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緊緊圍繞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策略這一主題展開論述:首先,通過剖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食品產業鏈的衝擊,展現出中國食品產業鏈在重大風險下的表現;其次,介紹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具體辦法和行動,研究各措施的實施效果;再次,利用現實案例梳理出中國食品產業鏈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應對機制和過程,並提出有效建議;最後,結合相關科學理論,反思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國食品產業鏈的得與失,對未來應對重大風險危機的策略進行展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外部風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探究 第三章 中國食品加工環節的風險衝擊應對策略 第四章 外部風險衝擊下中國食品流通領域風險分析與風險控制 | 第五章 疫情衝擊下中國食品銷售變化與風險應對 第六章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風險應對策略 第七章 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消費者食品風險感知及應對 第八章 中國食品產業風險應對策略 |
創作背景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食品的安全供應不僅是指供給的食品要安全,還要保障食品供應的可持續性。因此,在人類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不斷地尋找和學會了如何應對食品問題的各種風險,不斷地完善和提升技術、管理與應急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使人類處於自然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然而,各種風險層出不窮、千變萬化,其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就是人類發展長河中一個重要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雖不是食品安全事件,但是使食品產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人們擔心進口生鮮食品可能被病毒污染而不敢購買。另一方面,隨著疫情在全球的進一步蔓延,食品行業的應急保障以及戰略儲備等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世界銀行專項報告稱,2020年全球農業市場繼續保持穩定,三種廣泛消費的主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的全球產量處於或接近歷史高位。然而,某些經濟作物的價格受到了全球需求放緩的打壓。報告指出,疫情暴發後糧食安全問題更加重要,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損害了進口國的糧食安全,出現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對此,更多的國際組織呼籲採取集體行動,保持國家間的糧食貿易渠道暢通。時至2021年,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依然存在,隨著疫情的持續,糧食生產受到的衝擊也仍在持續,特別是長期缺乏糧食的一些開發中國家更加舉步維艱。基於此,《中國食品產業風險應對策略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食品產業鏈的各個階段,而受到負向衝擊的產業鏈又會使得導致產業鏈波動的負向因素的效果進一步加劇。在沒有政策干擾的情況下,這個惡性循環將繼續下去,最終導致食品供給的不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甚至導致經濟發展水平降低和社會動盪。所以人們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干預來對此循環進行修正,儘可能地減小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
該書提出,食品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應充分考慮到系統性風險的衝擊規模。突發事件的發生範圍、持續時間,決定食品產業鏈保供的深度和廣度。當危機範圍擴大、時間拉長時,要從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和消費終端綜合管理,要重視初級農產品、生產資料持續供應,才能打贏系統性風險管理的持久戰。
政府要注意對農產品加工產能、生產能力、農資產能和流通能力的保護,要在短期應急和長期保供能力間做好平衡,預判防控措施可能對產業鏈其他環節帶來的負面影響;注重在危機中保護綜合產能,為危機後迅速恢復做好前瞻性謀劃。在中國農產品生產趨於專業化分工格局形成的背景下,流通成為對接全國產需的“大動脈”,尤其要重視流通能力保護。不能因為交通管制擠壓必要的農產品流通,否則一旦造成全國性滯銷,將會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劇農業產業萎縮。流通本身也是維持整個產業鏈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流通跟不上則產前、產中、產後都無法順利開展,產業鏈條順暢程度將大打折扣,制約加工產能、生產能力、農資產能的實現,也會降低農業產業鏈的危機應對能力。
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各部門協作機制。流通能力、加工產能、生產能力和農資產能中每一個環節的保持,都需要多個部門直接參與,綜合供應能力保持必然需要多部門協作機制。除此之外,還需要發改委、財政部、質檢總局、公安部等輔助配合,新聞部門及時進行信息發布和輿論監測,還有專家智庫提供農產品作物學、風險管理、危機應對、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建議。此外,尤其要注重對食品供應的市場監測,對所有保供對象的現貨、存貨、產能加以追蹤,在突發事件暴發後及時做好預判和預警,傳達給相關責任部門做好準備。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生吉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監管法制研究基地副主任,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工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