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文化史(1978—2018)

中國電視文化史(1978—2018)

《中國電視文化史(1978—2018)》是一本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天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電視文化史(1978—2018)
  • 作者:何天平
  • 出版時間:2023年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2716923
  • 定價:139.00 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電視1958年誕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電視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確立起這一主流大眾媒介的強勢面貌。長期以來,電視的文化形塑著人們對社會的想像與認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機制,對於整合當代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國電視,並不僅僅是對其作為一種主流傳播工具的審視,更是對使用並且依賴這一媒介的社會群體及其結構秩序、文化表達的認識。本書採用新文化史的闡釋框架,通過生活方式研究的視角,以“看電視”建構大眾生活方式這一核心線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四十年發展歷程展開文化史考察。較之傳統電視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經濟史的路徑,本書嘗試從電視與日常生活的互動這一變遷脈絡展開考察,關注和闡釋國民的“看電視”歷史,也即電視文化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2)
 一 研究背景(2)
 二 研究意義(4)
 第二節 既有研究述評(7)
 一 中國電視史研究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取向(7)
 二 史學研究的“文化轉向”(11)
 三 生活方式研究(15)
 四 電視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19)
 第三節 研究界定(25)
 一 研究語境、視角與對象(25)
 二 研究跨度(30)
 三 研究問題(31)
 第四節 研究設計(32)
 一 闡釋框架與理論來源(32)
 二 研究方法(35)
 三 研究創新(37)
第二章 電視、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39)
 第一節 電視與社會:一種審視媒介化生存的視角(41)
 第二節 基本邏輯:電視作為一種社會語境(45)
 一 走向“大眾化”的旨歸(45)
 二 技術作為一種構造性力量(48)
 三 社會話語的意義生成(51)
 第三節 重要中介:電視如何溝通日常生活?(54)
 一 電視:公與私的空間(57)
 二 看電視:“閱聽人”的身份與權力(60)
 三 電視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64)
第三章 構建生活方式(1978—1990)(72)
 第一節 緊俏的電視機與新奇的電視(75)
 一 緊俏:擁有電視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77)
 二 新奇:“黃金時間”是生活邏輯的再現(86)
 第二節 “如看電影般看電視”:電視與大眾生活的初遇(93)
 一 組成生活要素:電視的物質性與“定居”的意義(95)
 二 構造生活場景:從“電影的電視”到“電視的電影”(98)
 三 凝結集體記憶:從電視的儀式到作為儀式的看電視(103)
 四 形塑社會認同:從安全感到美學熱(108)
 第三節 電視世代的敘事:電視、開放思想與啟蒙精神(114)
 一 現代性的喚起:“文化電視”的精英話語與啟蒙精神(115)
 二 開放的意識:看電視與逐漸敞開的生活方式(119)
 三 理解電視:在真實的審美和社會控制之間(122)
 第四節 電視意味著什麼,生活就意味著什麼(127)
 一 消費意識和日常生活的審美(128)
 二 對社會影響的商榷(133)
第四章 生活方式主流化(1990—2000)(138)
 第一節 萬人空巷看《渴望》(141)
 第二節 客廳文化崛起:電視作為重要家庭成員(146)
 一 “客廳”的象徵與家庭結構變遷:歸屬感、現代化與消費主義(148)
 二 情感的意涵:家庭媒介場景與“合家歡”式觀看(152)
 三 看電視上癮:一種不可忽視的“家庭病”(156)
 第三節 柔軟的娛樂工具,堅硬的價值堡壘(159)
 一 要聞第一時間看電視(160)
 二 獲得專屬的審美對象(162)
 三 加冕與祛魅(168)
 四 召喚共同體的精神(170)
 第四節 電視市場化與國際化帶來的影響(174)
 一 “消費”創造的可能性及其反思(175)
 二 在本土和外來之間(183)
 三 未盡的主流化之路(186)
第五章 焦慮初現的電視生活(2000—2008)(191)
 第一節 守著電視的難忘時刻(193)
 一 “超女”現象和“想唱就唱”的草根力量(194)
 二 當電視面對“災難”(198)
 三 從申奧到辦奧:電視狂歡和共同體意識的凝聚(200)
 第二節 “第一媒介”的社會影響力(202)
 一 公共性的強化:品質、權威與格調的象徵(204)
 二 服務性的躍升:貼近民眾、回應需求、改造生活(209)
 第三節 賦權的意義:“看電視”的內涵流變(214)
 一 不止是“觀看”電視(215)
 二 崛起中的網際網路及其文化想像力(222)
 三 悄然發生的變化(226)
 第四節 機遇還是危機:電視文化的“後現代狀況”(231)
 一 泛娛樂化現象及其影響(232)
 二 對文化商品化的反思(237)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生活方式(2008—2018)(242)
 第一節 消逝中的電視世代(246)
 第二節 從觀眾到用戶的變遷(253)
 一 媒介的“人性化趨勢”與人的賽博化生存(254)
 二 視聽媒介的日常生活實踐:觀看還是體驗?(257)
 三 看電視作為共同生活經驗的消解(263)
 第三節 電視場景的浮沉(271)
 一 “屏”之變與電視場景的追隨(271)
 二 場景的慣性:電視對日常生活的意義生產(275)
 三 場景的脫嵌:“看電視”的多元語境生成(286)
 四 慣性與變革之間的張力(294)
 第四節 被解構的電視文化(298)
 一 以安全和消費之名(299)
 二 作為懷舊素材的電視(305)
第七章 重返日常生活:“後電視時代”的可能路徑(309)
 第一節 消失的“大眾”和變化中的生活方式(311)
 第二節 電視轉型: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視角(315)
 一 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電視危機(316)
 二 重構“電視”及其日常生活實踐(318)
 第三節 理解“後電視”:兩個關鍵概念(321)
 一 觀看(323)
 二 觀看者(325)
第八章 終點,還是新的起點?(329)
參考文獻(332)
索 引(362)
後 記(3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