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創建於1952年建校之初,歷經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可燃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能源地質系、能源學院等演變,由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探、煤田地質及勘探二個專業發展而來。在能源學院的建設歷程中,曾經湧現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如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的中國石油地質專業主要創始人潘鐘祥教授、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的創建者楊起院士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能源學院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為中國能源工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幹,由能源學院培養的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殷鴻福、張彭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所屬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師資隊伍,學科設定,學術科研,地圖信息,

師資隊伍

能源學院目前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有教職員工5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導13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4人,另有退休後返聘的教授(博導)6人和兼職教授4人。在人才隊伍中,中青年教師是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多數擁有博士學位並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有獲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畫的1人。

學科設定

在學科結構上,能源學院設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學”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及“能源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油氣井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二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勘探工程”為國家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工程碩士研究生100餘名、本科生180餘名,現有各類學生1208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學術科研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足於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含油氣盆地地質及勘探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氣井動態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等。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能源學院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等集團公司及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二連盆地、東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國外等含油氣盆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120多項,2004年科研經費增長至1500萬元。許多項目獲得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評價,先後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440多篇,其中,進入SCI、EI及ISIP三大檢索系的論文40多篇。能源學院實驗室建設快步發展,儀器設備性能優良,實驗教學條件良好。下設能源基礎室、有機地化室、沉積岩石學室、油氣田開發室、油層物理室、數值模擬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能源學院依託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和科研院所(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大慶油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完善,建成了多個具有多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和工程碩士)、多功能(本科生產實習、研究生論文基地、工程碩士辦學點和教師科研基地)特色的“產-學-研實習基地”。另外,我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已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
能源學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進課堂,科研參與促成長,科研經費助教學,科研協作搭橋樑”的科研促教學辦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重視實際動手能力、重視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地質大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傳統就業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首。新世紀的能源學院正以高昂的姿態、百倍的信心闊步前進。

地圖信息

地址:學院路29號中國地質大學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