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於2014年1月24日上午在重慶舉行了下水儀式。該船船體總長56米,水線長53米,型寬10.8米,型深4.8米,設計排水量900噸,採用全電力推進動力方式,船體造價達6000多萬元,如果加上後續專業設備的裝配,總的造價將達到8000多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 中國考古01:2014年1月24日在重慶下水
  • 中國考古01:該船船體總長56米,水線長53米
  • 中國考古01:該船型寬10.8米,型深4.8米
  • 中國考古01:該船設計排水量900噸
  • 中國考古01:該船採用全電力推進動力方式
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亮點:能續航30天 抗八級風浪,首航:或赴南海尋找鄭和遺存,主要工作海域,

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

亮點:能續航30天 抗八級風浪

據東風公司造船項目經理苟元君和中船重工701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左文鏗介紹,“中國考古01號”擁有以下三大特點:
設備齊全能續航30天。“這艘考古船上的設備是一般民用船的兩倍。”苟元君介紹道,“中國考古01號”不僅設有廚房、餐廳、出水文物保護實驗室等,船上的兩個食品間,可以完全滿足30天續航的需求。即考古船在海上連續航行30天,也不用擔心食物和飲用水短缺。
穩定性強抗八級風浪。這艘船的噸位雖然只有950噸,卻能抵禦8級風浪襲擊。時速為12海里,最遠能航行到距海岸線200公里的海域進行工作,在全速狀態下9小時內就可返回海港之內。為增加船的穩定性,船的重心被降低。除此之外,還專門設定了能讓船更加平穩的減搖水艙。當船在海里航行時,減搖水艙可以自動根據船隻擺動幅度和搖擺周期進行調節,讓船在風浪中更加平穩。
空氣隔離艙保護文物。“中國考古01號”主要停留在考古所在水域的水面進行工作,更像一艘科考船。據左文鏗介紹,船上配備有勘探設備,在海上勘探到海下文物遺存時,船停在海面上,考古工作者潛入水下工作。船上有液壓折臂吊,專門用來打撈文物。它可以像手臂一樣伸出船舷,將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左文鏗說,船上有兩個特別的船艙,即空氣隔離艙和減壓艙。“深海中的文物與空氣隔絕,為了更好的存放它們,船上專門設定了空氣隔離艙。減壓艙則可以幫助潛水的考古人員緩解水下壓力造成的血壓舒張。”

首航:或赴南海尋找鄭和遺存

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工藝質檢室主任李名毅介紹,“中國考古01號”船在唐家沱下水後,將被拖到南京裝載物資,然後開到上海在海上試航,交船後將開赴南沙群島執行首趟考古任務。
1987年前後,我國就開始了水下考古,2009年國家文物局成立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全國水下文化遺產項目和水下考古項目的相關工作。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裝備部主任宋建忠認為,“考古船的投入使用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 ”據專家透露,考古船第一次打撈可能將赴南海流域,找尋鄭和下西洋航線的遺存。

主要工作海域

該船主要工作海域為中國沿海,包括西沙海域,通過配置的專業設備,藉助物探手段能夠發現、確認、定位水下遺址,還能對水下遺址進行即時調查、探摸、測繪、影像記錄、清理、考古發掘和提取等工作,同時開展出水文物的即時處理和保護工作,並且代表國家水下考古形象向公眾有限開放和展示。它通過配備的各種物探手段,發現、確認和定位水下文物遺存,為發掘、保護提供準確信息,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提取文物以及對出水文物進行初步處理、暫時保管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