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鼓

中國銅鼓

中國銅鼓(Chinese bronze drum)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青銅打擊樂器。其形狀來源於鼓或銅釜,用於演奏音樂或伴奏舞蹈;亦作為禮器,用於祭祀、儀典等活動。主要流行於雲南廣西、廣東及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區),並傳播至東南亞。製作年代大約始自春秋,經戰國、秦漢、唐宋至明清,其中漢代的銅鼓尤為精美。銅鼓在歷史上曾零星地出土過,但第1次有計畫、有組織地大規模發掘,是1955年5月由雲南省博物館對晉寧縣石寨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器物表明是西漢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銅鼓
  • 外文名:Chinese bronze drum
  • 出土:廣西 貴縣
  • 類別:西南少數民族的青銅打擊樂器
漢代翔鷺銜魚紋銅鼓,銅鼓依其流行地區和形制式樣,銅鼓的紋飾,

漢代翔鷺銜魚紋銅鼓

中國銅鼓
銅鼓是以泥或石做成泥模或石范,將合金銅液澆注
其中,鑄造而成,上端為鼓面,下端是空虛的鼓身。它
主要由5個部分組成:①鼓面,為一大平展正圓的圓面,中
心微隆,稱光體,有向四周輻射的光芒,還有由里向外擴
散的弦紋,即暈圈;弦紋與弦紋之間飾有多種圖案;有
的鼓面最外暈圈上還飾有立體的蛙、龜、鳥及騎士等裝
飾物。②鼓胸,與鼓面相連,稍外凸,成一定球狀弧度,
胸下向里微斂。③鼓腰,內斂,多直筒形,上下兩端有
界線與胸和足隔開。④鼓足,位於腰下,多上小下大,呈
倒置截頭錐狀,晚期銅鼓,腰足界線不清,有的甚至無
足部,而僅分上下兩節。⑤鼓耳,常置於胸與腰之間,兩
側各嵌鼓耳一對,有圓莖與扁莖之分,前者為粗壯的實
心環或平環,表面有一道道的輪線紋;後者種類較多,一
般為橋紐形,扁而寬,正中有長條形孔,兩側為辮紋、
櫛紋或交織人字紋。

銅鼓依其流行地區和形制式樣

銅鼓依其流行地區和形制式樣的不同,一般可分為
滇系和粵系兩大類型。①滇系銅鼓:分布於雲南、廣西、
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區,其中以雲南中部、廣西西
部出土最多。滇系銅鼓形體較小,鼓面直徑基本在1米以
內,鼓面小於鼓身,胸部膨大突出,花紋多用平弧分暈,
暈圈有寬窄主次之分。②粵系銅鼓:分布在廣西東南部
和廣東西南部。粵系銅鼓較之滇系形體高大厚重,鑄造
精良,鼓面大於鼓胸,腰部微束,足部有一道突棱。鼓
面中心光體突起,光芒細長如針,常突破第1道弦,有的
甚至開叉,光芒道數較少,常為8或10道,鼓面也幾乎都
裝飾有立體的青蛙。銅鼓全身花紋以幾何圖案為主,暈
圈密而窄。

銅鼓的紋飾

一般飾在鼓面,亦有飾在鼓身的,其紋
樣常見的有:①太陽紋,為銅鼓中出現最早和最普遍的
紋樣,居於鼓面中心,由光體及光環組成。②蛙紋,一
般出現在成熟後的銅鼓鼓面上,常見的為4~6隻,亦有
疊距式的,多為一大一小相背負,也有3~4隻蛙相疊稱
“累蹲”式,另外還有大小相負的烏龜。③鷺鳥紋,飾
於鼓面上,尖嘴,圓眼,羽冠大,翅不很寬,呈三角形,
尾呈長三角形,多4或6隻一組,個別多達20隻,首尾相
連,展翅飛翔,姿態優美。④舞蹈紋,多飾於銅鼓腰部
或鼓面暈圈內,一般為頭戴羽冠、身披羽飾的人形,翩
翩起舞。⑤競渡紋,多飾於鼓的胸部四周,船呈變形的
鳥形,船上有人划槳,船下有游魚,前後有水鳥。⑥雷
紋,主要飾於粵系銅鼓上。另外還有乘騎、牛橇及其他
紋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