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兩個油氣帶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依據大量第一手資料,通過構造學瓶積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及成藏動力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提出了中國近海存在兩個不同特徵的油氣帶:靠近陸地為內含油帶,遠離陸地為外含氣帶。內含油帶位於陸殼上,地溫低戚盆早,為占新一始新世湖相斷陷盆地,水生生物為生烴母質,生油為主;外含氣帶位於洋一陸過渡殼上,地殼薄、地溫高、成盆晚,為始新漸新世海相坳陷盆地,高等植物是主要生烴母質,生氣為主。內含油帶大油田圍繞古湖泊中心分布,外含氣帶大氣田沿古海岸平原分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近海兩個油氣帶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作者:鄧運華 張功成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150.00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 兩個油氣帶構造類型及形成機制
一、構造背景
二、構造形成機制
三、盆地類型
第二節 兩個油氣帶構造演化
一、內含油帶構造演化
二、外含氣帶構造演化
第三節 兩個油氣帶構造特徵
一、內含油帶構造特徵
二、外含氣帶構造特徵
第二章 兩個油氣帶沉積特徵
第一節 內含油帶沉積特徵
一、內含油帶地層
二、內含油帶沉積體系
第二節 外含氣帶沉積特徵
一、外含氣帶地層
二、外含氣帶沉積體系
第三章 兩個油氣帶烴源岩及油氣地球化學特徵
第一節 內含油帶湖相烴源岩及油氣地球化學特徵
一、湖相烴源岩地球化學特徵
二、原油地球化學特徵及油源研究
第二節 外含氣帶海陸過渡相、海相烴源岩及油氣地球化學特徵
一、海陸過渡相和海相烴源岩地球化學特徵
二、油氣地球化學特徵及油氣源研究
第四章 兩個油氣帶油氣藏特徵
第一節 內含油帶油藏類型及特徵
一、披覆背斜油藏
二、逆牽引背斜油藏
三、斷鼻油藏
四、斷塊油藏
五、岩性油藏
六、生物礁油藏
七、潛山油藏
第二節 外含氣帶氣藏類型及特徵
一、底辟背斜氣藏
二、披覆背斜氣藏
三、擠壓背斜氣藏
四、斷塊氣藏
五、斷鼻氣藏
六、岩性氣藏
第五章 兩個油氣帶成藏主控因素
第一節 欠補償沉積的湖相烴源岩控制了大油田的分布
一、石油分布不均勻,只有部分凹陷為富烴凹陷
二、富烴凹陷的形成條件
三、富烴凹陷控制了大——中型油田的分布
第二節 海相三角洲平原煤系烴源岩決定了大氣田的位置
一、“源控論”起源於湖相生油體系,也適用於海相生氣體系
二、優質生油岩分布於中—深湖相,優質氣源岩形成於三角洲平原亞相
三、外含氣帶已發現的大—中型氣田均與大型海相三角洲伴
第三節 凹陷的儲蓋及運移條件決定了大油田的位置
一、大油田分布於凹陷內——凹陷富集型
二、大油田分布於凸起上——凸起富集型
三、凹陷內及凸起上都有大油田——平均富集型
第四節 地層一斷層的組合關係控制了油氣富集部位
一、大斷層上、下盤地層產狀決定了凹陷內油氣主運移方向
二、地層斷層組合模式決定了油氣富集部位
第五節 匯油麵積的大小決定了油藏規模
一、在理論與實踐中,匯油麵積常常被忽略
二、面向富烴凹陷的凸起上的大構造匯油麵積大,易形成大油田
三、富烴凹陷長軸方向兩端的大構造匯油麵積小,不易形成大油田
四、相鄰的相似構造,匯油麵積不同油氣富集程度顯著不同
第六章 兩個油氣帶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第一節 烴源岩地球物理預測技術
一、中一深湖相烴源岩識別
二、煤系烴源岩識別
第二節 高精度地震資料目標處理技術
一、相對振幅保持處理技術
二、高解析度處理技術
三、高精度地震成像技術
第三節 複雜斷裂解釋技術
一、超地震道數據分析技術
二、基於局部結構熵的斷層檢測技術
第七章 兩個油氣帶勘探實踐
第一節 富烴凹陷特徵及分類
一、富烴凹陷內涵及判別標準
二、富油凹陷特徵與形成條件
三、富氣凹陷特徵與形成條件
第二節 內含油帶勘探實踐
一、已證實富油凹陷
二、潛在富油凹陷
第三節 外含氣帶勘探實踐
一、已證實富氣凹陷
二、潛在富氣凹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