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雨蛙
- 拉丁學名:Hyla chinensis
- 別稱:綠猴、雨怪、小姑魯門、雨鬼
- 二名法:Hyla chinensis Gunther,1 858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雨蛙科
- 屬:雨蛙屬
- 種:中國雨蛙
- 分布區域:中國、越南
- 英文名:Chinese Tree Toad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種群狀態,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30~33mm,雌蛙體長29~38mm。
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指基部具微蹼;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或眼,左右跟部相重疊,內跗褶棱起,足比脛部短,外側3趾間具2/3蹼。背面綠色或草綠色,體側及腹面淺黃色;一條清晰的深棕色細線紋,由吻端至顳褶達肩部,在眼後鼓膜下方又有一條棕色細線紋,在肩部會合成三角形斑;體側和股前後有數量不等的黑斑點;跗足部棕色。雄蛙第一指有婚墊;有單咽下外聲囊、具深色;有雄性線。
卵徑1.0~1.5mm,動物極棕色、植物極乳黃色。第30~31期蝌蚪全長26mm,頭體長10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57%;體肥碩,眼位於頭兩極側,尾肌弱、尾鰭甚高,尾末端細尖;體尾背面有兩條淺色縱紋,尾鰭有色斑;唇齒式為Ⅰ:1+1/Ⅲ;唇乳突兩排參差排列,僅上唇中央無乳突,口角有副突。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200~1000m低山區。白天多匍匐在石縫或洞穴內、隱蔽在灌叢、蘆葦、美人蕉以及高稈作物上。夜晚多棲息於植物葉片上鳴叫,頭向水面,鳴聲連續音高而急。成蛙捕食蝽象、金龜子、象鼻蟲、蟻類等小動物。9月下旬開始冬眠,翌年3月下旬出蟄,多在4~5月間大雨後的夜晚繁殖,雌蛙一次可產卵236--682粒,卵群呈數十至數百粒成一群,附著在水草或池邊石塊上。5月下旬可見到幼蛙。
生活習性
常生活於灌叢、水塘蘆葦以及美人蕉及麥桿等高桿作物上。黃昏或黎明頻繁活動,以蝽象、金龜子、葉甲蟲、象鼻蟲、蟻類等為食。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00-1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雄蛙體長28毫米,雌蛙39毫米左右;頭寬大於頭長;吻寬圓而高,眈端平直向下,吻棱明顯,頰部幾近垂直,微向外側傾斜;鼻孔在吻端上方,眼間距大於鼻間距或上眼瞼之寬;鼓膜圓而清晰;舌大較圓厚,後端游離,微有缺刻;犁骨齒兩小團。前臂及手約為體長之半;指端均有吸盤及橫溝,第三指吸盤略大於鼓膜;第二、四指幾等長,指扁有緣膜,基部微具蹼;第四指的關節下瘤成對或成凹形,掌部小疣粒多。後肢長,脛跗關節前達鼓膜,左右跟部重疊,足比脛短;趾端與指端同但吸盤略小;第三、五趾等長,達第四趾的第三關節下瘤;除第五趾外,蹼均以緣膜達趾端,外側三趾的蹼較內側的發達;蹠間無蹼;關節下瘤小而顯著,蹠部有小疣粒;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背麵皮膚光滑;顳褶斜直;腕部有橫膚溝;內跗褶棱狀;胸腹及股腹面密布扁平疣;咽部略光滑,雄蛙咽部皮膚極松薄。液浸標本背面紫棕色(生活時為綠色),體側及腹面白色;一條清晰的深棕細線紋,自兩眼前角沿吻棱繞至吻端相連,細線紋的下方為棕色寬紋,與後端顳褶部的棕色斜寬紋相續;自眼后角至肩上方為深棕細線紋所包繞,極為清晰;體側有黑斑點或相連成粗黑線,或斷續排列成行,前端與肩上方的細線紋相比鄰;脅部,股的前後緣,脛內側延到跗蹠部都有分散的黑色圓斑點,數量變異大;脛部以下的斑點顯然細小;前臂及脛外側有深色細線紋;手及跗足為棕色,以細線紋為界,與背部的顏色顯然不相同;內側的指趾近於白色。雄蛙體較小;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色深,鳴時臌脹成球狀;第一指基部有淺棕色婚墊。蝌蚪體肥碩,後肢4毫米左右時全長約40毫米,尾弱、尾鰭高,上尾鰭延伸到後背,尾端較尖細;唇齒式I:1—1/Ⅲ,上唇無乳突,下唇乳突兩排,口角有副突;蝌蚪背面色黑,自吻端始兩條淺黃色縱紋經過眼、體背至尾肌上方或逐漸消失或達尾末端,尾肌下方也有淺色紋;尾鰭上稍有細點;腹面白色。
地理分布
中國、越南。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甚寬,其種群數量多。受脅等級: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