次日2:45安排重播。
2003年5月1日,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CCTV-13)試播,《新聞聯播》從那時起由CCTV-1、CCTV-13、各省級衛視頻道和部分地方台並機直播,與此同時於每日23:10在CCTV-13重播(2004年5月1日起改為每日22:00重播,2005年3月1日起改為每日21:00重播)。同時,比照境外一些電視台的做法,《新聞聯播》的背景換成了央視新聞部的機房。同年7月7日,《新聞聯播》取消在CCTV-3的重播。
2004年12月28日中午12:00起,隨著CCTV-12由“西部頻道”更名為“
社會與法頻道”,《新聞聯播》取消在CCTV-12的重播。
2005年以來,《新聞聯播》越發注重“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越發關注百姓身邊的好人好事,關注普通黨員的奉獻,關注普通單位的經驗,弘揚了真善美,起到“感動中國”的公益效應,遏制了不良現象蔓延。
2006年6月5日,新聞頻道改版後,各節目都有自身的側重點,而《新聞聯播》則是全部新聞的精選與總結。其間,播音員實現新老更替,
李梓萌和
康輝首次亮相《新聞聯播》。
2007年12月6日,
海霞和羅京搭檔主持《新聞聯播》,12月9日,
郭志堅和李瑞英搭檔主持《新聞聯播》。郭志堅和海霞也由此加入了《新聞聯播》的主播陣容。
2008年2月3日,央視成立《新聞聯播》編輯部,開始著手改進《新聞聯播》,主要改進《新聞聯播》用語、資訊量等方面。同年7月,播音員
羅京查出患
淋巴癌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帶病堅持工作。8月31日,已經經歷了一期化療的
羅京忍著病痛,主持了他人生中最後一次《新聞聯播》。隨後住院繼續接受治療,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
2009年6月5日,《新聞聯播》播音員
羅京因患淋巴癌在北京逝世,終年48歲。6月16日,播音員
邢質斌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6月30日,
邢質斌低調退休,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8月17日起,《新聞聯播》在CCTV-1次日0:30安排重播。9月28日,《新聞聯播》開始採用16:9高清制式播出,演播室及央視新聞部的機房均做了調整,主持人鏡頭的時候為16:9比例,對新聞報導的畫面中仍採用4:3的形式;4:3格式仍同時播出。
2010年7月12日起,《新聞聯播》在CCTV-1的重播時間調整為次日6:25。10月1日,“
嫦娥二號”人造衛星於18時59分57秒,即新聞聯播開始前3秒鐘發射升空,《新聞聯播》打破常規,採用“畫中畫”模式在節目開始直播嫦娥二號衛星發射任務,並在節目播出到19時25分05秒時再次直播“星箭分離”的實況,兩段直播全長6分07秒;此舉被視為《新聞聯播》開播32年以來現場新聞直播的創新和突破。
2011年9月25日,《新聞聯播》畫面配置改版,同時由
歐陽夏丹和
郎永淳首次主持。
2012年4月16日起,《朝聞天下》在CCTV-1和CCTV-13並機直播的時間提前至6:00,《新聞聯播》在CCTV-1的重播時間調整為次日4:57。11月15日,為播送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新一屆領導班子亮相相關新聞和介紹新一屆領導班子簡歷,《新聞聯播》延時至124分鐘。
2013年1月23日《新聞聯播》中,央視評論員楊禹出現於與主播郎永淳的連線中,是《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首次引入的評論員。同年1月26日,《新聞聯播》首次連線外景記者。2月9日,《新聞聯播》切入多路信號直播各地迎接農曆新年的場景,結尾主播向觀眾行拱手禮拜年,並以《
春節序曲》作為結束曲,被稱為“史上最顛覆除夕新聞聯播”。此後每年除夕的新聞聯播也都沿用了這一結尾形式。
2014年1月1日,《新聞聯播》以“人們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新聞聯播》和你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為結尾,引起了中國大陸網友的好評,被稱為“史上最賣萌的新聞聯播”。這種非常規結尾也被央視稱作“
彩蛋”。3月23日,“央視新聞”微博發布“結尾,有何驚喜”博文,引來關注,而當日片尾彩蛋為一幅花開場景。5月28日,播音員
張宏民和
李瑞英退居幕後,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
2015年2月18日,《新聞聯播》主播
李梓萌和
郎永淳開場在解說全國各地除夕實況畫面後,互相對視即興交談,這也是《新聞聯播》史上首次男女主播對視、交談。3月5日,播音員
李修平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3月22日,
李修平退居幕後,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9月2日,
郎永淳最後一次主持《新聞聯播》。9月4日,
郎永淳因妻子重病辭去在中央電視台的職位,不再擔任《新聞聯播》主播。9月3日,《新聞聯播》在CCTV-1、CCTV-2、CCTV-3、CCTV-13、CCTV-15五個頻道直播。
2016年2月8日,《新聞聯播》首次在頭條報導
201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這也是央視春晚創辦34年來首次登上新聞聯播頭條。9月4日,CCTV-13在19:00直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歡迎晚宴,這是自2003年新聞頻道開播以來首次沒有直播《新聞聯播》。
2017年1月21日,剛強也由此正式加入《新聞聯播》的主播陣容。播音員
王寧正式退居二線,1月8日是他最後一次出現於新聞聯播的主播台上。4月,
王寧正式卸任《新聞聯播》主播。10月25日,為播送十九屆一中全會相關新聞,《新聞聯播》延長至140分鐘,成為迄今為止最長的新聞聯播。
2018年1月1日起,為了進一步擴大《新聞聯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廣泛地服務于海內外電視觀眾,自當天起,CCTV-4(亞洲版)於每天22:30增加重播一次《新聞聯播》,原亞洲版次日凌晨2:00,歐洲版次日凌晨3:00,美洲版次日凌晨5:30的重播不變,亞洲版在直播春節聯歡晚會時暫停22:30的重播。9月14日,《新聞聯播》在報導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時,首次引入手語播報。
2019年6月底開始,《新聞聯播》欄目由原央視新聞中心改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節目中心管理。8月1日,CCTV-7由“軍事·農業頻道”更名為“國防軍事頻道”,《新聞聯播》由CCTV-1、CCTV-7、CCTV-13並機直播,各省級衛視頻道和部分地方台轉播。
2020年7月18日起,《新聞聯播》再次更換片頭,首次啟用16:9高清片頭,此版片頭將上一版片頭稍作修改,首次全流程實現時政新聞的16:9高清制播,演播室換為總台新聞中心N01演播室。9月10日起,
潘濤、
寶曉峰、
嚴於信和
鄭麗先後加入《新聞聯播》的主播陣容。
2023年5月1日,《新聞聯播》欄目開播45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10月5日,《新聞聯播》新主播
王音棋亮相,她是《新聞聯播》首位“90後”主播。
節目形式
節目製作
《新聞聯播》運用了高度程式化的編排風格。從播出順序來看,依次為時政報導、常規報導、國內簡訊、國際簡訊。四大版塊雖偶有調整,但總體維持著次序的穩定。其中,時政報導作為《新聞聯播》的傳統題材和優勢資源,在整個節目中占據主要地位,其時長往往占據整個節目的近1/2;新聞性較強的常規報導,往往處於較弱的地位。而《新聞聯播》近期改版的一個主要舉措,就是對時政報導進行精簡,並強化常規報導的地位。
節目特色
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確規定,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由此開始奠定節目為官方新聞發布管道的重要地位,節目宗旨為“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新聞先後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排名先後而定的。其大致內容按播出順序通常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公務活動及中央召開的重要會議等,思想教育類短片,中國境內各個領域的進步,人民大眾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風采,國內簡訊,最後是時長通常不超過五分鐘的國際新聞等。
《新聞聯播》欄目作為重要新聞公開發布的途徑,節目片段常被地方媒體和境外媒體所引用。
另外,該新聞節目在形式上與主播風格、片頭音樂上皆甚少變化,主播的髮型和個人造型必須保持固定,主播之一的
羅京曾介紹說,主持人剪頭髮得台長批准。當中變化較顯著的只有片頭動畫由中國書法字隨著台徽的兩次演變成電腦製作的卡通片頭。
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各大電視聯播網(如
日本放送協會在晨午晚間的全國聯播新聞),美國各大電視聯播網都有類似新聞聯播的欄目。
創作團隊
| | | |
| 王悅、張巍、劉楠、凌永華、李楹、張佳、李佳佳、張雨棣、陳晨、劉津宇、王燁、王楠、周夢佳、美婭莎 |
| 劉亮靚、鄧巍、佟飛、鄭碩石、畢重光、李鵬、王森、張功、陳海文、閆寒 |
|
主播圖片 | 主播介紹 |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出生年份:1972年1月17日 職業:主持人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出生年份:1977年7月 職業:主持人 介紹:1996年畢業於 北京廣播學院(現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後分配到中央電視台。2000年至現今,任央視播音組成員。曾主持《 新聞直播間》《文化報導》《 國際時訊》等欄目。2007年12月正式成為《新聞聯播》節目主播。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出生年份:1971年7月12日 職業:主持人 介紹:1990年,進入四川人民廣播電台播音部工作。1998年,調入上海衛視新聞部,成為東方衛視力捧的新聞主播,並擔任《每日財經》《上海衛視》《投資上海》的主持人。2003年,擔任東方衛視新聞欄目《 城際連線》的主持人。2008年,憑藉《 東方新聞(國內版)》獲得2007年度“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金話筒電視播音作品獎。2014年,獲得“2014SMG名優新播音員”優秀播音員主持人。 2016年,進入中央電視台主持《晚間新聞》節目。2020年9月10日開始主持《新聞聯播》。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職業:主持人 介紹:剛強,山西太原人,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2000年起就職於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於2017年1月21日開始主持《新聞聯播》。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介紹:寶曉峰,央視主持人,主播央視新聞欄目。曾經主播過:《亞洲報導》《新聞早8:00》《媒體廣場》《朝聞天下》《新聞30分》。現任《新聞直播間》《午夜新聞》主播。參加過中央電視台優秀青年社會實踐考察團的活動。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介紹:嚴於信,1987年1月28日出生於北京,祖籍陝西,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現任CCTV新聞頻道主播。2020年9月23日起,擔任《新聞聯播》主播。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介紹:鄭麗,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人,畢業於齊齊哈爾大學,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2020年9月24日起,擔任《新聞聯播》主播。 |
| 身份:《新聞聯播》播音員 介紹:王音棋,女,1991年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2009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2023年10月5日起,擔任《新聞聯播》主播。 |
|
節目原聲
獲獎記錄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 播出日期 | 播出時間 | 播出情況 | 備註 |
---|
| | | | 各省級衛視、各地方廣播電視台主頻道(非上星)同步轉播。 |
| | | |
| | | | |
| | |
| | | | 僅在CCTV-4(亞洲版)重播,如遇每年農曆除夕的 春節聯歡晚會,亞洲版每天22:30的重播暫時停播。 |
| | | |
| | |
| | |
| | | | |
|
節目評價
正面評價
在一個更加開放的輿論環境中,《新聞聯播》應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這就要從自身的定位出發,使《新聞聯播》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在導向正確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因為只有被接收的信息才能產生傳播的效應。(解放日報評)
反面評價
新聞欄目乃至電視台的商業化本身就是一種“中國特色”,以德國為例,德國國家電視一台和國家電視二台由於性質為國家電視台,他們始終恪守不播廣告的原則,前者重在播放新聞,後者重在介紹文化。(騰訊網評)
在商業氣息的背景下,播音員穿衣服更時尚一點,多用流行語等,都是外在表現,大家會覺得它會娛樂化,而娛樂化難免會損傷原來的影響力。(騰訊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