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鄂溫克族》以各民族有史料記載之時為上限,下限止於2010年,以期在充分發揮各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儘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著力反映各民族比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項與文化成果。《中國鄂溫克族》以其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博大精深的豐厚內容,真實全面的生動表達,新穎深刻的思想亮點,成為深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長久文化影響力的精品。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鄂溫克族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16
- 品牌:寧夏人民
- 作者:朝克 楊宏峰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7053583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鄂溫克族歷史文化
第一節歷史與自述
第二節歷史與文化
第三節社會經濟文化
第四節姓名文化
第二章鄂溫克族語言文化
第一節族稱及其文化內涵
第二節鄂溫克語的文化結構
第三節鄂溫克語與外來語言文化的關係
第四節鄂溫克語中外來語言文化的特徵
第三章鄂溫克族服飾文化
第一節服飾文化的內涵及特徵
第二節服飾原料及加工藝術
第三節索倫鄂溫克族服飾文化
第四節通古斯及雅庫特鄂溫克族服飾文化
第五節富有民族文化象徵意義的帽子及手套
第六節服飾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第四章鄂溫克族飲食文化
第一節奶食文化
第二節茶食文化
第三節肉食文化
第四節野味肉類飲食文化
第五節肉菜類飲食文化
第六節麵食類飲食文化
第七節自然類飲食文化
第八節傳統與現代飲食文化的交融
第五章鄂溫克族居住文化
第一節仙人住
第二節遊牧包
第三節圓木屋
第四節鄂溫克族其他住房及其特徵
第六章鄂溫克族交通文化
第一節樺樹皮船
第二節雪橇與色庫
第三節航蓋車
第四節騎用交通工具
第七章鄂溫克族婚姻文化
第一節婚姻制度文化及婚姻關係
第二節婚前準備及婚禮習俗
第三節婚禮後期習俗
第四節婚姻歷史脈絡及發展變化
第八章鄂溫克族喪葬文化
第一節喪葬及歷史文化
第二節傳統喪葬文化及其特徵
第九章鄂溫克族文學
第一節神話
第二節民間傳說
第三節民歌
第四節舞蹈
第五節民間諺語
第十章鄂溫克族節日文化
第一節阿涅別節
第二節瑟賓節
第三節喜翁伊寧節和奧米那仁節
第四節印姆嫩節
第五節敖包節
第六節布伽丹節
第七節伊滿伊寧節
第十一章鄂溫克族信仰文化
第一節天體崇拜
第二節風雷雨神崇拜
第三節山林河神崇拜
第四節火神崇拜
第五節動物神崇拜
第六節薩滿信仰
第十二章鄂溫克族禁忌文化
第一節生活方面的禁忌
第二節生產方面的禁忌
第三節信仰方面的禁忌
第十三章鄂溫克族馴鹿文化
第一節馴鹿文化的悠久歷史
第二節馴鹿生產活動及相關文化特徵
第三節馴鹿生產及文化功能
第四節馴鹿文化的基本特點
附錄
一鄂溫克族歷史大事記
二參考文獻
後記
編後記
後記
當然,就像任何一本書或研究成果中總會出現某種遺憾一樣,我們總會從前人的書中找到一些問題,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問題是整個書的思想、觀點、內容都錯了,就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我的這本書,就是在這樣一個原則、態度、精神和思想指導下撰寫完成的。這本書的出版,將使更多的人認識或讀懂鄂溫克族真實的傳統文化及文明。說真的,好在寫這本書之前,也就是從1981年開始直到2011年的30年時間裡,除了在國外學習工作之外,我幾乎年年到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進行田野考察或調研,因而蒐集、整理、積累了相當豐厚的鄂溫克族語言文化方面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成為能夠撰寫完成本書稿件的重要條件和基礎。
為撰寫本書稿,我翻閱那些已變了顏色而發黃、上面還滴有油污的舊資料時,眼前總是出現改革開放的初期歲月騎著馴鹿或馬,或乘坐牛車、馴鹿雪橇、馬雪橇,或由於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而獨自一人徒步走過原野、草原、山林的情景;心裡總是懷念那些小小的村莊、小小的木屋,以及在油燈下、爐火旁給予發音合作或協助調研的鄂溫克族老鄉、老人們。說實話,正是因為有了對事業的執著,以及老鄉們的坦誠的合作,無微不至的幫助和關愛,使我拿到了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另外,在這裡還要感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的領導,以及該套書的負責人和審稿編輯人員,因為有了你們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勞動,才使我的書能夠與世人見面,並為鄂溫克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弘揚作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貢獻。
因為這兩年到社科院科研局工作,而且恰巧趕上社科院創新工程,所以幾乎每天拿不出一點時間來寫書稿,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地趕稿子,一些內容也沒來得及好好推敲,也沒能夠好好審閱。所以,在書中也許會有一些疏漏或遺憾,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朝克
2011年7月
序言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歷經三年時間,組織策劃編寫了《中華民族全書》,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
這套《中華民族全書》主題鮮明,彰顯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理念,執著追求:充分展示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全面探尋56個民族波瀾起伏的歷史軌跡;深刻解讀56個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真切反映56個民族生機勃勃的發展前景。一有歷史的傳承性。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新的視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題材,提煉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使之脈絡清晰,連貫自然,富有時代感。二有寬廣的包容性。本套叢書由57卷組成,由各民族學者獨立完成,在56個民族56卷書的基礎上推出一卷《中華民族》,既體現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則,又全面地介紹各民族的概況、社會文化、族際交往等。三有系統的完整性。叢書體例統一,篇章結構完整,各分卷相對獨立,保持了嚴謹規範的編著風格。四有科學的嚴肅性。編者對於重大題材進行反覆論證,對於細節認真斟酌,立項嚴謹,編著嚴格,審讀嚴肅。五有生動的可讀性。記述準確,筆墨生動,圖文並茂,創意新穎。如有關家庭禮儀、取名習俗、婚姻習俗、節慶習俗等社會文化的介紹,讓讀者在趣讀中增長知識,引發想像。總之,這是一套反映中華56個民族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性讀物。
歷史是一面鏡子,文化是精神、是脊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通過大量閱讀和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對於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堅定愛國信念,獻身愛國事業,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給讀者呈現出56個民族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美麗畫卷,為第2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獻禮。
是為序。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