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與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學

中國近海與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學

《中國近海與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學》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金明 。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近海與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學
  • 作者:宋金明 
  • ISBN:9787030201430
  • 頁數:533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3-1
  • 裝幀:精裝
  •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KZCX1-SW-01)成果之一,是該項目在水域生態系統設立的四個課題的有關近海與內陸水體的碳循環過程及模式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近海與湖泊碳循環研究的專門著作。本書共分六章,前四章分別闡述了中國近海典型海域(長江口、膠州灣和南黃海等(碳收支過程與北太平洋對人為碳的吸收模式,後兩章分別闡述了長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太湖、東湖等)的碳收支過程。本書最大特點是所有的研究結論均是建立在大量調查數據的基礎上,並有諸多原始性的創新發現。
本書可供海洋科學、湖泊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理學等領域的科研、教學人員及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海洋碳循環過程的研究概況
第一節 近海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研究概況
一、全球變化與海洋碳循環
二、海洋碳的存在形態及遷移轉化
三、海一氣界面碳的交換與海洋碳源匯
四、近海生態系統對全球碳循環的貢獻
五、中國近海碳循環過程研究的主要進展及分析
第二節 海洋碳的遷移轉化與主要化學驅動因子的相互關係
一、營養鹽的水平與變化對海洋中碳遷移轉化的影響
二、海水酸鹼度與海洋碳遷移轉化的關係
三、氧化還原環境對碳遷移轉化的控制作用
第三節 海水顆粒有機碳變化的生物地球化學機制
一、海水中POC的地球化學特徵
二、POC與生物過程的關係
三、P0c與營養鹽的耦合關係
第四節 海洋碳的分析測定方法
一、海水溶解無機碳的簡易測定方法
二、海洋沉積物中不同結合態無機碳的測定
第五節 近海碳收支過程研究的樣品採集
一、長江口枯水與豐水季節 樣品的採集與分析
二、南黃海綜合調查與北黃海沉積物樣品的獲得
三、膠州灣碳收支研究航次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近海海水碳收支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第一節 中國近海典型海域海水無機碳體系的地球化學特徵
一、長江口海域海水溶解無機碳
二、南黃海海水溶解無機碳體系
三、膠州灣海水溶解無機碳體系
第二節 中國近海海一氣界面碳通量
一、長江口海域海一氣界面碳通量
二、南黃海海一氣界面碳通量
三、膠州灣海一氣界面碳通量的月際變化
四、渤、黃、東海海一氣界面碳通量
第三節 影響與控制海水無機碳體系與碳源匯強度的生物地球化學因素
一、影響長江口海域的水文、化學及生物因素
二、影響南黃海海域海水溶解無機碳與碳源匯強度因素的分析
三、膠州灣海水溶解無機碳與碳源匯強度的控制體系
第四節 長江口海域有機碳的分布、來源及其影響因素
一、長江口水體有機碳的分布特徵
二、長江口有機碳的來源及影響因素
三、有機碳與顆粒有機氮、磷及浮游生物的關係
第五節 長江口海域表層沉積物的再懸浮及對POC垂直沉降的影響
一、長江口海域海水中的POC
二、顆粒有機碳垂直轉移量的估算方法
三、東海豐水期表層沉積物的再懸浮及其對POC垂直通量的影響
第六節 南黃海溶解有機碳(DOC)的生物地球化學特徵
一、秋冬季節 DOC的地球化學分布特徵及控制因素分析
二、DOC與浮游生物、水文結構和化學耗氧量(COD)的關係
三、DOC變化趨勢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近海沉積物中的無機碳及氮、磷、矽在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
第一節 長江口海域沉積物中的無機碳
一、長江口海域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的無機碳
二、影響長江口海域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無機碳因素的分析
三、不同形態無機碳的相互轉化及其在碳循環中的貢獻
第二節 膠州灣沉積物中的無機碳
一、膠州灣海域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的無機碳
二、影響膠州灣海域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無機碳因素的分析
三、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無機碳的關係
第三節 膠州灣沉積物中氮、磷、矽的生物地球化學特徵
一、膠州灣沉積物中高含量的生源矽與浮游植物生長矽限制的關係
二、膠州灣沉積物中氮、磷來源的分析
第四節 黃海沉積物中氮、磷對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貢獻
一、南黃海表層沉積物中氮的粒度結構
二、南黃海表層沉積物中的氮對氮循環潛在貢獻的分析
三、南黃海沉積物中氮、磷的來源
四、北黃海柱狀沉積物氮的地球化學特徵
第四章 中國近海環流與北太平洋對人為碳的吸收
第五章 太湖的碳收支過程
第六章 武漢東湖的碳收支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